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民国割据称雄的军阀集团中,滇系是比较特殊的一支地方军事势力,“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这句话不但适用于四川,也同样适用于包括了云、贵、川的整个大西南。  相似文献   

2.
古话曰: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可能是地域、物产和人的性格等诸多因素,使四川在历史上曾遭到过多次野蛮的大屠戮。如在西晋东晋之交。事起于公元301年,蜀西豪强李特纠合流民两万余起兵反晋,自称镇北大将军,在绵竹(今德阳市黄许镇)扯旗造反,陷广汉、围成都,人城大屠杀。李特战死后,其子李雄称成都王,后又称帝。  相似文献   

3.
引言 我的祖辈原是从安徽桐城迁来四川成都的,我从清末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降临人间起,便接触到“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的局面,而这些变化也具有全国意义。例如:推翻满清的辛亥革命起义、打倒袁世凯、拥护孙中山,四川就同云南、贵州有密切关系,有时三省军阀间相互结合,有时又相互斗争,历史形成了一条规律,军阀间的勾心斗角,总是以战争开始,又以战争解决问题。民国之初,成都两次内战,我的老家两次被烧毁。有一次是妈妈带我去投靠法国领事馆,逃避了军阀混战之灾。  相似文献   

4.
军阀统治是近代中国的一大特点,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更是军阀混战的温床。在辛亥革命后的20多年的时间里,四川军阀之间发生了大大小小数百次战争,而二刘之战则是四川军阀混战的高潮。所谓二刘之战是四川军阀刘湘与刘文辉之间发生的一场战争。刘湘与刘文辉都是四川大邑县人,二人是堂叔侄关系,刘文辉是刘湘的么叔,但刘湘却要比刘文辉年长六岁。刘湘毕业于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在川系军阀中属于“速成系”。刘文辉毕业于保定军校,在川系军阀中属“保定系”。刘文辉投身戎武之时,刘湘早已是少将旅长,刘文辉虽不在刘湘系统中任职,但…  相似文献   

5.
正民国时期的四川军阀刘湘是个传奇人物,发生在他身上的传奇故事很多,他甚至一度计划在四川筹建"空军"。当时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四川一带军阀连年混战。刘湘虽然独霸川东,坐镇重庆,但是就整个四川来说,刘湘并不是一家独大。因为四川一带还有刘文辉、邓锡侯等人的队伍。这对于有着雄心壮志的刘湘来说,可真是如芒在背。  相似文献   

6.
川军第二十九集团军(上将)总司令王瓒绪,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抗日名将,曾获抗日英雄的称号。王缵绪(1885-1960)字治易,四川西充人。幼年受业于举人,考取秀才。爱好收藏,喜好书法,善作绝律。曾参加辛亥革命和"四川保路同志军"。1908年,王瓒绪考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与刘湘、杨森同窗。从事军政40年,先后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长。1932年任刘湘部北路总指挥、第三路总指挥,助刘湘统一四川。1936年国民政府授予王瓒绪中将军衔。1938年,王瓒绪任第二十九集团军总司令,同年5月任四川省政府主席;  相似文献   

7.
郑纪 《文史精华》2013,(8):58-63
王缵绪(1885—1960)字治易,别号至园居士,四川西充人,生于1885年5月9日。幼年受业于举人,考取秀才。爱好收藏,喜好书法,善作绝律。曾参加辛亥革命和"四川保路同志军"。1908年考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与刘湘、杨森同窗。毕业后从事军政40年,  相似文献   

8.
刘湘是民国史上一个颇有影响的人物。从民国初年到1933年,四川的大小军阀内战不休,大小战事竟达470多次。“战祸之烈,甲于全国。”刘湘是其中主要的角色。蒋介石登台后,刘湘为蒋所利用,积极充当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工具。1935年初,蒋介石插足四川军政后,刘、蒋激烈争夺对四川的控制权。刘湘在与蒋介石的矛盾斗争中,逐渐改变了自己的立场,由一个反共拥蒋的地方军阀转变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并能够参加抗日的地方实力派。对刘湘晚年的这一转变是应该适当肯定的。  相似文献   

9.
发生于1937年抗战前夕的川康整军会议,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有着深刻的原因。它本是蒋介石在"两广事变"之后,进一步削略地方军阀势力和加强控制四川的一次有计划、有目的的行动,但由于蒋介石为首的中央政权与刘湘为首的四川军阀政权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尖锐矛盾,以及后来的全面抗战的爆发,蒋的计划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整军会议之后,四川军阀刘湘集团的势力进一步巩固和壮大,这不仅加剧了刘、蒋业已存在的矛盾,而且引起了蒋对刘的进一步忌恨,这也可能是后来,蒋介石乘刘湘在汉口生病之机派人置他于死地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近代四川铜币考黄友良四川铸造铜币始于西汉。《史记》、《汉书》之《幸传》皆记汉文帝赐邓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邓氏钱布天下。”公孙述据蜀时,“废铜钱,置铁钱官”①。刘备获益州后,用刘巴之言,铸直百五铢钱②。成都南较场侧502厂工地曾出土直百五铢钱,即...  相似文献   

11.
自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驻川参谋团(以下简称参谋团)于1934年12月27日入川,到刘湘出川抗战,再到1938年1月20日刘在汉口病死。在这期间,发生了许多蒋介石与刘湘勾心斗角的事。1935年蒋介石与刘湘互相利用,矛盾重重;1936年刘湘阴谋“送客”,想把蒋介石政权驱逐出四川;1937年蒋介石对刘湘的军事部署完成,压迫刘湘,想把刘湘搞垮。当时,我在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庆行营任办公室主任,亲历其事。兹就记忆所及,概略述之。蒋介石、刘湘互相利用蒋介石与刘湘互相利用,有一个共同目标,都是反人民、反革命、妄想消灭红军。蒋介石不利用刘湘,不能进入四…  相似文献   

12.
韩文宁 《中华遗产》2011,(4):154-157
1938年1月20日,四川军阀刘湘抱着未能杀敌报国的遗憾死于武汉,享年50岁。临终前,刘湘通过遗嘱勉励川军要抗战到底,为民族争光,为四川争光:“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刘湘的最后表现,  相似文献   

13.
刘墓座落在成都市南郊,东面与闻名遐迩的武侯祠紧邻,两者仅一红墙之隔。墓园占地面积86000平方米。1938年动工兴建,1942年1月主要建筑落成。建国后屡经修葺,1953年辟为成都市南郊公园,1981年4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湘(1889—1938年)字甫澄,四川大邑人,辛亥革命后为川军将领,川军第二军军长。北伐时期川军易帜,刘湘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军军长。1932—1933年的“二刘之战”(刘光辉、刘湘)中,刘湘获  相似文献   

14.
民国几十年,就是战争的几十年;在国民政府所辖的35个省(以1947年为准,不含中央直辖的12个院辖市和西藏地方)中,又以四川省的军阀混战最为著名,大大小小的军阀混战超过了400次。其中的刘湘、刘文辉叔侄之战,是四川军阀400多次混战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也是最后的一次混战。一二刘大战的由来:“一川不容二流(刘)”刘文辉与刘湘乃是叔侄。刘湘虽是侄儿,但长刘文辉6岁。刘文辉入身戎行,刘湘已列位将领。刘湘在军阀混战中扶摇直上,刘文辉亦得以逐步擢升。在四川军阀混战中,二刘为求生存、求发展,相互帮助、相互…  相似文献   

15.
关于岷江上游牟托石棺墓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岷江,在明代以前的史书中,一直被认为是长江的正流。生活在我国西南四川盆地的古族"蜀"族的发祥地,也有史料记载认为是在岷江上游一带的山地。章樵注《蜀都赋》引《蜀王本记》说,蜀之先王蚕丛氏"始居岷山石室中",进一步将古蜀国的历史与其"居石室"的传说联系在一起。记载四川古代历史的史书《华阳国志·蜀志》也说。"同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谅,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停为纵目入家也。"本世纪初,英国人陶然士(T.Torrance)在四川西北一带传教,曾于理县、汶川、茂汶等地的羌族村寨中发现并采集…  相似文献   

16.
郭炜 《文史月刊》2010,(3):35-36
<正>抗战前,蒋介石想借追剿红军为名,使中央军进入刘湘的独立王国四川,但刘湘却横加阻拦,与蒋介石明争暗斗。抗战爆发后,蒋介石乘机调刘湘及川军出川抗战。1938年初,刘湘病死在汉  相似文献   

17.
1937年秋,正值壮年的“四川王”刘湘在汉口一家医院就医不久,突然撤手人寰。 刘湘之死在国内引起很大震动,因为此时正值抗战用人之时,刘湘又刚刚率领10万川军出川抗日,并且同日军在南京雨花台打过一场恶仗。共产党不计前嫌,为这位抗日将领发去唁电,国民党礼仪更为隆重,蒋介石亲自为这位抗日将领签署命令,追认刘湘为一级上将,任刘之子刘济英为陆军中将;并命国家机关隆重祭奠,又从国库中拨款一亿元,在成都武侯祠内举行隆重国葬。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虽然一直认为刘湘之死与蒋介石有关,但一直是个解不开的谜。 刘蒋结怨 …  相似文献   

18.
宋代嘉州丰远监铁钱铸造考述胡方平嘉州,汉为犍为郡南安县地。西汉已有邓通铸钱,所铸“邓通钱”曾布天下。三国蜀汉时期,诸葛亮治蜀,铸行“直百五铢”,可能即以犍为为点①。北宋初年,蜀中“听仍用铁钱”,四川铁钱铸造进人高潮,嘉州因丰富的铁矿资源和悠久的冶铁业...  相似文献   

19.
南宋“四蜀”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宋"四蜀",即为北宋时的四川,继有先秦巴、蜀两个方国和秦汉以后巴郡、蜀郡的地域范围。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前蜀、后蜀两个政权的先后存在,"蜀"便成了对四川地区的专称,并为宋代人所继承。此外,"四蜀"有其特定的内涵。行政区划上,是"川峡四路";职官设置上,为四安抚使和四都统制。这充分表现在有关南宋史实的文献记载中。在标点时,"四蜀"应该是一专有名词。  相似文献   

20.
正国民党四川军阀刘湘为执行蒋介石全面"围剿"红四方面军的指令,于1933年11月至1934年9月,兵分六路,对川陕革命根据地发起了猛烈进攻。为避敌锋锐,红军实施了"收紧阵地"的指导方针,最后退守到巴山南麓万源一线。1934年6月,刘湘发动了第四期总攻,企图通过"东西对进",将红四方面军歼灭在通江以北、巴山以南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