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启功(1912-2005,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曾讲过一个他自己"被当兵"的故事——那是1971年冬,正在北京师范大学教书育人的启功作为"封建余孽"接受监督劳动。一天中午,他正在打扫学校的操场,忽然来了一个人,对他说:"我是学校军代表派来的,让你马上去一趟。"启功不知道是福是祸,只好硬着头皮跟着来人去了军代表的办公室。刚进门,军代表就问道:"你就是启功?"启功赶忙认真地回答道:"没错,我就是启功。"  相似文献   

2.
启功,字元伯,我的大哥和恩师,去世已有一载,特写此文缅怀。 启功的祖爷爷和我的祖爷爷是亲兄弟,所以我们就是未出五服的堂兄弟。启功年轻时就是我爷爷家中的常客。与启功有接触的人都了解他风趣幽默的性格。我爷爷时常念叨:“元伯怎么没来?”就是因为他的风趣常带给一家人很多欢愉。  相似文献   

3.
脸谱     
《文史月刊》2010,(12):38-39
<正>"拨倒"启功书法大师启功先生经历过种种人生坎坷,但宠辱不惊。他的一些学生总爱称他为"博导",启老说:"我是拨倒,一拨就倒,一驳就倒。"他被任命为国家文史馆馆长时,别人告诉他这是"部级",他则打趣地说"不急,我不急!"一次,路遇几个  相似文献   

4.
启功先生喜欢动物,“尤爱大耳兔”。他最爱看的电视节目是《动物世界》,还有动画片《鼹鼠的故事》《蓝精灵》《猫和老鼠》。1983年,启功赴香港大学讲学后,准备回北京。当时时兴带回“几大件”,海关的人见他什么都没带,非常诧异,再三盘问。启功说有,从行李包里拿出一个小玩具,是个打鼓的小白兔,在小摊上买的。住在北师大小红楼的时候,他家里有一个立柜,装满了动物公仔。启功亲自写了一张纸条,贴在显眼处:“只许看,不许拿!”这些公仔,都是他的宝贝。  相似文献   

5.
正那个来劝降的德国人一定要见蒋介石。他们今天准备见他一下。必须作好记录。但是,陈布雷文风高雅,不惯如实笔录原词。另外选用一人,又会多一人晓此机密。宋美龄决定叫我去担任。这样既不扩散机要,又能记得翔实。我当然不便拒绝。她便说:"先生睡下不久(她以及卫士、侍从,在官邸、别墅里概称蒋介石为先生),我们赶快吃了饭,上妇指委看一下,再到黄山去。"吃罢早饭,她叮嘱侍从:"最迟九点,叫醒先生,送他到黄山去!"  相似文献   

6.
正国学大师章太炎,一生恣意狂放,学术界中少有人能入其眼,即便是一国首脑,也不在话下。当年袁世凯宴请黄兴,下了帖子请他作陪,章大师丝毫不给大总统面子,在请帖上写了四个大字"恕不奉陪"。袁世凯非但不敢生气,还把章太炎的墨宝精心装裱起来挂在墙上,见人就说:"我终于得到章大师的亲笔了。"更有甚者,有次蒋介石夫妇在杭州楼  相似文献   

7.
启功在世的时候,已经有很多人在临摹启功的字迹来造假牟利,造成了启功墨宝在书画市场泛滥,却真迹不多的境况。但启功对于这些临摹者却格外宽容,从不追究。  相似文献   

8.
<正>时光荏苒,启功先生已经离开我们整整十个寒暑。北京画院推出的"逸笔遗珍——启功艺术回顾展",使我们有机会再次走进启功的世界,重温启功。启功先生在世的93年中饱经沧桑,求学不止,最终成为了我国当代大儒。他对历史学、古典文学、文字学、文献学、版本学、音韵学、训诂学以及红学和佛学等都有广泛研究,成就卓著,尤其在书法、绘画、诗词、文物鉴定方面,最为大众称道。这次展览中有许多以前没有见过的精彩书画作品,令人耳目一新。如1934年作《临宋人山水手卷》(图一)、1937年作《山水四屏》(图二)、1945年作册页、1948年作手卷等都极其精彩,可见先生年纪轻轻时,绘画的天赋  相似文献   

9.
“米”字格的用法历来在书法学习者和爱好者中有分歧和争议。启功先生主编的、1986年出版的《书法概论》中,第48页对‘米”字格的说明就有误差。启功先生既是我的堂兄,又是我的老师,因而有机会同他面谈这个问题,得到他反复的教授。今天把启功对我所讲和实践的经验详细成文,为后来者在练习书法结构时少走弯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如果健翔的"意大利万岁"是喊在四年前,肯定早被停职了。而我,能苟活到现在,也全赖大家的包容体育评论员韩乔生被网友尊敬而狎昵地称为"韩老师",而韩老师又是多么的使人快活,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娱人娱己的机会。多年前他教我学英语,"来来来,吃香蕉,香蕉英文名叫什么——白拿拿,不拿白不拿,那就快拿吧!"认识六年来第一次正式约他做采访,他说排队等着采访他的记者已经从央视门口排到了前门,"但  相似文献   

11.
《旅游》1998,(11)
吃可谓是人生的一大乐事,无论是平头百姓或是身处显位的要人都无法拒绝美食的诱惑。有些爱吃会吃的朋友甚至不远千里去品尝一道地道的美食而乐此不疲。我也是个爱吃的人,虽不敢说很会吃,但却常与朋友们一起探寻美食之所在。近日我又觅见一处食友们的乐园。步入北京庄胜崇光百货商场地下一层的小吃街,未见其形便先闻其声。一条长70米清澈见底的小河贯穿干整个小吃街,涓涓的流水声引领着我仿佛进入了桃园仙境。置身于这古朴自然的氛围之中,不曲自主忘记了自己身处闹市,而颇有一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悠然感受。正当我沉醉其中时,一阵诱…  相似文献   

12.
不疑     
张勇 《钟山风雨》2015,(1):63-64
笔者曾写过一篇题为《疑》的小文,倡导怀疑一切,进而探究事情的本来面目,不被权威吓倒,不被既有的结论迷惑。"疑"是一种胆略,也需要相当的勇气,"不疑"则需要更大的智识和深厚的学养,以及知人、察人、识人、信人的气度。宋太祖时,郭进的官职是西山巡检,有人密报说他暗地里和河东刘继元有交往,将来有可能造反,太祖听后大怒,认为他是诬害忠良之人,下令将他绑起来交给郭进,让郭进自己处置。郭进却没有杀他,对他说:"如果你能帮我攻占河东刘继元的一城一寨,  相似文献   

13.
《南京史志》2011,(17):9-15
"叮铃铃……"上课铃响了,语文老师走进教室却没有像往常一样,既没喝令"上课",也没有了全班起立。却见他往讲台旁的椅子上一坐,端起茶杯吃了几口茶,然后起身绕着讲台转了一圈,却撞上两个正大摇大摆的同学,他喝道:"口令?"答曰:"鸡肋。"他想了  相似文献   

14.
黄朱清 《铁军》2020,(3):39-41
榕城福州。在一个军队干休所,找到了扈宝经的居所。一见他,发如白雪,眉毛也白了。老人年已九旬,身体却好。他乐呵呵朝我笑着,指指嘴巴,"我牙齿没一颗假牙"。我说,"你的牙真好"。扈宝经说,"刷牙,我用两种以上牙膏,每天吃点硬东西,晚上8点以后不吃东西"。他还告诉说,喜欢拿小梳子梳梳头,用小锤子在身上捶捶敲敲。自我保健,对于曾是抗战医务干部的扈宝经来说,是他自然的习惯。  相似文献   

15.
2005年6月30日2时25分,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北学京师范大学教授启功先生在北京京去世。启功先生一生有许多曲折的故事,这里着重介绍他与结发妻子患难与共的故事,以示纪念。在启功老人的心底,有一个使他永远难忘的人,这便是他患难与共的妻  相似文献   

16.
甲公的传说     
老古时代,人死了兴吃,人老了也兴杀吃。传说,有个老祖宗,叫甲公。他头发胡子都白了,身体却很好,能背,能扛,能挑,还能上山打猎。一天,他家在岩洞口用木头搭木棚子。他的儿子叫甲生,见木棚快搭好了,就同他婆娘商量,要杀甲公来招待帮盖木棚的人。这事被甲公的孙子听到了。孙子就仰着头,对在木架上忙着盖棚子的甲公喊: “爷爷,快下来,我爹要杀你煮了待客  相似文献   

17.
正书包重重扔在桌子上,毛毛一屁股在凳子上坐下:"妈,我今天特别气愤。我们班和三班一起上体育课,自由活动的时候,班里几个女生推着我走,而三班几个男生则架着潘凯澄,硬把我们往一起凑,更有无聊的人在一旁看笑话。潘凯澄跟他们班人说他喜欢我,但我对他一点感觉都没有。我很生气,对他们吼,这世界上没有比你们更无聊的人。"我忙安慰:"喜欢没有错,不喜欢也没有错。你以前读五年级的时候也喜欢  相似文献   

18.
我的老爸虽然已是一位行政干部,但他的刻苦学习精神却让我望尘莫及,佩服之至,快40岁的老爸真的是个爱学习的人。你看他吃饭时,饭桌上总要摆一张报纸或一本杂志,一边吃一边看,从我记事起就是这样。听老爸说他这习惯已经养成20多年了,从上初中起,喜欢看书的他就边吃边看,直到现在还是这样。因为看书太入迷,他常常会闹一些笑话。有一次,妈妈在做饭时忘记了放盐,我和妈妈发现了这个问题,都往饭里放了盐再吃,可是爸爸因为把心操在看报上,竟然没有尝出没有盐,还是像往常一样津津有味地吃着看着,妈妈故意问他:今天的饭是不是太咸了?可爸爸却说;不咸…  相似文献   

19.
启功先生博雅、精深、有趣。张中行先生说他善书能画,精于鉴定之外,“他肚子还有大批存货,因为受‘能者多劳’之累,即使想掏也掏不出来。”如果有什么光的探测器,对准他的肚皮(从旧而俗之习,不说心,更不说大脑),卡喀一响,我想一定会有许多新发现。”启功先生曾住鼓楼东里芝麻胡同,张中行先生住鼓楼西,一街之隔,晚上常在启功先生的“兰堂”见面叙谈。那时必到的有曹君家琪,因面长,启功先生呼之为驴;有马先生焕然,启功先生小学同学,也是寡言,可是屁股沉,入室即上床,坐靠内一角,不到近三更不走;有熊君尧,寄生虫学家。…  相似文献   

20.
八大山人书法原迹传世不少,但是他的石刻拓本法帖,却未曾见。启功先生藏有八大山人书法拓本,承慨允惜现,始得与真迹并行研究。八大山人书法功力极深,他临过古人各家。有人说他的字"有晋唐风格"(《画征录》)。也有人说"有锺、王气",说他"书学瘗鹤铭"(《大瓢偶笔》)。还有人说他"行楷学大令、鲁公"(邵长蘅《八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