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笑 《史学月刊》2024,(4):100-107
1945—1953年,苏联陷入了严重的粮食危机,其根本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苏德战争不仅导致苏联粮食产量减少,还对农业生产基础造成了长期损害;与此同时,刚走出战争阴霾的苏联又遭逢了多次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其次,苏联的农业经济制度强硬、短视且忽视物质激励,严重削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粮食产量的提高。再次,无论是实行粮食配给制还是自由购销制,分配体制内在的弊端未得到有效纠正,导致民众始终无法自由平等地获取足够的粮食。最后,冷战的爆发及升级对国际粮食贸易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素来高度依赖粮食进口的苏联终止了粮食进口,并在国内自给困难的情况下仍继续出口粮食,导致了不可逆转的贸易逆差,加剧了国内粮食危机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2.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的粮食生产遭到巨大的破坏,粮食产量和供应量锐减,而苏联政府必须确保前线士兵的粮食消费来打赢战争。面对粮食的短缺和时刻到来的饥荒,苏联在城市发放卡片,建立粮食卡片制度,实行定量配给来限制城市居民的消费,同时在其中亚和远东地区开荒种地,扩大耕地面积,鼓励城市居民参加农业生产。另一方面,美国等盟国通过租借援助向苏联提供了包括粮食在内的大量战略物资,为苏联战胜德国法西斯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两国进行的莫斯科会战对二战的进程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它使希特勒在二战中的战略计划彻底破产,使希特勒德国陷入长期面临两线作战的局面,扭转了苏联战场的形势。它的胜利,增强了苏联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胜利的信心,促进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联盟的形成,为二战的尽快结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莫斯科会战的胜利也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转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两国进行的莫斯科会战对二战的进程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它使希特勒在二战中的战略计划彻底破产,使希特勒德国陷入长期面临两线作战的局面,扭转了苏联战场的形势。它的胜利,增强了苏联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胜利的信心,促进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联盟的形成,为二战的尽快结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莫斯科会战的胜利也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转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罗玉明 《安徽史学》2008,31(1):78-83
从1940年开始到1941年,国民党统治区爆发了一场空前规模的粮食危机.粮食缺乏和粮价高涨是这场危机的主要表现.粮食危机的出现原因主要是由于国统区粮食产量的大量减产、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的增加、通货膨胀和投机者囤积居奇所致.  相似文献   

6.
图书介绍     
正《失败的帝国: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二战后的四十年中,苏联的各位领导人和精英们竭力想保住这个庞大的社会主义帝国。克里姆林宫把谋求加强苏联的实力放在首位,但也以革命与反帝国主义的名义,建设并捍卫着自己的社会主义帝国。列宁主义思想的种种承诺写在苏联的旗帜上和党纲中,从斯大林到安德罗波夫的各位苏联领导人和苏联精英们,对于自己采取的举措,总是要用意识形态的一套说辞来证明其合  相似文献   

7.
1985年我国发生了粮食大减产。该年粮食总产量37911万吨,较上年减产2819.7万吨,降幅达-6.9%。这是自1959—1961年"大跃进"后,又一次粮食大减产。这一次粮食大减产,使人均粮食产量从390公斤跌回到358公斤(按当时的收入水平和营养水平,粮食供需平衡的标准是人均原粮385公斤),打破了粮食问题已经过  相似文献   

8.
徐振伟 《世界历史》2020,(1):88-107,I0005
二战后,日本经济凋零,粮食短缺问题严重,国民生计惨淡,社会矛盾丛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国占领当局分别从外部和内部开展粮食援助和粮食强征。这一系列政策在实现美国自身的经济需求与政治目的的同时,也确实对日本的农业与社会步入正常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之后日本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战后初期的粮食政策连同日本经济复苏后美国长期实施的粮食倾销,共同构成了二战后美国对日粮食战略的主要内容。美国的粮食战略缓解了战后初期日本严重的粮食危机,部分解决了美国国内的粮食过剩问题,改变了日本人的饮食结构与饮食习惯,挤压了该国粮食的生存能力和发展空间,影响了日本的粮食安全乃至政治、经济主权与独立发展进程,也加剧了美日间的贸易摩擦。  相似文献   

9.
吴明 《文史博览》2010,(8):5-11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当我们回望二战的辉煌与惨烈时,不由得产生一个个疑问:1941年6月,当德军向苏联发动闪击战,希望日本在背后给苏联一刀时,日本为什么没有出兵,而是改为南下偷袭珍珠港,将美国拖入二战的泥淖,从而改变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改变二战的进程?是什么让日本如此惧怕出兵西伯利亚?一切都源于1939年发生在亚洲腹地中蒙边境的冲突——诺门罕之战。  相似文献   

10.
理查德·佐尔格,德国人,于1925年加入苏联共产党,是大名鼎鼎的二战谍王。  相似文献   

11.
元代粮食亩产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粮食生产是农业的基础,粮食产量的增减反映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探讨元代粮食平均亩产量,对于认识元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梳理了1931年至1945年期间中国和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脉络,总结了二战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阐明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军队是抗击德日法西斯势力赢得二战胜利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3.
亲历苏联卫国战争、奔赴东欧战场、得到斯大林奖励……提起毛岸英,没有人不熟悉,不过多数了解主要源于他在抗美援朝中的事迹,对于这些二战苏联卫国战争的事实知之者甚少--  相似文献   

14.
苏联社会主义由盛转衰的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社会主义由盛转衰的根源刘克明一、战后苏联社会主义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苏联社会主义在过去几十年中,曾经走在时代的前列,创建了轰轰烈烈的业绩:在十月革命之后,取得了国家工业化的巨大成就,在二战中打败了法西斯,战后在欧洲推进了社会主义事业。这是苏联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5.
从强硬到妥协──二战期间英、美在波罗的海三国问题上的对苏外交谢清溪1940年6月,正当希特勒忙于指挥征服西欧的战事时,苏联的军队开进了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三国。同年8月,在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七次会议上,三国被"接纳"、并入了苏联的版...  相似文献   

1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毛岸英在苏联与苏联人民并肩作战。1945年苏军攻入柏林后,宣告欧洲二战的终结。在得到斯大林同意的情况下,毛岸英于12月乘坐一架伊尔客机回归了他阔别10多年的祖国。  相似文献   

17.
刘立军 《文史精华》2010,(12):11-17
卢沟桥事变后,先后有多批国外志愿航空队来华助战。从1937年到1941年4年间,苏联秘密援华志愿航空队首先来华,浴血奋战,英勇献身,不仅有力支持了中国对日空战,而且还创造了二战空战史上的多个辉煌战绩。  相似文献   

18.
二战后,世界形成了两大阵营,即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东欧、苏联、中国都建立了集中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开始时促进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但后来增长速度却持续下降且经济效率严重低下,可见下表(以苏联为代表)。  相似文献   

19.
重新认识二战前夕苏德关系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乾 《安徽史学》2001,(1):84-89,70
1990年,苏联出版《危机的年代,1938—1939,文件与资料汇编》,首次公开了二战前夕苏联对德国交往中的一些重要文件。美国学者罗伯茨据此重新研究了二战前夕的苏德关系,指出在导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结局的苏德关系的发展中,德国是主动的一方;苏联对英法苏莫斯科谈判并非一开始就脚踏两只船;《苏德条约》中的秘密议定书并非是苏德瓜分波兰。这些观点,与西方传统的观点存在明显差异,本文对两点进行一些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20.
《文史博览》2010,(8):49-49
<正>1.1941年6月,当德军进攻苏联时,日本为什么没有出兵,而是改为南下偷袭珍珠港,将美国拖入二战泥潭,从而改变了二战进程?是什么让日本惧怕出兵西伯利亚?一切都源于1939年,在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