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是一名在仕途上春风得意的高级审判官,在他的观念里,收一点感谢费,拉一些赞助,给自己的"朋友"介绍几件案子,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是社会上的普遍现象。可是最终,他却因此锒铛入狱。他应该知道, 那些事不叫"小事情",在法律上有专有名词--"受贿"。  相似文献   

2.
最近,收到了北京王殊同志的一封信。他告诉我:"写作对健康特别有益,我现在每天写几百字到几十字,常常报废,我也不计较,对训练脑子十分有用。"王殊今年84岁了,九年前,他从全国人大退下来后,一直在坚持"每天写几百字到几十字",所以除了在报刊上常见到他的文章外,2000年收到了他写的21万字《我在音乐之乡奥地利》,2007  相似文献   

3.
马寅初的硬幽默 马寅初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挺怪的。他不管是请周恩来还 是请李富春做报告,一开头,都是自称"兄弟"。我印象最深的是 第一次见到他,他先不谈李富春,而是先说:"今天高教部请客, 兄弟我吃了几杯老酒。"在当时,不自称"我",而自称"兄弟"的, 在电影上、话剧里,大抵是黑社会分子,或者是国民党反动军 官。他对于李富春既不尊称为李副总理,也不平等地称他为同  相似文献   

4.
当儿童和柱躲在教室的门后,反复用昆明话练习一种"问候"时,他漂泊的命运就已经注定。几分钟后,他从门里跳出来,对第一个遇见的同伴说:"小杂种!"然后他们和解了。"这是一个神奇的字眼。"30年以后,  相似文献   

5.
施燕平 《江淮文史》2010,(1):97-111
<正>著名诗人臧克家在他纪念鲁迅的一首诗中,曾写有这样几句广为流传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叶以群同志就属于后一种人,尽管他已辞世40多年了,可他始终活在我们心里。一想起来,他鲜活的音容笑貌,就会清晰地呈现在眼前,一如昨日。  相似文献   

6.
天和地     
正两个他同在了我们五年级七班。他是天,风趣、幽默、阳光的他——刘品村,我最好的朋友。他是地,内向、萎靡、没神的他——宋熙然,一个"假女"。一次,刘品村上科学课时,忽然被老师叫了起来:"人体一般有几根汗毛?"他眼睛骨碌一转,也不多想,随口答道:"83根。"老师惊诧得眼睛直眨,狐疑地问:"你——确——定?"他镇定自若,似懂装不懂地说:"对啊,本来就是!"他说着话还用上了中文连续。老师和同学们一怔,继而爆出了  相似文献   

7.
王小帅:"中庸"的第六代导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小帅是导演,这在中国,尤其在是北京是许多人都知道的事,可如果冲着这些知道他的人喊一嗓子:看过王小帅电影的人请举手!那肯定是寥寥几只数得过来的手。这寥寥的几只手的主人不知是用什么"非法"途径看到王小帅电影的。王小帅虽是著名的导演,但他的片子在中国的众多影迷面前也是"只能闻其名,不能睹其影"的时候为多,他的大多数片子在国内都遭受着差不多的命运--未能获准公映。这种结果不知是否与他的独立电影人的身份或是他"过于"个人化的电影思想有些瓜葛。"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王小帅越是这样,越是挡不住人们对他拍的电影关注的眼神,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字仲甫,号实庵,1879年10月出生于安徽,安庆、怀宁两县的县界恰好从他老家的中间穿过,这也许注定了他是一个一出生便要将争议带到世间的人物。他出世几个月,父亲便死了。因此,他在《实庵自传》里"第一件事"就说,"我自幼便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民国10年,他在广东开会。席间,陈炯明郑重其事地问道:"外间说你组织什么'讨父团',真有此事?"他一听,哈哈大  相似文献   

9.
刚刚5岁的宇恒和爷爷奶奶一起玩"过家家",他主动扮演医生,让爷爷奶奶扮演病人。没想到他拿着塑料听诊器在爷爷身上比划几下后,竟随口告诉爷爷:你得的病是‘少精’。"爷爷一听就愣了,但老俩口都没有说什么。轮到奶奶了,他又拿起塑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是梁漱溟所要建设的理想社会,也是他乡村建设的终极目标。他曾不止一次说过,他的乡村建设就是"社会主义"。①那么,梁漱溟的"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本文试图结合具体史实作一点粗浅的分析。一、梁氏的"社会主义"蓝图1937年,梁漱溟在《乡村建设理论》一书中,向世人揭示了他理想中的新社会--即他的"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他指出,这个理想中的新社会,从总体上说,"就是经济上的生产与分配都社会化。"②具体说,应具有下列几大特征:(互)新社会的经济建设必须是"先农而后工,农业工业结合为均宜的发展"。③梁漱澳认…  相似文献   

11.
刊中人     
《南方人物周刊》2008,(18):10-10
沮丧的"正义卫士"2003年,美军中士克里斯托弗被派到伊拉克,在那里他是吸引伊拉克反美武装的"诱饵"。他经常故意大摇大摆地在巴格达的危险街道走来走去,以便将反美武装引诱到美军的包围圈里。7个月后,他发现自己非常沮丧。有次他冲进一间被怀疑窝藏有恐怖分子的房子,却只看到几个孩子和一  相似文献   

12.
《所闻录》(作者不详)有《李鸿章笑史》一条,写了几则他在美英的行为。其中一则是他访问英国,在曾入侵中国并抢掠焚毁圆明园、帮助过清政府打太平军的戈登纪念碑下表敬意。戈登家人为了答谢,送他一头曾在赛犬大会中得一等奖的宠物犬。几天之后,李鸿章在谢柬中称:感谢赠给的"珍味","朵颐有幸"。一句话,狗被他宰食了。戈登家人大惊,报上大登特登,传为笑柄。另一则是,他赴某贵族家宴时,咳嗽起来,为了不  相似文献   

13.
<正>一天,我正在校对稿子,田海燕进门大喊:"林冬,看谁来了!"我抬头看见一张显得有些忧郁,病容的长脸,一副玳瑁眼镜架在鼻梁上。我惊喜地叫起来:"友星,什么时候到重庆的?"邓友星是延安《解放日报》的编辑,田海燕的挚友。他与已经发福的田海燕比起来,显得又高又瘦。邓友星目光停在我脸上不到一秒,掠过一丝难以觉察的忧郁、游移的眼神。他淡淡地说:"才回来几天。"我用重庆话问:"啥子事?"他回答:"看病。"我有不祥的预感,觉得某种事情正在发生。果然,过了几天,田海燕悄悄告诉我,邓友星患有严重的眼疾和胃病,他的五哥邓有理因病在重庆中共办事处  相似文献   

14.
前几天从惠阳过来几个老乡,要我帮忙写份材料。事主刘三黑是我一块儿长大的伙伴,身体硕壮,一只手能把青石磙竖起来。小学时学习马马虎虎,到初中排在倒数,没毕业就去搞建筑。后来,我到县城上高中,他在街面上混生活,有点儿名声。一次我和几个同学在街口看热闹,当事双方挥拳舞刀正酣,一人扬声喊着"闪开!闪开!"拨开看热闹的人群钻进场内,似乎这地盘他做主。刚一探青光头,脑袋上便中了一刀,立马见红。他手捂伤口,又喊着"闪开!闪开!"钻出人群,  相似文献   

15.
脸谱     
《文史月刊》2010,(12):38-39
<正>"拨倒"启功书法大师启功先生经历过种种人生坎坷,但宠辱不惊。他的一些学生总爱称他为"博导",启老说:"我是拨倒,一拨就倒,一驳就倒。"他被任命为国家文史馆馆长时,别人告诉他这是"部级",他则打趣地说"不急,我不急!"一次,路遇几个  相似文献   

16.
正在中国当代文坛,雷达是一位和时代紧紧融为一体的批评家,他在公众视野中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位批评家,也是一位与中国社会和广大民众在精神上融为一体的知识分子。这不仅表现在他真诚地关怀现实、关怀民众的批评观念和批评伦理中,更表现在他是一位极具正义感和使命感的富有强烈忧患意识的批评家,他的批评文字充满着现实、乡情、历史、美学、诗性、道义、真情等关键词,形成了"雷达式"批评的独特精神内涵。几十年  相似文献   

17.
郑州这几天变天了,要下雨的样子。这让我又想起了"外公",去年他去世的时候是一个暴雨天。说是"外公",其实是我亲外公的弟弟,我们也叫他"外公"。他是从台湾回来的老兵,回来后在老家生活了19年,他回来时我小学一年级,他去世时我已经大学毕业4年。这19年里,他对在台湾的生活一直讳莫如深,从不提那边的生活与工作,我们只知道,他在台湾还是当兵,后来一直住在花莲县。花莲,很好听的名字,直到今天,每次听到这个地名我都有种异样的感觉。  相似文献   

18.
一从1989年12月21日开始,在"打倒人民公敌""独裁者滚下台"的愤吼声中,尼古拉·齐奥塞斯库,这位几天前还"深受爱戴"的罗马尼亚总统成了一只丧家犬,在遍布自己塑像的国土上东躲西藏,正像40年前他亲口咬定的那样:"任何专制的暴力一旦与人民的正义之师交战,必将粉身碎骨。"始料不及的是,不仅民众唾骂他,连他亲手培植的爪羽——国防军和基层"党之家"也背弃了他。当齐氏和任第一副总理的"贤内助"慌  相似文献   

19.
正斯莫科夫是前苏联列宁格勒州的一名中学生,他打算在二战胜利纪念日时,在学校举行一个"英雄遗物展"。几经打听,他得知几十里外有个叫乌卡拉的英雄村,村里的卡秋莎大娘有他们想要的东西。很快,他和同学们见到了大娘。斯莫科夫问:"卡秋莎大娘,听说您这有二战遗物?""没有。"大娘立刻就回绝了。他没死心,继续问:"那有军人的勋章或战斗日记吗?""也没有,但我这有一封从前线寄来的信,行不行?""给我们看看吧!"斯莫科夫说。大娘找出信,小心翼翼地交到他手中。"您丈夫是个大  相似文献   

20.
黎澍老夫子     
"在我心目中,黎澍在亦师亦友之间"我最初认识黎澍是1938年在长沙。他是中共湖南省委机关报《观察日报》的总编辑。我刚刚高中毕业,在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做救亡工作。像我这样的小青年很敬仰他,严格说来恐怕算不上认识,不过见过几次面罢了。建国之初我们都到了新华总社。他当资料室主任,我有点儿奇怪,太大材小用了。原来,是当时担任社长的陈克寒提出两个工作让他挑,一个编辑部,一个资料室。他对我说:"每个老单位都有许多习惯办法,或者叫不成文法,我想我新来乍到,当个资料室主任比较好一点。"他真是老练,叫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