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毛主席"这一称呼始于1930年,此后,一直伴随毛泽东至1976年逝世,其间的46年,这一称呼先后成为党、政府、军队、国家以及统一战线组织的最高领导人的代称,同时,也成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一座不朽的丰碑。  相似文献   

2.
正岁月如流,屈指一算,萧乾伯伯,也就是我从儿时起称呼的"饼干伯伯",离开我们竟有20个年头了,我也成了78岁的老妪了,但儿时的记忆犹新,一切恍如昨日。"饼干伯伯"的由来第一次见到萧乾伯伯是在我5岁的时候。当时他任上海《大公报》社评委员兼复旦大学教授,住在江湾一座日式小平房里。我父亲辛笛(九叶派诗人)与萧伯伯的友谊是建立在年青时的投  相似文献   

3.
正我国古代的师生关系与今天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科举时代的所谓师生、师弟子,往往是指中榜的考生与主考官及阅卷官之间的关系。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七"座主门生"条说:"贡举之士,以有司为座主,而自称门生。"唐代所谓"有司",就是主持礼部试的知贡举。座主门生的称谓大约出现在盛唐,至中唐以后形成较稳固的关系。到了明清,中第的举人和进士则称呼主考官为座师(与座主同义),称同考官(又叫房官或房考)为房师,自称门生或弟子。"座主"与"门生"的关系肇始于科场,延  相似文献   

4.
《百年潮》2016,(8)
正1932年1月,从苏联回国一年多的刘伯承接替何长工担任红军学校(红一方面军红军大学前身)校长兼政委。刘伯承按照毛泽东"我们要把红校办成‘红埔’","把红校办成培养干部的基地"的指示,推动了红军学校的发展。刘伯承在红校工作期间,不论在学校教育上,还是在我军军事建设上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军最初的战斗条令就是刘伯承由俄文翻译过来的。我军的各种军语和名词等也是由刘伯承学习外军结合我军实际审定的。刘伯承把"军官"称呼改为指挥员,"士兵"改为战斗员,"传令兵"  相似文献   

5.
正"婆姨"一词为陕北、山西一带方言,陕北地区主要指妇女,山西一带主要指妻子。但如果走在大街上,看到有两个年轻"婆姨"在逛街,这里就不是"妻子"的意思,而是指"已婚女性",所以"婆姨"不止是对妻子的称呼,也是对女性的称呼,民谣中也有"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这一  相似文献   

6.
正蔡元培与北大是紧密联系、难以分割的。提起北大,蔡元培是其校史上的一座高峰,此后近百年历任校长无一人能超越他的声望。在蔡元培掌校后,北大才转变为今天人们心目中开风气之先、自由包容的"北大"——可以说,没有蔡元培就没有"北大"。而提到蔡元培,他最为人熟知的身份还是北大校长、教育家。"思想自由、  相似文献   

7.
在毛泽东的革命生涯中,共有过三种不同的称呼,这些称呼与毛泽东所经历过的浮沉起落紧密相关。第一种称呼是"毛党代表"。1928年5月4日,毛泽东担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党代表。从此,人们开始称毛泽东为"党代表"或"毛党代表"。这一称呼共沿用了两年零一个月。第二种称呼是"毛委员"。1930年6月,红四军、红三军、红十二军合编,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朱德担任总指挥,毛泽东任政治委员。从此人们就开始称他为"毛委员"。同年8月,红一军团又与红三  相似文献   

8.
考入北大成为胡适、陈独秀的学生 罗家伦(1897-1969年),号志希,浙江绍兴人,出生在江西南昌.他是五四领袖之一,不仅首创"五四运动"一词,而且是清华大学首任校长,更是一位学贯中西与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常说的一句话:"我们并不能盲从西洋,我们也不能迷信中国."  相似文献   

9.
傅国涌 《文史博览》2007,(10):46-48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是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的办学方针,从而开创了北大精神,也使北大从"官吏的养成所"变成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基地。然而这位受人景仰的北大校长却在十年间七辞校长职务。  相似文献   

10.
北京西皇城根的一个院落,原是明代礼王府的一部分。1980年以后,华国锋同志一直居住在这里。近日,记者有幸走进这座院落。这是一个两进的四合院。前院正中央有一个葱绿的小瓜果园,将正房遮掩了一半。正是午休时间,小院显得异常宁静。"韩姨最近累坏了,这两天刚刚缓了口气,今天最好不要打扰她。"工作人员习惯称呼华国锋同志夫人韩芝俊为"韩姨"。  相似文献   

11.
一位平常民家女子,毫不张扬地就达到了古人"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理想境界,非奇杰为何!这本家印图册有一个副标题:"韩母叶太夫人逝世周年纪念"。标题四字是台湾马英九先生的亲书挽幛。韩府与舍下是"通家之好"。先父与韩公云波,先母与叶文夫人交情至笃,我称呼他们  相似文献   

12.
正唐朝及其以前,只有那些有德有才之人和父母长辈,才被称呼为"大人""先生",唐朝以后,子之于父则称"家大人""尊大人","大人"这个词则用来称呼当官的和顶头上司。《汉书》记载:"范滂曰:‘惟大人割不忍之恩。’"这里的"大人"是称呼母亲的。同样《汉书》中记载,疏受叩头说道:"从大人议。"这里的"大人"是称呼  相似文献   

13.
正1981年,德高望重的平陆县文化局老局长王安溟,当选为政协平陆县委员会副主席,连任三届(第一至第三届)。人们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但很少有人称呼他"王主席";无论是县城还是农村,无论是干部还是百姓,大家都还习惯以他在文化馆的职务"王馆长"相称。他乐意接受这样的称呼,大家也觉得这样称呼显得随和亲近。我在1972年从运城师范到地区从事文化工作,就和王安溟熟悉。1984年起又从  相似文献   

14.
《明孝宗实录》修成后,一些人指责总裁官之一焦芳故作"曲笔",要求重修或在该实录中删正"曲笔"。重修建议未被采纳,删正的建议,应亦未能实行。明后期王世贞等人进行考证,具体指出了《明孝宗实录》中包含"曲笔"的一些证据,并解释了焦芳"曲笔"的动机。与"曲笔"之议相关,明清学者对《明孝宗实录》评价甚低,但迄今所见"曲笔"所涉范围有限,《明孝宗实录》的史料价值不当一概否定。李东阳、杨廷和等人与焦芳同为总裁官,当时不能抗争,事后又反对修改,对《明孝宗实录》中的"曲笔"也难免责。  相似文献   

15.
中华大地上主体族群的凝聚融合是推动多民族国家中国建构的主要动力,而对这些族群凝聚融合的记述是按照古代中国传统的族群话语体系书写的,"民族国家"理论是否能够对其准确解读是有疑问的。文章从古代中国传统的族群观入手,梳理了从夏朝到清末古代中国人对中华大地上主体族群凝聚融合的轨迹,认为尽管存在着以政权名称称呼族群整合结果的现象,但"汉人""华人"乃至"中华人"逐渐成为了对中华大地上族群凝聚主体的称呼,而清朝"臣民"的塑造及"国民"称呼的出现则使其实现了身份转变,梁启超则将其称之为"中华民族"(国族)。清朝统治者弥合族群之间差异塑造"臣民"(国民)的努力虽然催生了以"汉人"为主体包括其他族群在内的"中华民族"概念的出现,但也只是完成了中华大地上众多族群的凝聚,而其内部的融合依然在延续着。  相似文献   

16.
宽容的力量     
曹湘翊 《神州》2013,(11):1
这则寓言讲述了一个残酷而威严的国王的故事。国王命令他的臣民必须这样称呼他,"哦,伟大而崇高的君主",因为他享受这样的称呼。但有天他得知,一位臣民拒绝以这种方式称呼他,于是他把这个执拗的人抓起来,问他为什么。"并非因为固执或是不尊敬您,只是因为我认为您并非如此。如果这样称呼您,我认为是不诚实的。"  相似文献   

17.
正"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是二十多年前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先生为华师大校长培训中心的题词。现在,有人批评这句话是典型的"人治观念"。我认为这样的批评有些浅薄。"名校长出名校"这是被教育实践所证明的,如李希贵之于北京十一中学、刘彭芝之于人大附中、柳袁照之于苏州十中、蔡林森之于洋思中学。如果校长"一文不名",即使是把名校交给他,估计也会慢慢"不名"起来。所以,陶行知先生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  相似文献   

18.
正在古代,人们把教书者称为"师",并把"师"作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师"的称谓后又演化成"老师""教师"。如今,老师的称谓逐渐不局限于教书者,在社会的其他领域,如果被称为"老师",也是一种莫大的尊敬,一种荣耀。其实,在"老师"之外,古代教师还有很多称呼,而且有些还很陌生。"学官",汉代文学教师的称呼,学官还指掌管学校教育的教官。《史记·儒林列传》: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有关西汉时期的文献记载,可知西汉祁连山并不专指一地.月氏始居地之祁连与霍去病攻匈奴所至祁连山对应今河西祁连山,李广利与匈奴右贤王交战的祁连天山、田广明将军号中的祁连对应今东天山.两山皆被匈奴称为祁连,都有"祁连""祁连天山"的汉语称呼,后一山也被称为"天山",前一山尚未见有汉语"天山"之名,表明当时中原汉人对两山称呼不定.东汉时期,两山在中原汉人的称呼中基本已各有专名.这一变化与西汉西向开疆拓土畅通丝绸之路密切相关,也体现了中原汉地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20.
正大家都称呼白求恩为"白大夫"。对比白求恩同志,因为柯棣华脸色黑,大家就亲切地叫他"黑妈妈"。为此,葛公村有位老先生还写了一副对联:"华佗转世白医生,葛洪重现黑大夫"。"黑妈妈"这个雅号,既反映了晋察冀边区军民对柯棣华大夫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尊敬,也是对柯棣华大夫最高的奖赏,也是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