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鼎是技术专家,是党、国家和人民军队兵器工业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之一。在中华民族空前危机的时刻,他受党派遣,赴西安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争取了张学良和东北军联共抗日。西安事变发生,他负责中共代表团的安全,与张学良之间的联络、协调,以及处理善后……党中央对刘鼎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毛泽东曾指出:“西安事变,刘鼎同志是有功的。”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在号称将军之县的广西容县。众多将领中。何柱国上将可谓熠熠生辉。名声显赫的一员虎将:他是陈诚等众多国民党名将的保定军校教官;张学良视其为左右手。他在东北军大乱之际活捉了反叛的郭松龄、帮张学良稳定了东北军;在蒋介石“不抵抗”主义高压下打响了长城抗战第一枪;在红军长征到陕北遭受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困难之际。他给红军让道;“西安事变”中忠心拥护张学良实现和平解决事变。  相似文献   

3.
《百年潮》1997,(1)
西安事变整整过去60年了,但是有关事变的许多情况仍旧是迷雾一团。6年前,作为西安事变谋主的张学良,在被迫与世隔绝了50余年后终于获得了自由,于是,所有的人都希望张学良能够就西安事变说点儿什么。然而,张学良自由后就西安事变所讲到的情况,甚至还不如他40年前不自由时给蒋介石写的《西安事变忏悔录》中讲的多。不过,只要稍微留意一点,就会发觉,张学良最不想讲的,就是涉及到中国共产党的问题。要搞清楚西安事变,不搞清楚中共在其中的作用,恐怕是不可能的。西安事变所以会发生,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中共中央及其红军主力来到了西北,并与张学良和东北军建立了秘密关系。新的史料证明,早在西安  相似文献   

4.
历史从西安拐弯采访张学良将军的卫队营长孙铭九追记朱光亚编者按:本文作者系长篇报告文学《丙子“双十二”》的作者之一。鉴于去年下半年以来,报刊曾多次刊发有关西安事变的回忆文章,其中多处与历史事实不符,因而他将当年采访张学良将军的卫队营长孙铭九的所述追忆成...  相似文献   

5.
1940年9月22日。在山东省临沭县朱仓乡东盘村——国民党57军(原东北军)军部所在地,爆发了捉拿亲日反共的国民党57军军长缪澈流的“九·二二锄奸运动”,亦称东北军里的“第二次西安事变”。领导指挥这次锄奸运动的人就是向张学良提出对蒋实行兵谏、促成“西安事变”的中共地下党员、国民党57军111师师长常恩多。  相似文献   

6.
春华 《贵阳文史》2009,(4):24-26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后,由于中共代表周恩来的着力斡旋,事件终于和平解决。张学良表示“一人做事一人当”,于1936年12月25日独自决定.释放蒋介石,并陪送蒋介石回南京。离开西安时,他留下手令,由杨虎城代理其西北“剿总”副司令职务,又指令东北军各军、  相似文献   

7.
李亮 《文史天地》2004,(8):17-20
西安事变爆发前后中华民族面临着危亡的关键时刻,刘鼎以中共代表身份被派往西安,成为常驻张学良公馆的一名红色使者。他以特有的学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建立起一条中共与东北军之间的秘密交通线,为双方共同合作抗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西安事变爆发后,他又协助周恩来妥善处理事变,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解读抗日战争时期张学良的往来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以存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张学良资料”中的往来信件为主要史料,重点分析西安事变后他与蒋介石、宋美龄、戴笠及前东北军将领的关系,描述抗日战争时期张学良的软禁生活、思想变迁与人际交往的基本状况,揭示由此折射出的国民党内特殊的政治生存与人际关系,以期加深对张学良生平与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二四年第五期○○张学良将军的身边有“三剑客”,他们是苗剑秋、应德田和孙铭九。虽然他们不为人所熟知,但在西安事变前后,从辅佐张学良抗日联共到实行“兵谏”,以及后来发生的“二二”事件中,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三剑客”力主抗日,竭力促成全民御敌大事,功不可没;也由于一时不够冷静,冲动之下做出了“亲者痛,仇者快”的事。一“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张学良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军在我东北境内如入无人之境,战火迅速向整个东北三省蔓延。1934年2月,蒋介石把驻防华北的东北军调到“剿共”战场,先后任命张学良为豫鄂皖“剿匪…  相似文献   

10.
西安事变已过去半个多世纪,究竟谁是推动这一事件进程的主齿轮?在杨虎城将军诞辰100周年之际。本文作者以崭新的视角,客观公允地为我们揭示了一页真正的历史。──编者 历史上,东北军与十七路军从没有往来过,张学良、杨虎城也没有打过交道。“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张学良率东北军到处颠沛·流离,受尽了失地丧家的痛苦。蒋介石驱之入陕,名义上是“剿共”,暗地里含有与杨虎城的十七路军争夺三秦地盘的用意,这里的形势也使然,不能不争,那么多、无家可归的军队拥到这并不富足的地方,而张学良、杨虎城在诸多将领中又决非甘居人下的等闲之辈…  相似文献   

11.
九一八事变时期的张学良和蒋介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学良是具有爱国思想和民族正义感的将领,在30年代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蒋介石坚持反共内战的关键时刻,他以大无畏的气魄和惊世之举动,发动西安事变,扭转了国内局势,促成了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他发动西安事变虽有种种原因,但其中铰为重要的便是在九一八事变中持不抵抗主义而断送东三省的沉痛教洲。因此,要阐明张学良走上西安事变的漫长道路,必须追  相似文献   

12.
1936年12月12日,东北军少帅张学良和西北军将领杨虎城将军在西安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押了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长、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及国民政府军政大员。事变一出,举世哗然,各种政治力量对此做出了不同的分析和判断,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一个是东北军富有传奇色彩的统领,一个是国民党至高无上权力者的大公子和接班人;一个是“西安事变”的发动者,一个是中苏改善关系。促进和谈的礼物;一个是辗转流沛的阶下囚,一个是踌躇满志的监护人。历史有太多的偶然和巧合,又有几许悲怆和无奈,这就是少帅张学良和前任台湾执政蒋经国先生的大半生奇缘。喜乎?悲耶!敌乎?友乎! “西安事变”与经国回国 1936年12月12日,在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少帅张学良和西北军将领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及其随员,对蒋介石实行兵谏。少帅没有想…  相似文献   

14.
东北军将领关玉 衡,曾在1931年 6月发生的“中村事件”中下令枪毙刺探情报的日本特务中村震太郎。九·一八事变后他任辽北蒙边抗日义勇军司令,抗击日本侵略者。《西安事变》以后,他在陕西横山县任县长时,曾与中共地下党合作,  相似文献   

15.
王中天 《文史月刊》2014,(12):18-22
杨虎城是国民党第十七路军(也称西北军,人数最多时达四万余人)的军事首领,他与张学良共同发动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捉到蒋介石后,对于如何处置蒋介石,他与张学良都犯了愁。他认为,中国大大小小的军阀没有谁能斗过蒋介石的,只有共产党能和蒋介石抗衡。蒋介石剿共已近10年,不仅没把共产党消灭,反而使共产党的力量和影响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6.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将军愤于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由"哭谏"而"兵谏",与杨虎城将军合作,毅然决然发动了举世震惊的"西安事变",这已是家喻户晓。然而,其中还有一事件的发生壮大了"西安事变"的声势,那就是张学良将军与此同时还密令驻兰州的东北军五十一军中他所倚重的中共地下党员解方,发动了与"西安事变"成犄角之势的"兰州事变"。1936年12月12日凌晨,驻扎甘肃省会兰州的东  相似文献   

17.
魏龙泉 《百年潮》2007,(5):51-53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全国抗日运动高潮的推动下,统率东北军和十七路军联合采取行动,软禁了蒋介石和国民党军政大员几十人,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中共中央从民族利益和抗日的大局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12月25日,西安事变获得和平解决,成为中国时局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8.
《纵横》2012,(3):37-39
编者按:1981年12月13日,张学良原卫队第一营上校营长王玉瓒出席全国政协西安事变组召集的“确定华清池‘捉蒋’人员和‘二二事件’座谈会”。会上,他与张学良原卫队第二营中校营长孙铭九进行面对面的辩论,部分西安事变的亲历者、知情者以及西安事变史学者也均有出席。本期,我刊特别从王玉瓒整理的座谈会记录中,节选了部分辩论的内容,将这段历史更为直观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率东北军撤往关内,使东北的大好河山沦于日军的铁蹄之下。但对随后揭竿而起的东北民众抗日救亡活动张学良不仅表示同情,而且也极力予以支持。他任用抗日将领主持东三省政府工作、支持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组织义勇军抗日。因怕被日寇作为寻衅的借口及引起蒋介石的不满,张学良对东北民众抗日救亡活动的支持,都是秘密地在各种名义的掩盖下暗中进行的。  相似文献   

20.
<正>1940年9月22日。在山东省临沭县朱仓乡东盘村——国民党57军(原东北军)军部所在地,爆发了捉拿亲日反共的国民党57军军长缪澂流的"九·二二锄奸运动",亦称东北军里的"第二次西安事变"。领导指挥这次锄奸运动的人就是向张学良提出对蒋实行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