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原籍河北饶阳县,1938年生于天津。我的父亲17岁时就离开家乡到北京大栅栏学做生意。他在家乡念过4年私塾,有些古文底子,又能写一笔好毛笔字,因此受到老板的赏识,当了账房先生。后来积攒了一些钱在天津买了房子安了家,做布匹生意,又开了一个小织布工厂,所以我上学、工作后每次填表"家庭成分"一项总是填"资产阶级"(实际现在看来顶多算得上是一个"个体户")。  相似文献   

2.
正我给房东老乡当"金童",捧花烛我生于部队,长于部队。父亲不论在戎马倥偬的时候,还是到后来由于9次负伤而不得不休养的时候,对我的管教始终是抓得很紧的,他是我真正的第一位老师。1937年2月20日,在战火纷飞中,我出生于陕西礼泉县叱干镇。从此,父亲南征北战,我如影相随,在热血、战火和硝烟中成长。1938年,父亲进延安马列学院学习。一天,日军飞机轰炸延安,他的住房被炸塌,1岁  相似文献   

3.
张学良拒谈杨虎城 我是替我父亲去看张学良的,也算是完成父亲的遗愿.我的父亲杨拯民是祖父的长子,曾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 张学良的侄女张闾蘅1982年来到北京的引路人就是我父亲.张闾蘅曾告诉记者:“我到大陆的时候,找到了杨拯民,他让我转达对大伯的问候.后来大伯说想见吕正操、万毅.杨拯民就把我引荐给他们.” 张闾蘅和我的父亲,张、杨二人的第二代就这样联系上了.  相似文献   

4.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认识毛泽东了,不仅因为我们都是湖南人,而且因为他与我父亲相熟。我父亲当年是长沙地区的革命人士,与邓中夏、谢觉哉、董必武、蔡和森、蔡畅等这些革命人士熟识,后来毛泽东自然也认识了我父亲。父亲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做了很多事情,创办了多所学校(现在的长沙周南女校就是他创办的),所以一些进步青年都喜欢与他交往。  相似文献   

5.
正1913年除夕,我出生在四川省营山县安化乡一个四面透风的破屋里。父亲是一个贫苦的雇农,终年靠租种地主的土地和打短工养活全家。我六七岁时就开始帮大人干活,一家人忙活一年也混不上一顿饱饭。杨克明引领我当红军1928年,经卖盐的舅舅介绍,家里经常来一些经营布匹的商客,其中一个叫杨克明的"布客"很会讲些四面八方的新鲜故事。他逢集就在我家用门板摆布摊,平时背着货筐,走村串乡地摇着货郎鼓卖布,结交农民朋友。后来我  相似文献   

6.
章立凡 《百年潮》2006,(11):39-43
少年时代翻阅父亲书架上的<新名词词典>,读到"张申府"这个词条,关于他的历史只简述到被民盟开除盟籍为止.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刨根问底,于是向父亲询问.他回答说:"申府先生是周总理的入党介绍人,也是我在救国会的老同事.后来因为一篇文章犯了错误,如今在北京图书馆工作,养起来了."  相似文献   

7.
小华侨忆往事□许翰如在安南读书、进行抗日宣传20年代,我父亲林照甫在安南(现越南)堤岸开了一爿布匹杂货店,店名“同合泰”。后因生意萧条,买卖很不景气,父亲负债累累,便悄悄地逃回老家福建小金门烈屿岛躲债。同合泰也随即倒闭。父亲逃债时,仅给母亲留下20元...  相似文献   

8.
董良晕 《百年潮》2012,(5):48-50
正1956年春节,我随父亲董必武、母亲何莲芝在上海过春节。由于父亲是党的一大代表,2月22日,上海市有关方面邀请他到一大会址陈列馆视察。他当场题词:"作始也简,将毕也巨"。这句题词出自《庄子》,是说有些事情开  相似文献   

9.
姚应炎:我父亲叫姚衡平.他蛮小从蔡甸老家跑出来学徒弟,后来才开了一家珠宝古玩字画店,店子的招牌就叫淳化阁.小时候我没得事,也在屋里翻旧书、看字画,没想到后来为了生计,也靠画画为生,干上了美术设计这一行当.  相似文献   

10.
天津狗不理包子,举世闻名。何故一个小小的包子能有这样大的名声?而且这"狗不理"的名字也起得怪,叫人好奇。狗不理包子的创始人是清末天津武清县的一位农民。他小名叫狗子,因家乡遭灾,逃到天津,在一家包子铺当学徒。后来他有了一点本钱,就自己开了一扇门的包子铺,起  相似文献   

11.
正我的父亲原名良瓒,字璃璋。关于他后来为何改名为"力展",大哥曾告诉我,那是父亲有一次去见阎锡山,阎对他说:"不要叫璃璋了,就叫力展吧,把力量展开嘛!"按照五台方言,璃璋与力展谐音,从此父亲就改名为智力展了。为什么父亲与阎锡山会有如此交往呢?这还要从他的学生时代说起。  相似文献   

12.
童时的记忆 在我小的时候,很少见到父亲,他整年不在家,当时是在直隶保定教书,后来嫁给田汉的安娥、王若飞的夫人李培之、张苏的夫人齐树容都是他那时的学生。武昌起义爆发,他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并不让他的大妹妹裹小脚,还送她到定州城里去读书,大姑多次偷着跑回家,常常把脚再裹上,当时女人不裹脚是让人耻笑的,而且会嫁不出去。那是父亲在当时对封建社会的最早  相似文献   

13.
正据斯诺所著《西行漫记》记载,毛泽东在回忆自己经历时告诉斯诺:"我刚识了几个字,父亲就让我开始给家里记账。他要我学珠算。既然我父亲坚持,我就在晚上记起账来。他是一个严格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账要记,就叫我去做农活。"后来,毛泽东曾说自己"受  相似文献   

14.
往事不可追     
《南方人物周刊》2011,(4):116-116
我从没见过我爷爷,关于他的事情都是从亲戚那里听来的。在上个世纪四川还吃不到海盐的时候,他是经营盐矿的商人,同时还做布匹之类的买卖。  相似文献   

15.
我上高中时,有一个星期天,回家本想补充一下“油水,”可父亲放在抽屉里的100元钱不见了,父亲怀疑是我偷拿了,他见我不承认,就对我吼道:“滚出去,你这个逆子。”我委屈极了,一气之下,饭也没吃,就去了学校。后来事实是父亲把钱放错了地方,但他却不向我解释一下。我觉得很冤,从此不再理会父亲了。父亲见我不理他,也以同样的法子反击我。但我的经济没有独立,还得依赖父亲,母亲在家时,事情要好办一些,但母亲偶尔不在家时,我的事虽还要办,但程序相对要复杂多了。父亲和我也不知什么时候达成了默契,竟创造了一套独特的办法予以解决。那次,我要交学…  相似文献   

16.
他干了一辈子革命,又是国民党元老,临走的时候,只存下六个一两一个的黄金,仅仅六个。我给他放在内衣的口袋里,一边三个。我送父亲到机场,看着他上了台湾的飞机,我知道这将是我最后一次见父亲了。  相似文献   

17.
他干了一辈子革命,又是国民党元老,临走的时候,只存下六个一两一个的黄金,仅仅六个。我给他放在内衣的口袋里,一边三个。我送父亲到机场,看着他上了台湾的飞机,我知道这将是我最后一次见父亲了。  相似文献   

18.
风波     
俗话说得好:"无风不起浪。"有风,当然也就有了浪,这也许是"风波"这个词语的本来意思吧。生活中风波并不少见,我在学习上不称心的事实在太多了,到了家里也一样。也许我天生不适合竞赛活动,在竞赛方面屡战屡败。后来,我也泄气了,赌气不再参加任何竞赛活动。对此,父亲也很理解我,也不强求我;不过,奶奶不太满意。这不,刚到星期天,奶奶就唠叨开了:"你看人家对门的孩子又去上什么竞赛班去了,你不去学,成绩  相似文献   

19.
漫话     
《南方人物周刊》2008,(9):16-17
"我在清远的时候,和市长一起去跑发电厂的审批,去到那个部门,那里的人告诉我,现在拿张凳子给你坐已是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待遇了,因为天津的书记来也是站在那里的。而他给我们凳子坐已很不错了。"  相似文献   

20.
正归侨故事多,定居在山西阳泉的越南归侨谭业就是一个颇有故事的人。在采访谭业之前,我同他的儿子、曾任阳泉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现任阳泉市政协副主席的徐本宁本来就很熟悉。我知道他父亲姓谭,感到好奇,有一次就问他:"你老爸和你怎么不是一个姓?"他回答说:"他原来就姓徐呀。"后来,得知谭业下放到山西之前,曾经在我党情报部门工作过,是昔日的"红色特工"。当特工的有若干个名字是很正常的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