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 五四运动爆发,北大和蔡元培成了反动势力集中攻击的目标。“所有学界事项,皆加于北京大学学生;北京大学学生事项,皆加于蔡校长一身。”①五四当晚,内阁紧急会议,许多阁员纷纷攻击北大和蔡元培。傅增湘为蔡略作解释,即遭钱能训的诘责:“汝谓蔡鹤卿校长地位不能动摇,若蔡鹤卿死,则又如何?!”②随后几天,曹汝霖、章宗祥行将报复之说四起。有说他们“一方面以三百万金购人刺蔡,一方面派人焚北大校舍,杀北大学生。又谓某上将③……以往年对待陆建章之手段以待  相似文献   

2.
龙潭老人杨耀海墓碑,现存于西安碑林。墓主杨松轩之父、杨钟健之祖杨耀海先生是陕西华县龙潭堡的一位农民。墓碑碑文及铭是由当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和教授李大钊题写的。蔡、李二人同时为一位农民题碑,还是非常罕见的。据当时正在北京大学就读的杨钟健回忆说:“……到了北平,适逢蔡孑民先生任北大校长。其人道德学问,实足令人敬慕。尤以他在北大所表现之民主作风,影响于人者实深。又逢‘五·四’后之新文化运动时期,当时的俊彦如、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之、高语罕诸先生均为我所崇敬之人物。”  相似文献   

3.
1917年,蔡元培先生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当时许德珩正在北大学习。蔡元培实行“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一扫封建学堂的陈腐习气,逐渐成为当时中国反帝和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蔡先生的这些作为,使许德珩深为敬佩。 许德珩家境清贫,无力供他上大学。出于无奈,他只好找到蔡校长,请求帮助。蔡先生在对他进行了  相似文献   

4.
正蔡元培与北大是紧密联系、难以分割的。提起北大,蔡元培是其校史上的一座高峰,此后近百年历任校长无一人能超越他的声望。在蔡元培掌校后,北大才转变为今天人们心目中开风气之先、自由包容的"北大"——可以说,没有蔡元培就没有"北大"。而提到蔡元培,他最为人熟知的身份还是北大校长、教育家。"思想自由、  相似文献   

5.
杨飞  任玉青 《文史春秋》2007,(11):11-13
1917年1月,在蔡元培校长的力荐下,陈独秀以品学兼优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随之迁入北大,"一校一刊"实现了历史性会合,再加上北大新派教授的加盟,北大真正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成为中国现代  相似文献   

6.
1916年,23岁的梁漱溟将自己所写的一本哲学书送给蔡元培,希望换取来北京大学读书的机会。某次,两人见面,蔡元培不等梁漱溟发问,主动说:"你的大作《究元决疑论》我拜读过了,有胆识,有立论,见解独到。我这次到北大当校长,首当其冲的任务是广罗人才。我想你可以到北大来教授印度哲学。"梁漱溟自然不敢答应,论学历,他只有中学;论  相似文献   

7.
胡适在风雨飘摇的旧北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明 《炎黄春秋》2000,(1):64-70
胡适在旧北大执教二十年有余,无论在蔡元培长校期间的“新政”,还是蒋梦麟长校期间的“中兴”,胡适的影响重大。胡适本人长校的旧北大的最后三年,是北大历史上最为艰难困窘、风雨飘摇的三年。随着旧北大走完历史,以蔡元培、胡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教育哲学也在中国大陆寿终正寝,中国的教育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 我们知道,从1917年1月蔡元培当北大校长起,或者确切地说从1917年9月胡适进北大当教授起,北大的一系列教育的现代化改革正式揭开序幕。 在抗战爆发前的20年里,北大教育规模发展很快,尽管中间风云变幻、波折屡生…  相似文献   

8.
英国哲学大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伯特兰·罗素(1872-1970),被孙中山称为“唯一了解中国的外国人”。他于“五四”时期应北大校长蔡元培等邀请访华讲学,后又与蔡元培等共同推动英国退还“庚子赔款”用于中国教育事业,竭力声援中国和平独立,被蔡元培誉为“中国的伟大友人”。  相似文献   

9.
正名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固然以内在因素为首要,然亦多有外缘背景。章士钊曾云"名士亦须拉缆人",历史上很多名人都是凭借相互间的提携、扶持而跻身名流。1917年,梁漱溟报考北京大学,没有考上。但是,前一年梁氏曾在《东方杂志》上发表文章《究元决疑论》,以近代西方学说阐扬印度佛家理论。蔡元培读后,认为他功底很好,前途无量。当他得知梁没有被北大录取时,甚为惋惜,说:"梁漱溟想当学生没有资格,那就请他到北大来当教授吧!"于是,梁漱溟被聘来北大主持印度哲学讲习。试想,如果当初没有蔡元培的"不拘一格录人才",何来日后的"一代大儒"梁漱溟?语言学家、文学家、文学批评史家郭绍虞先生早  相似文献   

10.
每年的3月5日,是周恩来的诞辰,正是蔡元培的忌辰;而每年的1月11日,是蔡元培的诞辰,前三天(1月8日),又正是周恩来的忌辰。由此而想到他们两人的关系,特撰此文,以为纪念。一周恩来说:“今日始得一瞻风采”,就是说,直到1917年5月23日,蔡元培到天津南开学校讲演时,周恩来才见到他。有人以为周原籍浙江绍兴,与蔡同乡。周的姑丈王世裕(子余)与蔡关系较为密切,周很可能以通家晚辈的身份,在王世裕处见过蔡元培。诚然,王世裕也是绍兴人,与蔡的从弟蔡元康交称莫逆,因元康之介绍,蔡元培吸收王世裕为光复会的会员和中国同盟会的会员,一同致力于反清的革命。王任中国银行绍兴支行经理时,蔡元培常托其代为料理老家和故乡的事务,交往颇为频繁。但是,周恩来出生在江苏淮安,从1898  相似文献   

11.
黄波 《文史天地》2004,(2):28-31
梁漱溟、冯友兰是中国现代文化史、思想史上两个耀眼的名字,两人有许多相同或相通之处:年龄相近,冯友兰生于1895年,梁氏长他两岁;同为蔡元培主持下的“北大旧人”,梁漱溟1917年受蔡元培之邀入北大教印度哲学,冯友兰则在此前两年考进北大学习中国哲学;同为  相似文献   

12.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这时,僻居四川江津的陈独秀也已是个心力交瘁、疾病缠身的老人。历经艰险、出生入死的他,对待生命的终结,再也没有那种惊恐、慌张的心态。但是,对于蔡元培的逝世,他却有着深切的哀悼和思念之情。当北大向他发出蔡元培纪念文章征集函时,他立即抱病撰写《蔡孑民先生逝世后感言》,深情地回忆起两人近40年的交往经历,并抒发"四十年来社会政治之感触!"  相似文献   

13.
常河 《江淮文史》2013,(3):133-138
(一)提及中国高等教育,不能不提及北京大学;提及北京大学,不能不提及中国大学校长"第一人"蔡元培。蔡元培以其人格魅力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为北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引领中国高等教育在短短数十年间可与世界一流国家相媲美。可以说,没有蔡元培就没有后来的北大。  相似文献   

14.
北京大学图书馆大厅,高朋满座,鲜花簇拥。与会者静静地听着一位老人充满深情的讲话:“70年前我受蔡元培校长的邀请,从海外归国到北大任教,是当时北大最年轻的教授。现在,我年纪大了,双目失明,专业课不好讲了,但可以来教英文。你们什么时候需要我,我随时就来。”这是1994年北大图书  相似文献   

15.
书法加标点 1998年北京大学百岁华诞庆祝活动多姿多采,有一项是“北大人书画展览”。在显示北大师生文化素养的百余幅书法作品中,有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校长)孙家鼐、许景澄、张百熙的墨宝,有蔡元培、蒋梦麟、马寅初诸校长的珍贵手迹,还有一些著名教授、学者及书法家如沈尹默的书法作品,字字珠玑,琳琅满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算胡适校长的一幅字了。这幅字  相似文献   

16.
林辉锋 《史学月刊》2008,(3):134-136
蔡元培一生在立功、立德、立言三个方面,均有卓越的表现.其中,最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还是他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经历.1916年9月1日,蔡元培收到中国驻法使馆转来北京政府教育总长范源濂8月26日发出请其出任北京大学校长的电报.次年1月4日,他正式到北大就职,开启了北大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蔡元培时代(高平叔:<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2期).  相似文献   

17.
正据刘海粟(1896-1994)晚年回忆称,他与胡适相识于1921年的岁末。这年12月,时任上海美专校长的刘海粟,受曾任上海美专校董,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之邀,北上讲学。到京后,因蔡患脚疾,入东交民巷的一所德国医院治疗,刘前去探望。"在医院里,我结识了李大钊、许寿裳、经亨颐、胡适、顾孟余、高仁山等新朋友……还遇到了当时的新派人物陈独秀,胡适便是他介绍给我的。"(详参《追忆蔡元培》,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  相似文献   

18.
佚名 《神州》2008,(3):28-33
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和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为了振兴中华,以北京大学为基地,并肩战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活动。他们的光辉业绩,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他们的战斗友谊,为人们永远传诵。1917年2月4日,蔡元培到北大正式就职。他主持下的北京大学,提倡思想自由,宣扬科学文明,为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和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提供了活动舞台,使北大成为与封建  相似文献   

19.
我国学术界对于蔡元培这一重要历史人物的研究,从70年代末开始,趋向于活跃。蔡元培的全集、选集陆续出版;其年谱、传记等研究专著相继问世;公开发表的各类文章迄今已有200余篇。与建国后该研究领域的沉寂状态相比,这无疑是个喜人的开端。在海外,台湾方面已印行了蔡的文集、年谱,有关论文和资料也时有所见;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都有蔡专题的研究者,并发表了学术成果。总之,人们对这位在近代中国文化教育科技领域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的思想和实践,进行了广泛探讨和全面评价。论者对蔡元培各时期的活动作了重新评价,他们指出:蔡早年在上海与章炳麟等创办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是继兴中会之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以《苏报》为中心的一批革命志士及其活动,对此后辛亥时期上海及东南各省革命形势的发展具有直接影响。作为光复会会长和同盟会分部负责人的蔡元培,其历史作用不应忽略。民国元年,蔡迎袁南下失败,应从  相似文献   

20.
1916年冬主掌北大的蔡元培,虽为一校之长,但待人接物总是彬彬有礼,他也因此博得了“好人”的称号。但是,他绝不是世俗的“滥好人”,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他是绝不让步的。关于这一点,有很多故事流传后世。其中,老北大人津津乐道是这样一个故事:1930年,国民党某省政府改组,一个北大同学请蔡元培向蒋介石推荐人选,并托老同学联名致电蔡先生促成。蔡元培很快回了电,电文只一句话:“我不长朕即国家之焰”。由此可以看出他在大问题上的不妥协。其实,最能表现蔡先生学人风范的,还是他在五四运动期间为国家、为学生不屈服的大义举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