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适改名     
胡适初读《天演论》,从中看到“物竞天择,优胜劣败”“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话,想到中国面临瓜分灭国的危机,觉得这个天演公式简直是当头棒喝。胡适的二哥建议他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的“适”字,胡适便将“适之”作为自己的表字,偶然用“胡适”作笔名。1910参加留美官费考试时,正式采用了“胡适”作为名字。  相似文献   

2.
胡适求和,却身染痢疾和痔疮 倒也有趣,胡适被郭沫若痛斥一回之后,不是“应战”,而是“求和”。胡适给郭沫若写了一封较长的信。这封信在今天还能看到,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胡适书信集》中就收有这封信。郭沫若在《学生时代》中正好提到了胡适的求和情况和信件的片断:“一鼓的作气的确是很勇猛,使敌对者对于我们也隐隐生了一种畏惧。《周报》发刊不久,《季刊》的四期又出版了,那里面有我的《卓文君》,达夫的《采石矶》,不期然地同时刻薄了考据家,把胡博士骂我们‘浅薄无聊’的话来发挥过一下。就在那时候胡大博士到了上海,他…  相似文献   

3.
胡适在众多亲戚中与胡近仁关系最为密切。胡近仁虽为族叔,其实只长胡适四岁,是胡适在九年家乡教育期间,读书写诗的引路人。胡适在上海求学及留学三年期间,胡近仁是他母亲家信的解读人兼代撰人。胡适回国后以博士身份在北大任教,两人信函频繁。胡适对于自己婚姻的真实看法,只透露给这位族叔一人;而胡近仁就连儿子择校的小事也要与胡适商讨。虽然两人地位悬殊,却一如既往地保持着总角之交的那份情谊。胡近仁在上海开设裕新茶叶店,生意不尽人意,于是想借重名气已经如日中天的胡博士来促销。1929年,他给胡适写信谈了自己想推出“博士茶”的设想,并将写好的广告词请他过目。广告词中说,胡适早年服用此茶“沉疔遂痊愈”,“凡崇拜胡博士欲树于文学界者,当自先饮博士茶为始”。当年,胡适若是首肯的话,“博士茶”一定会畅销全国,也会给他的族叔带来丰厚的商业利润。可胡适断然说“不”!他及时复涵,阐明自己的观点:一、沉疔痊愈,“这更是欺骗人的话”;二、“博士茶”广告中不能使用胡适名字,广告的“措词其实甚俗气、小气”;三、崇拜胡适饮“博士茶”,“此是最陋俗的话,千万不可发出去”。胡适在信结尾处给胡近仁指点迷津道,“当细心研究大公司、大书店之广告,自知近世商业中不可...  相似文献   

4.
一段时光在心中稍稍停留,便沉淀成了文字。书,便是时光的印记。读一本书,就像是在揣摩一段时光:时光的断面,时光的棱角,时光的触感。点一盏灯,让“满鬓清霜残雪”的苍老,“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的壮阔,“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气,“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的痴狂,在自己的指间留连,忽然之间,自己和世界全都没有了重量,面前的文字,醉得那么沉着,似乎随手就能拈起一片时光。读一本书,像是看朋友们的演出。看看书橱里一点一点变多的那些熟悉的名字,就像站在世界的中心,那么多不再陌生的人物,慢慢地抽离出来,你只是隔着长长的时空,看整个世界随他们旋转。看黛玉葬  相似文献   

5.
读了《胡适传》作者白吉菴同志的《关于胡适父亲之死——敬答许全兴同志》(刊《光明日报》1986年12月16日第2版)一文,很感兴趣。白文说明他之所以把胡传写成“在台湾为了抵抗日军的侵略而战死沙场”,乃根据石原皋《闲话胡适》一书中所述的胡适家乡的口碑材料,“是吸收研究新成果”。据白文介绍,此说很快传到海外,并产生反响,连美国研究胡适的专家唐德刚先生也认为“这一消息,真实性很大”。甚至断  相似文献   

6.
一位朋友曾对胡适说过,“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消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对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祥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对此,胡适认为“很深刻”“很扼要”,并感叹20世纪初叶的中国“经不起这三层考察”。五四时期,这位洋博士与陈独秀并肩弄潮,倡导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纲常礼教,提倡男女平等,向封建的婚姻家庭制度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对当时的中国妇女解放运动起了重要的宣传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知识面是很广博的,他对中华姓氏文化也颇有造诣。他曾对自己的名字作过有趣的解释。1951年11月,毛泽东巡视古都安阳。当知道陪同他的地区专员叫程耀吾时,开玩笑地说:“你这个名字不如我的名字好。”“我的名字叫毛泽东,泽东就是光泽大海,普照东方。”毛泽东对他的字——“润芝”也作过说明。那是他青年时期就读于长沙湖南第一师范时,读了老师推荐的《胡文忠公全集》后,觉得胡林翼确实值得学习,胡的字是“润芝”,毛泽东就改字为“学润”。杨怀中说:“司马长卿崇仰蔺相如改名相如,你既然尊敬胡润芝,就干脆改成‘润芝’吧。”  相似文献   

8.
尤小立 《民国档案》2005,23(1):120-123
关于胡适的婚姻及其新婚蜜月时心态的讨论,不惟是一桩孤立的事,它实际涉及到今人如何从具体环境出发,对古人作“了解之同情”的问题。将胡适的婚姻想象成一种传统与现代的不和谐,并根据部分史料得出新婚的胡适内心必不快乐的结论,显然是今人以今之标准揣度古人所致,不合乎历史。事实上,从性格和所秉持的原则以及对新婚的低期望值看,新婚蜜月时胡适的心态与一般的新郎并无不同。而这次内容部分更新的旧式婚礼,倒与胡适一向倡导的“点滴改良”相契合。  相似文献   

9.
关于何廉,最早是读胡适日记和.《独立评论》“编辑后记”了解的。胡适第一次和何廉会面是在1931年2月12日。《独立评论》创刊后,何廉也是撰稿人之一,他自己曾说:“我们两人(指和翁文灏)在该刊创刊初期,常为之写稿,募集资金以维持刊物的经营,该刊召开的双周会议常在胡适寓邸或清华俱乐部举行。”  相似文献   

10.
读点汪曾祺     
胡邦定 《纵横》2014,(9):63-64
题目这么写是简化了,完整地说,应该是“读点汪曾祺的小说、散文”。汪是1939年考进西南联大中文系的。他在校读了五年,也没有拿毕业文凭。这一点倒有点像陈寅恪大师,并不计较拿不拿学位。汪曾祺自己说,他在学校时,“上课很少记笔记,还时常缺课。完全从兴趣出发,随心所欲,乱七八糟地看一些书。  相似文献   

11.
周军 《文史精华》2011,(6):38-43
胡适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旗手人物,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巨擘之一,一生治学从政,著书立说,大名赫赫,也褒贬多多。胡适还是"中央研究院"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因为他做过院长,其贡献不可磨灭。早就听说台北市有为纪念胡适而建的胡适公园,这里有他的墓地,是其生命的终点。此次赴台,当然就很想近距离了解这位"中国自由主义先驱"的人生最后岁月。  相似文献   

12.
失落的安妮     
操雨辰 《南京史志》2010,(11):19-19
坐在桌边,打开自己脑海里的书库,开始在自己的脑海里“看”书,嗯,读哪本书好呢?安妮?好,就它啦! 还没有开始看呢,不知是谁扯着嗓子来了一句:“死了都要爱!”这么一吓,我一下子把安妮丢到九霄云外去了,触电似的跳了起来。那破锣似的声音还在继续:“到绝路都要爱!”我忍不住了,  相似文献   

13.
胡适的绰号     
王树人 《文史月刊》2008,(12):20-20
胡适有5个绰号。一为“子供”。子供是日语“小孩子”的意思。胡适14岁时考入中国公学,得了这个绰号。二为“大书箱”。胡适5岁时开始念四书五经,8岁就能懂《资治通鉴》,当时就得了一个“大书箱”的绰号。三为“黄蝴蝶”。胡适写了一首《窗上有所见口占》,开头两句是“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相似文献   

14.
孤树的启示     
儿子小的时候很内向。他不喜欢与人交往,甚至不愿意上学。虽然很聪明,但直到上小学三年级,在家时还是经常一个人待在自己的房间里;在学校也是喜欢一个人独处,不爱说话,更不愿意和同学玩。我和老师多次引导和鼓励,也没有多大改变。儿子11岁那年暑假,我带他去乡下看奶奶。一天刮大风,农田边上有一棵大树被刮倒了。看着那棵被连根拔起的大树,我略有所悟。我跑回去把儿子叫了来,让他看那棵倒在地上的大树:“这棵树这么大,你知道它为什么会倒吗?”我问儿子。儿子说是风太大了。我说:“你再看那边的树林,同样的风,为什么没有一棵倒了呢?”儿子摇了…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外国人的名字很长,很难记。我却说:苗族奇特的姓氏更长,更难记。有人说:外国人说话与中国人说话是倒过来说的,很有特色。我却说:苗族说的话与汉族说的话比较,也是倒过来的,而且非常奇特哩!你信不?若不信,请到苗岭新都凯里市苗族地区体验一下便知晓了。凯里素称“苗族大本营”,“千里苗疆腹地”。这里的苗族为黔东方言。境内苗族有自己的姓氏,主要有“西”、“方”、“柳”、“尤”、“勾”等姓氏。苗姓平时很少使用,也不连上名字,只是在识别某地某家某人属某个宗支时才使用,多半是用来说明其所属宗支且何方人氏的。因此,苗姓只是姓…  相似文献   

16.
我初读鲁迅的小说,尤其是《阿Q正传》、《药》、《离婚》和《祝福》诸篇,总以为他对故乡过于苛求,甚至于有点吹毛求疵。我想,这大约是由于他从少年时代起,就经历了家庭从小康而坠人困顿,在人生途中,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因而就迁怒到这些人和这些事上去。不仅如此,我还听说他还不愿把“绍兴”二字填入乡贯一项。后来再仔细的读他的书,觉得自己这些想法是很幼稚并且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7.
一天晚上,有一只大公鸡飞到一棵树上去过夜。刚刚飞上树,就有一只狐狸为寻找食物来到了树下。它有气无力的样子,好象几天没有吃东西了。它发现了树上的大公鸡,立即抖擞精神,禁不住口水直往外流,自言自语地说:“今天的晚餐又有了。”狐狸抬头看了看树上的大公鸡,装出很亲热的样子,客客气气地说:“公鸡大哥,您好。我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有什么好消息,请直说。”公鸡警惕地,一本正经地说。“您知道现在的动物都是好朋友吗?”狐狸眉飞色舞地说。“昨天晚上,大家在一  相似文献   

18.
明朝这一代,有趣得很。皇帝们嗜好奇特,大臣们倒声名卓著,就连思想界的“异端邪说”也令人瞠目结舌若是走在明朝晚期的大街上,随口提到李贽这个名字,别说儒林学士了,就是贩夫走卒,都会双眼放光:“李贽又出畅销书了?还是上讲坛品孔子了?”热烈之情溢于言表,连顾炎武都有点酸溜溜,说是“一境如狂”啊。  相似文献   

19.
我认识陆小曼,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那时我在北平暂住,胡适之(胡适,字适之)、徐志摩和张歆海(志摩前妻张幼仪的哥哥)先后来看我。胡适之对我说:“海粟,你北平来,应该见一个人,才不虚此行。”我问:“是哪一个?”他严肃地答道:“北平有名的王太太。你到了北平,不见王太太,等于没到过北平。”“哦?有那么重要?我倒要见一见!”  相似文献   

20.
胡适三题     
张昌华 《江淮文史》2008,(5):150-160
赵元任说,“胡适的日记是为别人看的。”胡适曾公开表示,他的日记是留作史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