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定 《文史天地》2021,(2):34-37
1991年11月18日上午,我在地区文联接到正安县政协的电话,得知父亲病危,即与妻儿和二弟一家赶往正安.当晚我守在父亲身边,他什么话也不说.第二天早上,父亲平静地"走了". 父亲的灵柩安葬在上坝,多年后来迁至遵义南山公墓,与我母亲的墓相邻. 民国时期,父亲曾在军政两界任职,任过正安、赫章、大定(今大方县)、普安等县县长...  相似文献   

2.
张鹰 《文史博览》2014,(8):69-69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1130-1200)曾在福建崇安县任知县.在他任职不久后的一天,有位贫苦农民来到县衙告状:他有一块祖上传下来的坟地,是块风水宝地,被县里一个富户给霸占了.这里原本葬着他父亲、祖父、曾祖父,可富户派人将他这三位亲人的灵柩移走.这位贫民呼天抢地,恳求朱熹为他伸冤做主.  相似文献   

3.
编辑手记     
《华夏地理》2007,(11):35-35
在南部非洲的一座小机场,我和父亲依依惜别。这次父亲和他的几位挚友是来和我一道访问博茨瓦纳的奥卡万戈三角洲,那是我最钟爱的地方之一。我们父子素来贴心.但我送父亲登机时他却不知为何显得特别动感情。父亲告诉我他多么爱我.多么希望我们能多见面.说着便泪如泉涌。我向父亲保证说,我很快就会回家。他微笑着登上了飞机。[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父亲那一跪     
为了挽救儿子,他含屈忍辱,突然双膝跪地。这一跪,改变了儿子的一生……金色九月,清风习习。我终于等来了一所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向父亲飞奔而去,我要给父亲一丝安慰。我那苦心的父亲哟!一年前,父亲那无言的教诲深深地触动了我,是他把我从歧途的边缘拉了回来,是他重新点燃了我那即将熄灭的理想之火。我的父亲是一位乡村教师,无情的岁月在他脸上刻满了沧桑。由于母亲长期生病,父亲起早摸黑,就像一头拉磨的驴。母亲病故后,尽管家里一贫如洗,但他还是通过一个在城里的亲戚关系,不惜重金,把我从乡下转到了城里的一所重点中学。在他眼里,我成…  相似文献   

5.
在“四人帮”被粉碎后,为了给父亲能早日昭雪,我开始走访父亲的老战友和许多老前辈,这一部分我是凭记忆按走访的前后记叙下来,可能会感到乱,但这是历史事实。我走访的第一位老前辈是陆定一同志。当时陆老刚被解放住医院,我去探视他,我问他:为什么我父亲被诬陷为叛徒?他对我讲了下述情况:大约1964年,他当宣传部长时,毛主席问他要我父亲写的《多余的话》。  相似文献   

6.
我的故乡巩义市,和登封市相邻。我不知道我父亲是什么时候认识少林寺和尚的。我大约是在15岁左右,有一年的阴历正月十几随父亲去登封少林寺,第一次见到了该寺的和尚。我记得,父亲和三位和尚接触较多:第一位叫贞俊,比我父亲年岁大,我叫他伯;第二位叫体性,比我父亲小,我叫他叔;第三位叫恒林,我同他的接触较前两位少,他是住持(即方丈),人们尊称他为“当家”。当时,少林寺里的出家人很多,主要是前两人接待。  相似文献   

7.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认识毛泽东了,不仅因为我们都是湖南人,而且因为他与我父亲相熟。我父亲当年是长沙地区的革命人士,与邓中夏、谢觉哉、董必武、蔡和森、蔡畅等这些革命人士熟识,后来毛泽东自然也认识了我父亲。父亲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做了很多事情,创办了多所学校(现在的长沙周南女校就是他创办的),所以一些进步青年都喜欢与他交往。  相似文献   

8.
我没有走过父亲走过的长路他的脸上是几番沧桑几番血泪我没有看过父亲看过的国土他的乡愁是浩荡之江滚滚之水我只能偷偷瞄着父亲的眼眸感觉他眼光最深沉处的浮云苍狗我没有留下父亲留下的疮疤他的伤痕是不敢思忆不堪回首我没有经历父亲经历的挣扎他的割舍是午夜梦回茫然失落我只有悄悄等着父亲的动容感觉他神色最恍惚间的爱恨交错什么叫中国我曾经没有把握如今我才知道她在我胸口跳动什么叫中国我现在真有把握是父亲毕生的守候我与生俱来的光荣——张雨生《心底的中国》叶,纷飞1949年,国民政府撤退来台,号称带了60万大军的国民党,我想,或许,也带来了60万个生离死别的故事。在那个饥荒内战的年代,一个懵懂的14岁少年,告别父母,离开河北家乡,随着军队,一步一步地从芜湖走路到厦门,再从马祖辗转到了台湾。他的每个步伐都很艰辛,他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活下来的,看着他的战友一个个倒下,想着家乡的父母兄长和姐妹,天涯漂泊……他的心是凄苦的。14岁,该是怎样懵懂的少年?每次凝视爸爸,我总会在心里这么想着。  相似文献   

9.
编辑手记     
在南部非洲的一座小机场,我和父亲依依惜别。这次父亲和他的几位挚友是来和我一道访问博茨瓦纳的奥卡万戈三角洲,那是我最钟爱的地方之一。我们父子素来贴心,但我送父亲登机时他却不知为何显得特别动感情。父亲告诉我他多么爱我,多么希望我们能多见面,说着  相似文献   

10.
父亲     
久违了,故乡!父亲去世后,我就再未回过魂牵梦萦的故乡。六年后,我终于踏上了那片生我养我的红土地,回到了父亲长眼的地方。 抚摸着父亲简朴的墓碑,老人临终前的情形历历在目。当时,父亲因肾衰竭、脑血栓并发,生命垂危,母亲强忍着悲痛通知千里之遥的我。当我匆匆赶到父亲床前的时候,他神志尚清楚,但说不出话来。望着父亲黯淡的目光和惨白的面孔,我心如刀绞。我意识到父亲即将永远地离开我们,非常渴望和他作最后的交流。看得出,他也很想跟我说话。可是,曾经是那样生龙活虎的父亲已经奄奄一息,只能哀伤、无助地看着我。我忍不住泪流满面,拉着父亲那双  相似文献   

11.
女儿伊萍决定嫁给同街的小伙子王兴,去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说:“你要嫁给他,我不反对,这是你和他两个人的大事,你们同意就行。不过,我不反对并不代表我满意。”女儿问:“王兴对你那么好,你为啥还不满意呢?”父亲说:“就是因为他偏偏对我太好!”女儿不解父亲的意思,问:“这又是为什么呀?”“因为他对我好有着自己的目的,”父亲停了一下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个人目的,而又能对他人很好,那他才是天下最好的人。”父亲眼中的好人  相似文献   

12.
正2015年,应《传记文学》主编郝庆军先生之约,经雷达老师同意,我创作了《雷达传记》。惊闻恩师仙逝,万分沉痛,谨提炼此文纪念恩师雷达先生。1946年,雷达父亲因肺结核逝世,39岁的母亲为实现父亲魂归故土的遗愿,带着一双儿女扶柩还乡。3岁的雷达和母亲、姐姐迎风站在装着父亲灵柩的道基卡车上,从兰州过定西、华家岭、通渭,直到秦安,向南翻过一座高山,就到达雷达的家乡——新阳镇。那座山岩壁陡峭,常有人悬崖丧命。这段艰难的路,成为雷达  相似文献   

13.
潘小平 《江淮文史》2011,(4):151-155
我父亲活着的时候,曾和我说过,我们是北宋潘仁美的后代。我吃了一惊,问:是那个迫害杨老令公杨继业的潘仁美吗?父亲说是,但他的真实姓名叫潘美,是个大忠臣,你可以到《宋史》里去查查。这是父亲晚年,困扰他多年的历史问题已经解决,他也已经出来工作多年,所以才有心思和我说这个话。  相似文献   

14.
在纪念北京和平解放50周年的日子里,我更多地想念父亲。父亲苏静当年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秘密进城,与傅作义的代表共同起草了《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并被授权在协议上签了字。父亲于1997年11月病逝,现在回忆起父亲当年为北京和平解放所做的贡献,联想他生前做的许多事情,更加敬爱他,怀念他。从我记事起,就觉得父亲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他对自己过去的革命经历很少提起。每当我听到一些老革命、老红军作报告讲述自己的革命经历时,总是既崇敬又羡慕。我经常想,父亲也是老红军,也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为什么他就没有什么革命…  相似文献   

15.
我上高中时,有一个星期天,回家本想补充一下“油水,”可父亲放在抽屉里的100元钱不见了,父亲怀疑是我偷拿了,他见我不承认,就对我吼道:“滚出去,你这个逆子。”我委屈极了,一气之下,饭也没吃,就去了学校。后来事实是父亲把钱放错了地方,但他却不向我解释一下。我觉得很冤,从此不再理会父亲了。父亲见我不理他,也以同样的法子反击我。但我的经济没有独立,还得依赖父亲,母亲在家时,事情要好办一些,但母亲偶尔不在家时,我的事虽还要办,但程序相对要复杂多了。父亲和我也不知什么时候达成了默契,竟创造了一套独特的办法予以解决。那次,我要交学…  相似文献   

16.
齐翔安 《炎黄春秋》2003,(11):30-36,23
父亲是我最崇敬佩服的人,我一生从他那里受益最多,他使我充满了优越感,家庭的温馨民主气氛熏陶着我,铸就了我的性格和生活习惯。父亲使我一生都没有畏畏缩缩地生活过,就是他被批判和打倒的十年,我也受益匪浅,尝到了人生的全部滋味,因此加快了我的成长和成熟。父亲去世已25年,我仍常常梦到他,一些生活的细节仍历历在目。母亲去年去世后,在清理父母的物品时,我平生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自传和工作笔记、“文革”中被监禁时的日记、读书笔记和交待材料(专案组退还的)等。得以对父亲的家世、革命经历、“文革”中所受的罪和他的思想情感有一个全面的…  相似文献   

17.
几个茶杯,一个茶壶,再加上一壶散发着香气的茶,是父亲的最爱。父亲总喜欢独自一人坐在那儿细细品茶。他常说:“人生喻茶,茶喻人生。从茶道里,可以看出许多做人的道理。”年幼的我始终不能体会父亲的意思,可从那次以后,我深深地感悟到了“茶道”。父亲是一个充满书卷气的人。在古代,应该算个才子。所以受他影响,从小我也喜欢舞文弄墨。父亲开了一个棋社,我也便跟着父亲学起了下棋。刚开始学棋,我深深地被它吸引了,天天向父亲求教,父亲耐心地教导我。每次和我对弈,爸爸总是夸我进步快。渐渐地,我也能和棋社中的前辈过几招了。于是在大家的夸奖…  相似文献   

18.
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丁达三于2000年10月10日12时40分在贵阳逝世,享年94岁。今年农历11月10日是父亲百年寿辰,谨以此文对他老人家表示永久的纪念。父亲去世的头一年,即1999年的6月20日,老人家写了一首短诗“:九四年华瞬息过,一事无成愧疚多。有时学写隶书字,大体相似喜心窝。”父亲把这首自嘲短诗写在宣纸上,并邮寄给我。“一事无成愧疚多”,这是父亲的心里话、真话。他觉得自己一生无所作为,虚度年华,愧对桑梓,愧对子孙。我担心老人家这种心态,有碍他的健康。趁父亲93岁寿辰之际,我撰写了一副对联,并请我的老同学、父亲生前极为赞赏的书法家戴明贤书写…  相似文献   

19.
“对于我的父亲,我知道得越多就越困惑。”1943年,穆藕初去世时,其幼子穆家修只有10岁。很多年以后,已经70多岁的穆家修老人回忆说:“我万万没有想到,父亲的事业涉猎的范围这么广。研究了10年,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不知道怎么看他了。他除了是我父亲,到底是历史上的准?”  相似文献   

20.
我的父亲叫强俄巴.仁增多吉,他是1913年达赖喇嘛十三世派到英国伦敦上学的留学生,一共派了4个贵族子弟,他是其中之一。他在英国的诺菲利大学学电力专业,回来以后,于1936年在多底沟口建了一个小水电站。父亲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我的第一个英文老师就是父亲,虽然他工作很忙,但坚持教我学英语,后来我师从西藏著名学者擦珠活佛学习藏语文,并请汉文老师教汉文,我父亲也都很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