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摘精华     
1972年 10月2日 ,正在天津参观的周世钊 ,突然接到中共中央办公厅通知 ,要求他即日返京。是日晚 ,毛泽东会见了周世钊。当周世钊步入毛泽东宽敞的客厅入座后 ,毛泽东风趣地告诉他 ,那是美国的尼克松和日本的田中坐过的位子。会见时 ,王海容与唐闻生都在座记录。毛泽东询问周世钊 ,湖南的情况怎样 ?周告之实情。于是 ,毛叫汪东兴入内 ,并对汪说 ,他 (指周世钊 )是来反映问题的 ,你也听一听。周世钊对这种破格待遇和汪东兴的加入一时颇感有些紧张。他谨慎地呈上对国内问题的八点进言 ,一向谈笑风生的毛泽东立刻严肃起来 ,当谈到林彪叛国“九一…  相似文献   

2.
一九七二年十月二日,正在天津参观的周世钊,突然接到中共中央办公厅通知,要求他即日返京。是日晚,毛泽东会见了周世钊。当周世钊步入毛泽东宽敞的客厅入座后,毛主席风趣地告诉他,那是美国的尼克松和日本的田中坐过的  相似文献   

3.
1962年6月,我随毛主席出巡南方 专列奔驰在江南的大地上.在杭州至南昌的途中,毛主席把我叫进了公务车厢,他正躺在床上看一本线装书,见我去了,放下书,挥挥手:“坐坐!”毛主席叫我去谈什么,我心里没有底.但我早就知道毛主席对调走的战士很怀念,是不是要谈这件事情呢?于是我先向毛主席作检讨,我说:“主席,1959年上级要我们一中队的人减少一点,我当时没有请示主席,把主席熟悉的同志调走了.”我说:“像曾文这样一些同志调到什么地方了,我现在也不知道,若当时请示主席,就不至于发生这事!”  相似文献   

4.
湘鄂西第二次党代会后,我们决定立即行动,扩大荆钟武装力量,进行武装割据。湘鄂特委决定钟祥派一名得力干部深入土匪李凤山部,找黄官相、李庆春(都是地下党员)联络,把李庆春那里一百多支枪拉过来。钟祥县委接到通知后,秘书长李庭壁同志当晚在庭院踱来踱去,态度沉闷,若有所思,看样子有什么问题不好解决。我立即问他,你心里有什么事吧?是不是考虑派人到李凤山匪部?李庭壁同志点头。接着我又问:“我去可不可以?”他说,要经过许多白区和匪区,他们防守严密,检查很仔细,危险性特别大,我不放心你去。我说革命就是要担风险,既…  相似文献   

5.
康有为在其名著「孔子改制考」里,提出了「通三统」「张三世」的主张,以后在其他著作里面(如「礼运注」,「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等)也屡次发挥这种主张。不少同志来信询问它的意义,但这个问题牵连甚广,兹尽量简单地说明如左:究竟什么是「三统」「三世」呢?康有为的学生粱启超在阐述师说时有一个很简明的解释,说:「三统者,谓夏商周三代不同,当随时因革也……三世者,谓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愈改而愈进也。有为政治上  相似文献   

6.
1953年2月19日,毛泽东同志在“长江”舰上接见了我,并与我就长江流域规划作了长谈。其间,毛主席创造性地提出了南水北调的宏伟设想,我对他说,丹江口一带可能是最好的引水线路。毛主席立刻叮嘱我:“你回去以后立即派人察勘,一有资料就给我写信。”他那种恨不得立刻见到察勘成果的急切样子,像一股无形的巨大动力催促着我,那宏伟远景更是激励和吸引着我,我一回到机关就迅速地行动起来。 南水北调与汉江流域规划 我站在南水北调这个新的高度,对我们过去已作的汉江流域规划工作作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思考和审视。 汉江在历史上经…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省政协原副主席周世钊是同窗好友,关系甚密。俩人经常见面,无话不说。笔者从1958年至1976年任周世钊的秘书达十几年,对于他和毛泽东之间的交往和内情略知一二。1972年周世钊到北京参加全国人大会期间,毛泽东约他到中南海叙谈时,谈到了有关抗美援朝的问题。那次他们俩人的谈话是从议论文艺作品开始的。周世钊对毛泽东说:“润之兄啊,我最近看了一本《保卫延安》的小说,看  相似文献   

8.
关于持续了46年之久的"友人"问题,毛泽东曾四写"友人是周世钊",周世钊却五写"友人可能不止一人",叶君健则写"友人肯定只有一人",郭沫若两次写"友人是周副省长",文物出版社等认为"友人是周世钊"。然而,有人却认为不,我们认为,只能是答诗周世钊。建议《七律.答友人》恢复原题《七律.答周世钊》。  相似文献   

9.
陕西郿县李村的李焜同志在一月十七日给陕西省博物馆送来三件青铜器,两件是彝,一件是牺尊,上面都有很重要的铭文。陕西省博物馆于次日即派人前往了解,并带回一件尊和三件陶鬲。据李村李含章同志说,这是他哥哥在一九五五年三月挖苜蓿时发现的。出土后取回放在楼上,一直没有动,也没有给人知道,后来他侄儿李焜说:"古物应该交给政府",这才把它送来博物馆。为了表扬这种保护文物的精神,政府特给予了奖励。在二月十九日又去勘察了一次,铜器出土地点在县城东二里许的李  相似文献   

10.
李开周 《湖南文史》2012,(10):61-61
南北朝时期,有个叫裴昭明的人,在桂林当市长(始安太守),后来三年任满,回京交差,他的老板齐武帝问他:“现在你手上有几套房?”裴昭明说:“报告皇上,一套也没有。”齐武帝不信,派人去调查,果然是一套都没有。齐武帝很感慨,对别的官员说:“裴昭明做几年市长,竟然没给自己弄一套房子,像这样的清官,现在上哪儿去找啊!”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毛主席就厌恶见到江青。”这话白纸黑字明白无误地出现在一本很有影响的出版社出版的名为“口述历史”的书中。他这样说,人们能够相信吗?如果这样,谁叫江青当的中央文革小组第一副组长?即便别人提名,毛泽东能批准吗?在江青身边工作人员一次聚会时,我说:我们作为江青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可以证明这不是事实。我们很多人都看到了,  相似文献   

12.
中黄,这是一块飞机多次迫降之地,它位居黔东南黎平县的东北隅,是一个沃土无垠的大坝子。在抗日战争时期,尤其是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后,曾决定在中黄建机场,不知是什么原因,不久改在天柱修建。1999年春,人民政府也说要在中黄大坝建机场,曾派人来勘测过。有说中黄是全县商品粮基地,又没建成。 中黄虽与建机场无缘,但在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年代,却几次降落和坠毁过飞机,似乎和飞机也很有缘份。 1944年秋收完毕后,一个晴天下午,中黄突然出现一架飞机在天空盘旋,飞机越飞越低,当降到与附近山坡距离不太高时,竟响起“咯…  相似文献   

13.
胡愈之一贯倡导﹃知识就是力量﹄陈原向广大群众传播知识“知识就是力量”———胡愈之同志主编的《知识丛书》,每一本书的扉页上都印了培根的这句箴言。那是在1961年,我们的人民和我们的国家正默默地吞嚼着“大跃进”孕育出的苦果。此刻我已记不得这句箴言是胡愈老...  相似文献   

14.
饮食的问题,涉及时间、空间、社会等层面,一言以蔽之,可以概括为“吃什么、怎么吃、谁吃”这三个问题:一个地方的人吃什么,与当地的物产和传统有关,也就是说,既决定于他们能吃什么,也决定于他们认为什么能吃;“能吃什么”这句话有两重含义,一是说“能吃到什么”,一是说“能吃下什么”;“认为什么能吃”涉及文化观念;“怎么吃”则涉及...  相似文献   

15.
正七、所谓"毛主席派我们去四川种试验田"《戚本禹回忆录》对所谓"毛主席派我们去四川种试验田"这个问题专门写了一章,可见把它看得很重。其实这是一个假命题,根本就没有这回事,戚本禹把谣言造到了毛主席头上。戚本禹在《回忆录》中说:"毛主席不相信亩产万斤粮,但下面报上来的数字却一个比一个高。四川省委书记李井  相似文献   

16.
周幼马 《纵横》2011,(2):12-17
迎接黎明 1972年,斯诺病危,他夫人向父亲求助。父亲马上去找廖承志商量,廖公去找了周总理,又报到了毛主席那里。主席派父亲带一个医疗小组赶到瑞士,然而为时已晚。斯诺临终前对父亲说,他非常羡慕父亲在中国走的这条路。他一手拉着父亲,一手拉着刚赶来的黄华大使,感慨地说:"我们三个赤匪又见面了。"  相似文献   

17.
1940年10月中旬的一天下午,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来到香港国际新闻社,急切地找到了由桂林抵达香港的胡愈之。廖告诉胡,最近,陈嘉庚向周恩来提出,他在新加坡办有一份《南洋商报》,考虑到该报在南洋一带有着广泛的影响,他建议中共派谴一名得力的文化人去帮他办报。周恩来答应了,我向他推荐了你。你去了,无疑可以加强对南洋侨胞的抗日宣传教育,进一步扩大我党在侨胞中的影响,还可以扩大和发展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面对这一新的任务,胡愈之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几天后,胡愈之悄然离港,衔命奔赴新加坡。……胡愈之…  相似文献   

18.
1958年9月,毛主席首次来安徽视察,当时我担任安徽电影制片厂办公室主任,与同事摄影科长徐彬一起成为毛主席这次视察活动的随行电影摄影师。9月16日傍晚,毛主席从安庆抵达合肥,人住稻香楼宾馆。9月18日,毛主席前往省委机关钢铁厂(即后来的合钢三厂)视察,我们随行记者抢先下车,只见一两百名工人蹲在路边低头砸矿石,我不禁大喊一声:“同志们啊,毛主席来啦,你们还砸什么矿石啊!”大家轰地跳了起来,一齐高呼:“毛主席万岁!”迅速拥向毛主席,有些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相似文献   

19.
儒家八派嬗变探因吴学琴《韩非子·显学篇》说:“自孔子之死也。有于思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这是最早的关于儒家衍变为八派的说法。此外.八派之一的苟于在《非十二子篇》里,也对旁门之儒作了抨击,斥为贱儒,牵...  相似文献   

20.
陈四益 《世界》2006,(9):64-64
(一)经济学家几年前讲的话,记得的人似乎不多,偏巧我还记得一点儿,但也不真切了。那大意是说,什么是小康?就是一个人有两套住房。这标准从何而来?两套房子派什么用场?我没弄清。模模糊糊觉得大概一套自己住,一套可以出租吧。但如果人人都有了两套,又租给谁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