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桂林栖从1949年安庆解放时担任安庆地委书记时起,到1963年调离安徽时止,先后15年时间,一直把桐城县作为他的点,长期蹲在桐城。他虽然在1963年因推行责任田而犯了“方向性错误”离开安徽,在“化大革命”中惨遭迫害、永远离开了他一直惦念的桐城人民,但40多年来桐城人民却始终没有忘记他。他的音容笑貌,他对党对人民的一片忠心,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我采访了从云南省回乡商谈在滇洪洞人参与资助扩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有关事宜的李戈力老先生。李老是原昆明军区第三局副政委,现任洪洞籍在滇“振兴家乡联谊促进会”(简称联谊促进会)会  相似文献   

3.
你问她“你爱国吗”,她想了想,说,“我觉得我挺爱国的,但不是盲目爱国了。”对她而言,爱国“与其说是呼呈保卫遥远的三平方米岛屿,不如说是保护自己脚下的三平方米土地”  相似文献   

4.
桐城文化,在安徽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提桐城文化,有的人认为就是“桐城派”文学,津津乐道“桐城文章甲天下”.其实,“桐城派”文学只是桐城文化的一部分;代表官方文化的那一部分;桐城民间文化,在历史上也极为发达,其中又以山歌最为灿烂.桐城山歌,古人称“桐城时兴歌”,简称“桐城歌”.原先,它只是起于桐城地方的一种小曲调,大约明代以后,逐渐流布到吴语地区(指今浙西、苏南及上海地区),成为有名的“吴歌”的组成部分.关德栋1962年8月为明人冯梦龙《山歌》作序时,论道:  相似文献   

5.
张素我  周海滨 《百年潮》2010,(11):69-71
2010年是爱国将领张治中将军诞辰120周年。6月至8月,整理者先后8次探访张将军已95岁高龄的长女张素我女士。张素我女士是社会活动家、曾任民革中央常委、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和全国妇联第六届副主席。她在向整理者讲述她父亲追求和平的历史细节时,也无意中透露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讲到了她与宋美龄的一些交往。  相似文献   

6.
王学信 《纵横》2010,(1):51-56
2008年1月20日下午5时,这是一位老人去世前意识清醒的最后一刻,在病床上,她紧紧拉住儿子的手:“悠真,你要永远记住,妈妈是党的女儿。我死后,帮我代交一万元党费……”交完党费,这位老人的工资卡上便仅剩85.46元,而她一生所捐献的钱物,早已超过300万元。这位老人就是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和新中国首任卫生部部长李德全的长女——著名免疫学家,社会活动家,全国政协第八届常委,第七、九、十届委员,海军总医院原副院长冯理达女士。  相似文献   

7.
1998年6月21日,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侯御之女士在上海逝世。她是名爱国民主人士杜重远先生的夫人、我国第一位留日法学女博士。杜重远先生“爱国拥党”,一生3次入狱,壮烈殉国,他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及高尚品格深刻影响并决定了侯御之的生活道路,使她能以忍受常人所无法忍受的灾难与痛苦。  相似文献   

8.
正吴芝瑛(1867-1933,安徽桐城人,生于诗书之家)和徐自华(1873-1935,浙江桐乡人,出身名门)是秋瑾后期走得最近的两位密友。两人都对秋瑾的豪纵尚气、能言善辩印象深刻,都不约而同地提到,秋瑾的刚直爽烈,也让她容易树敌。吴芝瑛回忆,"女士生平好侠负气",遇到"不达时务者",往往当面指责,丝毫不留情面,因此不少人对她怀恨在心;  相似文献   

9.
张昌华 《江淮文史》2010,(3):138-148
吕碧城。何许人也? 柳亚子称她“足以担当女诗人而无愧”,聊见其誉隆盛。苏雪林在《女词人吕碧城与我》中云:“碧城女士不但才调高绝,容貌亦极秀丽。”认为她是“十三娘与无双女,知是诗仙是剑仙”.并曾把某杂志上吕碧城一幅“美艳有如仙子”的玉照剪下,供奉多年,直至抗战入蜀始失,“可见我对这位女词人如何钦慕了”。  相似文献   

10.
捷豹中国执行副总裁车艳华女士很喜欢捷豹在XE中国首秀发布会上一段名为“拥抱改变”的视频,在视频的结尾,一个小女孩对着镜头说:“改变,我喜欢。”这个镜头让她印象很深刻,“现代人生活节奏太快,而灵魂却没有跟上脚步”,她带着惯有的优雅说道,“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视频唤起大家对拥抱改变的渴望。”  相似文献   

11.
李诚 《江淮文史》2010,(2):64-67
李诚(1906—1977年),原名泽宗,字敬夫,安徽石台人。曾师从桐城文派末期名士马通伯,是当代知名学者马茂元、舒芜、吴孟复的业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少年时期,曾于晚间求学李诚先生近5年之久。他在1997年5月17日发表于《安徽日报》的《追忆李诚先生》一文中,称自己的恩师是一位有实无名的学者、一位通晓国故的专家。《民初桐城文人轶事》是李诚先生未曾发表的一篇遗作。  相似文献   

12.
历代写史修志不乏其人,而安徽桐城方家五代写史修志,堪为佳话。方氏故里安徽桐城是文化名城,地杰而人灵,水波平静的龙眠河傍龙眠山而过。桐城以文化、以名人而显,曾出过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二人不仅官位显赫,才学与人品都为人称道,演绎出不少历史美谈。方家是桐城望族,明清两代,出了很多高官,时人有"江东华胄推第一,方氏簪缨盛无匹"之谓。  相似文献   

13.
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一生收过许多徒弟,至晚年,他有两位得意女弟子,皆入室授业。其一为老舍夫人胡絜青,后成为蜚声海内外的著名画家,不久前以九十高龄仙逝;其二为郭秀仪,系著名爱国将领黄琪翔夫人。 郭秀仪师从齐白石的艺术生涯鲜为人知,究其原因与她在“文革”中被迫封笔有关。我们所熟知的郭秀仪女士是著名的爱国民主  相似文献   

14.
张爱斌 《江淮文史》2003,(3):155-162
在台湾岛内有一位活跃的女性,她就是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台北市议员、台湾电视台《家庭情报》主持人、中广《夕阳伴我归·台北话题》主持人、台湾中加文经协会秘书长、台北市仁爱国小家长会会长、台湾“五心协会”创办人、台北市真善美联谊会会长冯定亚女士。近20年来,冯女士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奔走于海峡两岸,促进皖台各项交流,造福桑梓,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立志留学闯世界冯定亚生于1946年8月5日,祖籍安徽怀宁县公岭镇,祖父是木匠,父亲冯文质、母亲余秀妃均为教师,家庭状况较好。她自幼聪慧好学,明…  相似文献   

15.
据《扬子晚报》报道,一位姓陈的女士,其女儿原在家门口一所普通中学读书,成绩中上,高一下半学期,父母花了很大功夫将她送到市区某重点中学就读,并租了一处私房,还找了一位小保姆照料她的生活,好让她一门心思学习。然而,父母不惜代价的投入,反而增加了她的心理压力,在参加高考的前几天,她突然回家对她母亲陈女士哭求:“妈,我害怕,我不参加今年高考了!”说完便上床睡觉。面对女儿突如其来的变故,陈女士和她丈夫急得一夜未合眼。星期天,陈女士带她女儿到鼓楼医院看心理门诊,心急如焚地对医生说:“高考一天天临近,望着几天来神志恍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道教八仙中,何仙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角色。关于她的道术仙迹流传不多,出身籍贯的说法却很纷纭。有说她本姓赵名荷,因名字或手持荷花而讹变为姓“何”:有说她自幼遇异人,送给她吃了仙桃,从此不食烟火:还有说她从小善言祸福,因此被称作仙姑。八仙中数何仙姑的出处特别多,少说也有八九处籍贯。如湖南的永州,广东的增城、循州,安徽的桐城,浙江的昌化,还有福建等地,都有何仙姑出生当地的传说。众多的何仙姑中,较为出名的,是永州和增城这两处的何仙姑,而又独以增城之何仙姑脱颖而出,被公认为是八仙系列中何仙姑之正宗,是有其一定的原因的。  相似文献   

17.
1919年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蕪湖地区的广大工人、学生以及先进的知識分子积极响应和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这次运动沉重的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閥势力在蕪湖的反动統治。它是芜湖爱国民主运动发展的一次高潮,是安徽人民革命斗爭史中光輝的一页。一“五四”运动的前夕,安徽处于反动軍阀倪嗣冲的统治下;当时芜湖地区,倪  相似文献   

18.
张升 《安徽史学》2000,(2):18-24
陈名夏(1601~1654年)字百史(伯史),江苏溧阳人,清初贰臣,官至大学士;又为复社眉目,有文才,诗文颇佳,尤擅制艺;后以南党党魁,主张“留头发,复衣冠”被处绞。方以智(1611~1671年)字密之,安徽桐城人,“明末四公子”之一,交游广泛,博学多才,入清后避乱岭南,参加抗清活动;回乡后誓不仕清,入天界寺为僧;后病逝于江西万安惶恐滩。两人于明朝为挚友,又为儿女亲家;入清后所走道路迥异,但来往仍未断绝,尤其是他们家人一直保持较密切的来往。研究两人的交往可以为我们研究清初贰臣与遗民的普遍关系,提供一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19.
我最后一次见伯父,是在3月1日上午,他已安详地躺在灵床上。父亲本想在二月二“龙抬头”那天回乡探望,为的是日子吉利。不想,伯父没有跨过“二月初一”(2月28日)这道槛。伯父的死虽在预料之中,但噩耗传来时我还是不禁涌出两行浊泪;年近七旬的父亲更是老泪纵横,低吟道: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后便仰面而泣,几近嚎啕。  相似文献   

20.
常香玉 ,在中国大地响彻半个多世纪的名字 ,她不仅是一位德艺双馨、妇孺皆知的戏剧艺术家 ,而且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艺人。特别是在 50年代初期 ,常香玉与她领导的香玉剧社为朝鲜战场义演募捐“香玉剧社”号飞机的爱国义举 ,震撼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 ,引起了中国大地一场波澜壮阔的爱国洪流 ,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爱国志士。在纪念抗美援朝 50周年之际 ,笔者有幸在郑州采访了 77岁高龄的常香玉 ,她讲述了 50年代义演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的故事。“俺要为朝鲜战场捐一架飞机”1950年 6月 ,美帝国主义为了巩固亚洲资本主义阵营 ,把扩张魔爪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