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录是非遗保护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记录应包括与某项文化有关的完整考察,而且应保持动态更新,把其发展变迁的过程全面地记录入库。非遗名录的建立应抓大放小,能进能出。对于价值不大或随着传承实践发展无法活态保留的非遗项目,无须强行传承,只需以博物馆的物质化方式记录保存。生产性保护不只限于传统手工艺类的生产,民间艺术、民俗节庆都应当面向市场、转化创新,与当下审美、应用场景相结合。非遗整体性保护的目的是保护非遗的文化生态和传承环境。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商业开发似乎意味着对传统文化生态的破坏,但"伪民俗"中也有真传统,创新能否成为今后的传统,需要实践和时间来验证。  相似文献   

2.
罗云 《文史博览》2015,(3):20-22,25
湘西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而独特的民族传统服饰手工艺:蜡染、刺绣、织锦、银饰、彩扎、挑花、花带、围兜等等,现已分别入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在当今以工业化与城市化为特征的现代化进程中,各种手工艺品不同程度地面临着衰落甚至消亡的危机,这正是当今世界一体化进程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选择与文化取向。湘西传统服饰手工艺是湘西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湘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角度来研究湘西民族地区传统服饰手工艺的产业化发展思路,不仅保护了湘西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在推动湘西文化产业形成、延伸文化旅游的产业链结构、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为当地政府提供产业发展制度设计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这里关注的是一些手艺人,严格意义上说是旧时的匠人。专家把他们的的手艺赞誉为民间艺术、传统绝活,但他们自认为这只是赖以养家糊口的玩意儿。随着新玩意儿、新技术手段的不断出现和进步,他们的手艺正日渐退出市场,频临失传。然而,这些手艺却是记录一段生活,见证一段历史,传承一段文化的“活化石”。我们总在保护看得见摸得着的自然文化遗产,但却忽视了手艺人——这些活动的“文化遗产”。其实我们已经失去了很多很多,我们真不能再增添新的遗憾。《留住手艺》欢迎提供河南各地老手工艺人的专访稿件或采访线索,让我们一起为留住先人的手艺做点贡献。本刊编辑部  相似文献   

4.
蜡染是苗族世代相传的主要手工艺作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时至今日,苗族女孩长到七、八岁时,就开始学做蜡染,直到学会自制嫁衣,裙、头帕、围腰等盛装。蜡染,有称“蜡缬”,又称“蜡花”,是一种古老的民族  相似文献   

5.
生态博物馆概念在中国是一个舶来品,而作为一种运动起源于西方后工业化反思对传统博物馆的改革,中国移植的主要是传统村落的生态博物馆模式的运用。但是,村落是一个主体生产单位,在现代化背景下,特定保护对象却往往被文化产业化开发,变成了特定文化产品的生产。这个过程中,村落从过去的生产自足过渡到非自足,形成了新的生产特征。但是,西方的生态博物馆理论与实践,一般采取实证主义路线,以原貌的原地性文化客体(实体)视角谋求所谓的保护和保存,与村落的主体性质和再生产性相悖,因而在实践上存在限度。中国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应深入分析生态博物馆理论的特征和不足,从村落作为生产单位及其主体利益出发,建立适合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生产性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6.
正千年以降,以拉萨为中心,传统手艺人聚集此地,开枝散叶,遍及藏区,影响内地,形成了底蕴丰厚、品种繁多的工艺传承与活态文化。西藏民族手工艺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一颗明珠,与汉民族及其他兄弟民族相比,在诸多领域尤其是佛文化制品方面一枝独秀,大师云集,杰作层出不穷。西藏的手工艺历史悠久,制陶、石刻、金属加工的技艺早在吐蕃王朝之前,就已成熟且独具特色。禄东赞代表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向唐太宗李世民请婚时所献的金铜器,长安  相似文献   

7.
唐江漫 《神州》2012,(27):107-107
民族、民间美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得一块艺术瑰宝。在大力提倡弘扬民族文化艺术教育的今天,将民族、民间艺术引入中学教育中让中学生从小接触、感受和学习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对开阔中学视野促进中学生审美经验与认知的发展,以中学生大部分由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构成把他们身边最熟悉的蜡染作为依托,通过课程的事例以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刘康 《中原文物》2007,(5):108-110
随着人类对文化遗产认识的日趋深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正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2006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作了明确的表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说、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9.
绿色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在绿色发展理念视域下,对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化发展进行反思,既是对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进程进行的哲学审视,也是为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寻求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点的现实路径。绿色发展理念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法,在民族地区同时又表现为民族文化传承和民族特点与现代化发展的辩证法。绿色发展理念与民族文化的结合成为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的创新驱动力,在实践维度上构建生态指标体系,确保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的"绿色"之路。  相似文献   

10.
<正>蜡染是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始于西周,盛于隋唐,流传至今。蜡染与扎染(绞缬)、镂空印花(夹缬)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蜡染属于织染工艺,《礼记》等文献均有记载。蜡染古时候称为蜡缬,蜡染工艺是用蜡刀点蘸熔蜡描绘花卉或其他图案在麻、丝、棉、毛等织物上放入染料缸中浸染,涂有蜡汁的织物在浸染时,搓揉导致蜡的不规则龟裂,使颜色在布面呈现特殊的裂纹,着色后去蜡,布面上的蓝底白花、  相似文献   

11.
强明中 《东南文化》2013,(1):123-126
手工拓印是我国历史上长期以来形成的一门传统的手工艺技术,也是我国文博工作中使用的业务技术之一,它在保存、传播与展示历史、文化、艺术方面起重要作用。在博物馆事业迅猛发展的今天,手工拓制还是将动态文化遗产过程转化为静态文化遗产结果的重要工具,如今它正以全新的理念加之更博大的内容继续为保护、弘扬博物馆文化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攀登》2017,(2)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以马克思主义实践的人化自然观为哲学基础,对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关系新的科学论断,既肯定了自然的优先性,又强调了自然的社会历史性,从而揭示了现代性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生态文明理念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制度优势,诠释了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的完整性与全面性,指明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方向。因此,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以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为先,培养人们的生态自觉意识与生态责任意识,将生态文明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革命。  相似文献   

13.
<正>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全书分19世纪英国手工艺运动之历史状况、历史思想与历史案例上中下三篇,共计46万字。19世纪中叶,以英国十九世纪思想家约翰·罗斯金、威廉·莫里斯为代表的英国社会与文化领域的理论与实践中展开了手工艺运动,试图挽救危亡中的人性与社会。由处于常态的手工艺活动中产生出反抗工业生产的"运动",深刻反映了其所表达的价值观念的转变。因此,研究手工艺运动有益于加深对包括其和工业革  相似文献   

14.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的探讨,提出树立生态旅游理念,培育生态旅游文化,需要发展生态道德教育。由于环境的多样化,人类文化也是多样化的。环境与文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在人类对地球环境的生态适应过程中,  相似文献   

15.
凉州是古代丝路重镇,历史文化遗产深厚,凉州花灯便是其中之一。作为一项传统手工艺,凉州花灯制作在民间传统文化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笔者对凉州花灯传统手工艺进行了长期调查研究,针对这项手工艺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进行研讨,并提出相应可行性对策,对于有效保护、开发凉州花灯传统文化资源和挖掘本地区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张建 《丝绸之路》2012,(6):64-65
贵州黄平革家传统蜡染蓝底白花,具有纹样丰富、工艺精致、手工意味浓厚的乡土风情。革家妇女的盛装以及各种生活用品,都喜欢使用蜡染花布装饰,而且革家本民族的文字、历史神话和典故都记载在传统蜡染纹样中,传统蜡染已成为革家人精神符号的象征。本文通过对革家传统蜡染的历史演变、造型特征、发展传承等方面的研究,认为它在造型、工艺等方面均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通过对革家传统蜡染文化的解读,对进一步保护这一古老传统技艺、更好地传承中国民俗文化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柱华 《民俗研究》2012,(3):142-148
在由农业手工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现代化潮流中,民间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了诸如经济发展、技术更新、文化变迁等因素的冲击与改造。从孕育陕甘黄土高原地区民间手工艺术的文化生态入手,通过历史变迁与当代变迁的比较,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并根据其当下生存境遇思考陕甘黄土高原地区民间手工艺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满族传统体育的社会文化功能变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传统体育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经历了社会文化功能的变迁,本文通过对满族传统体育的社会文化功能的变迁分析,强调了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于生产生活的实践,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种实践活动,是人的体能增强,人力资本扩大的一种积极表现,逐渐转变为民族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特征的显现.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国家参与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民族体育社会文化功能的变迁过程可以看出,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发展和传承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19.
白雪 《风景名胜》2021,(8):0029-0030,0034
我国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省在不断探索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生态保护的可持续道路,文章选取位于迪庆藏族自治州的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为案例,了解保护区对民族文化整体性生态保护的实践特点,指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生态保护应当从文化资源的整体出发,立足实际社会环境,积极尝试可行的生态保护路径。  相似文献   

20.
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文化表象的外在载体,它应是思想意识、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生产的集中体现。在中西方两种文化体系下,由于哲学思想、艺术审美差异以及社会文明发展历程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方文化遗产保护不同的理念认知和实践规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须在深入理解中西方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差异及深层原因的基础上,立足中国文化遗产特性和中国传统的审美崇尚、价值取向等思想,从理论依据、理论基础、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四个层面,探索论证中国特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理念的理论构建,并据此提出保护与传承为主,发展与创新为要的中国特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