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南宋楼璹《耕织图》始,我国历史上先后创绘了几十套体系化的耕织图,而它们基本上又是以"江南"为具体描绘区域的。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唐宋以后"江南"的重要地位及其象征意义直接相关的。首先,农业经济的发达使"江南"成为重农、劝农的"示范"之地;其次,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加之创作者心目中的江南情怀与意识,促进了"江南"场景的表现与传播;再次,作为王朝统治合法性的重要隐喻与象征,使"江南"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这一现象背后,深刻体现出古人的地域意识与观念。  相似文献   

2.
嵌耕织图》是中国古代将农作物耕种和蚕桑、纺织生产过程,以图解形式绘画、镌刻或以其它工艺技法制作于各种载体的艺术作品。自南宋于潛令、楼(王寿)系统绘制反映南方农桑生产过程的《耕织图》问世以来,元、明、清继之。除了随着农耕方式和农具的逐步改进,《耕织图》反映的内容稍有变化外,各时期《耕织图》大体均以楼(王寿)《耕织图》为范本,少部分略有增添、变异。到了清康熙三十五年,康熙皇帝曾命焦秉贞绘《耕织图》,并亲自题诗作序。此后其影响更为广泛,形式愈加多样,载体日趋丰富。由此为蓝本移植、派生出许多作品传世。如绘画、石刻、版画、木刻印本、织绣、年画以及以《耕织图》为题材装饰的古墨、瓷器、家具等众多的美术实用品。清乾隆时期,甚至还将内府织染局由皇城迁至昆明湖畔,并在清漪园营建了《耕织图》人文自然景观。可见,以《耕织图》为主题的各类创作,出现在各个领域,其影响极为深远。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有清代碧玉版《耕织图》,同类形式的作品,已往未见诸报道,在已知《耕织图》家族中又增添  相似文献   

3.
付永强  谭帆 《民俗研究》2024,(2):146-156+160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邝璠在编纂《便民图纂》的过程中,以楼璹《耕织图》为蓝本绘制了《农务女红之图》,并把楼璹的五言诗替换成通俗易懂的竹枝词。这些图像与竹枝词因其通俗性而受到晚明建阳书坊的青睐,并被吸纳到日用类书“农桑门”中,由此建构出一种耕织图的民间传播谱系。然而借助校勘学方法,仔细分析《便民图纂》和日用类书中的耕织图,就会发现日用类书中的耕织图不是源自《便民图纂》,邝璠也并非《农务女红之图》的作者。日用类书中的耕织图存在大量的沿袭错误、删减割裂、细节缺失等问题,也不可能起到促进耕织技术推广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物》1979,(3)
中国历史上的《耕织图》,见于著录的,当以南宋楼(王寿)所作为最早。楼(王寿)字寿玉,又字国器,浙江四明(今宁波)人。据其侄楼钥记述,南宋绍兴年间,楼(王寿)"时为临安於潜令。笃意民事,慨念农夫蚕妇之作苦,究访始末,为耕织二图。耕,自浸种以至入仓,凡二十一事;织,自浴蚕以至剪帛,凡  相似文献   

5.
南宋楼珉寿的《耕织图与诗》是我国农耕文化中特有的产物,它以图与诗结合的形式较客观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耕织生活现状,在当时和后来都引起了较大影响。鉴于学界一直以来"重图轻诗"的情况,本文力图对其诗作一简略阐释。  相似文献   

6.
《耕织图》为南宋绍兴初年於潜县令楼(王寿)任内所绘,全图共45幅,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耕,设图21幅,第二部分为织,设图24幅。每幅配五言诗一首,“图绘以尽其状,诗歌以尽其情,一时朝野传诵几遍”。宋、元、明、清各朝及日本、朝鲜等国有众多摹本流传(已知国内版本30余种、国外版本近20种),并通过陶器、壁画、雕刻,年画等载体广泛传播,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一种特有的《耕织图》文化现象,不仅对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耕织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还远及欧洲,被誉为“世界第一部农业科普画册”,成为举世瞩目的珍品。 一、《耕织图》诞生后所形成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文物》1979年第3期刊载蒋文光同志《谈楼(王寿)<耕织图>清代刻石》一文,谈到南宋绍兴年间临安於潜令楼(王寿)作《耕织图》并诗,以后历代多有临摹翻刻;摹本中较早的有元代程棨的一种,已经佚失。又谈到清乾隆间画家蒋溥进呈《耕织图》,此图曾被附会为刘松年的《蚕织图》而编入《石渠宝笈》,实则是楼(王寿)《耕织图》的程棨摹本。  相似文献   

8.
耕织图是我国古代所特有的一种将农业生产过程绘成连环画,并配以诗文加以说明的图。其诗不同于一般的田园诗,因为它不以抒情为主,而以具体的描述为主;其图也不同于一般的美术,因为它不重艺术渲染而重写实。图与诗的结合提供农民仿效操作的范例,其目的是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是一种社会化、大众化的科普著作。我国古代耕织图丰富多采,它形象地描绘了当时农桑并举、男耕女织的生产内容和特征,既是精美的艺术品,又是研究社会经济史。农业历史和艺术史以及民风、民俗的可贵资料。清代耕织图源于我国创制最早的南宋楼《耕织图》,楼资…  相似文献   

9.
《耕织图》与日本文化臧军《耕织图》为南宋绍兴初年龄潜县(今属浙江临安县)令楼踌任内所绘,全图共45幅,分耕与织两大部分,每幅图都有五言诗一首,“一时朝野传诵几遍”,宋、元、明、清历朝及日本、朝鲜等国有众多摹本流传,并通过陶器、壁画、雕刻、年画、货币等...  相似文献   

10.
“耕织图”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题材。清代康雍乾三朝均绘制过“耕织图”。乾隆帝在将内府织染局由皇城内迁至昆明湖畔的同时,还为清漪园构筑了耕织图景观。本文在分析耕织图景观与织染局迁建关系的基础上,讨论了三朝绘制“耕织图”的各自原因及其宫廷文化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1.
《收藏家》2017,(1)
<正>一"耕织"二字在中国古代很早就连用在一起,如管子说:"教民以时,劝之以耕织,以厚民养,而不伐其功,不私其利"。墨子说:"故翟以为虽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所指的意思都是农耕与纺织。但在中国古代艺术中,耕与织最初是作为两个艺术主题来表现的。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耕田和织布能够满足人们吃饭、穿衣的基本需求,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因此统治阶级大  相似文献   

12.
在金军第二次南侵的危急关头,钦宗被迫接受朝臣的建议,任命已在相州起义勤王的康王赵构为大元帅。从任命诏书的形成及传递过程看,康王赵构的官衔应是"兵马大元帅"。靖康二年三月,伪楚政权的建立对赵构即位的正统性形成重大挑战,在赵子崧等人建议下,康王赵构改称"天下兵马大元帅"。赵构即位后,大元帅府时期官衔的变化影响其政权的合法性。为"再造王室",实现中兴,在南宋初期官方史书的编纂中,汪伯彦极有可能有意讳言赵构官衔变化的事实,而以"兵马大元帅"指称之。此外,在南宋中晚期,史臣认为钦宗任命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缺少直接的史料依据。考察南宋建立前后两次更改大元帅官衔,其目的与宣示即位的正统性和巩固统治的合法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藏《聘金图》卷无标题及画家款识,虽然学界一般认为是描绘宋金交聘的历史政治画,但作者和画意并无定论。本文根据画中山水风格和人物服饰、宋金交聘礼仪和使节往返路线,以及当时社会政治环境,论证此画可能为仕金汉人杨邦基(约1110-1181)为金主海陵王(1149-1161年在位)所创作,时间为1150年代晚期。其创作目的是借南宋国使在金境备受轻慢的现象写宋廷之不堪,默许海陵统一中国的野心和女真政权在中国历史上的正统性。该画在以宣扬国威、中兴为主旨的历史政治画传统中地位独特。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针对故宫博物院藏《维摩演教图》图本样式的研究,主要得出以下三点结论:1、该图是在唐代《维摩变》的基础上演变而来,作品突出维摩不二、天女散花的形象,体现了北宋后期以来文人士大夫的信仰和情感;2、图中文殊一侧的会众中,除菩萨及青毛狮子外,还有善财童子、佛陀波利、文殊化现老人和于阗王,他们以文殊使者的身份出现在这场法会中;3、从文殊使者进入与文殊相关题材图像的时机,以及该图与《降灵文殊、普贤像》中部分图像样式的相似上来看,二图创作的时间应接近,因此金维诺、方闻先生认为该图绘制于金是有道理的,二图对《新样文殊》的利用、改造,反映了南宋时代(包括金、西夏)宗教画创作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针对故宫博物院藏《维摩演教图》图本样式的研究,主要得出以下三点结论:1、该图是在唐代《维摩变》的基础上演变而来,作品突出维摩不二、天女散花的形象,体现了北宋后期以来文人士大夫的信仰和情感;2、图中文殊一侧的会众中,除菩萨及青毛狮子外,还有善财童子、佛陀波利、文殊化现老人和于阗王,他们以文殊使者的身份出现在这场法会中;3、从文殊使者进入与文殊相关题材图像的时机,以及该图与《降灵文殊、普贤像》中部分图像样式的相似上来看,二图创作的时间应接近,因此金维诺、方闻先生认为该图绘制于金是有道理的,二图对《新样文殊》的利用、改造,反映了南宋时代(包括金、西夏)宗教画创作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陈满琪 《民俗研究》2023,(1):146-155+159
作为清代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耕织图,康熙《御制耕织图》选择了以江南地区为蓝本来呈现汉族农村的水稻种植与蚕桑丝织过程。之所以如此,与清初的社会心理密不可分。这些要素的选择,既衔接了民众已有的社会心理结构,又契合了统治者的施政要求,具有厚重的心理学涵义,即确立清廷统治的政治合法性,维护社会稳定,革新社会秩序,表征统治者理想的农村模式。因此,康熙《御制耕织图》具有突出的社会治理属性,对理解历代耕织图的功能意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宝顶山圣寿寺为南宋时期"柳本尊"佛教之重要寺院,原寺已毁,现为后期重建。寺内旧址尚存原初石质建筑与造像若干,其中一座称作"毗卢庵"的小石室,内外壁面皆浮雕造像并多处题刻铭文。此室主体造像以毗卢佛为主尊,"柳本尊十炼图"并八大明王等为配置。从造像思想而言,体现了"柳本尊"佛教中法身佛与柳本尊在性格上所特有的互融性与合一性。  相似文献   

18.
南宋<晋文公复国图>中"怀赢奉匜"的情节出现了画面与文词的疏离,从线条、衣纹、人物造型及组合来看,上图应结合了<列女图>中第五、第六段的因素,体现了高宗对"怀赢"烈女身份的认同和欣赏.这与宋高宗对女性的态度及韦太后、孟太后、刘婉容、吴皇后等人在其生命中的地位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收藏有一卷宋代碧纸金书《法华经》写本,卷首扉画由右半部的“鹫台现瑞说法图”和左、中部的16幅较小图像构成。该作品是现存宋代“单幅绘本”类型《法华经》插图之孤例,扉画中很多图像细节都借鉴自“南宋大字本”、“秦孟等雕本”、“王仪本”这一系统的南宋“七卷刻本”类型《法华经》版画,并在此基础上缩略、改造、重新组合而成。因此可推知,“克利夫兰藏本”扉画的绘制年代应晚于南宋庆元年(1195-1200),乃南宋中晚期作品。  相似文献   

20.
《西湖老人繁胜录》是南宋时期都城纪胜性质类的史料笔记。明《永乐大典》收此书,作者"西湖老人"本名不见载。《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及涵芬楼秘笈丛书收录此书时均言作者姓名不可考。经笔者考证,《西湖老人繁胜录》作者当为南宋泉州人林洪。林洪南宋时另有诗名,是"江湖诗派"的成员之一,他自称林逋七世孙,所创作的"晚唐体"诗歌也追慕林逋疏散平淡的诗风,并引起了时人唱和。《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南宋临安繁荣之状,文中相关文字有补史料之阙的价值,所记勾栏瓦市中的各类艺术形式,对我们了解南宋时期民间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