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苗族传统生态文化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苗族是我国南方极具特色、传统文化异常丰富的少数民族。千百年来,苗族人民在适应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创造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和独特的生态观。文章运用民族学和文化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从观念层面、制度层面、物质层面三个方面,对苗族的传统生态文化展开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特征,借鉴吸收西方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根据中国具体国情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文化工程。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予以综合探讨,既关乎学理,也是一个重要的现实实践问题。从时间性上来说,应尊重区域历史文化发展脉络、贴近民众当下生活,在当代生活时间中维护传统的连续性;从空间性上而言,应基于文化空间的完整性、行政管理的有效性而划定合理边界,并鼓励在维护文化特色的同时促进交流互鉴。文化生态保护的核心是人,文化生态保护区通过建设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自然人文空间,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自身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美丽中国之梦必以生态文明为根.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为培育生态文明之土.西南少数民族与汉族种族同源、生态文化同型相类,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与儒家思想一样,极具智慧、极其宏富,当可共为人类实现永续发展提供良好借鉴.  相似文献   

4.
汉文化为中心的唐代文化大融合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张雪莲 《人文地理》1997,12(3):30-33
唐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峰,也是居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它有着其独特的色彩和先进性。本文着重从地理环境的高度来分析唐代文化生态及文化融合,分析文化与地理环境内在的机制和规律。从而在面对现代外来文化冲击的情况下,更理性地安排人类文化活动空间,并用以改造环境,丰富本土文化,为文化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5.
地方志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是中国文化催生的果实,也是中华文化赖以延续的种子之一,成为文化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王婷 《文物世界》2012,(6):76-78
博物馆是近代兴起的社会文化事业,一个世纪前被带到中国,中国在百年风雨中一直磨合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生态博物馆是博物馆中的一。个新的类型。作为西方后工业时代的产物,我们要探索生态博物馆的中国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博物馆。  相似文献   

7.
东北少数民族的生态文化不仅在历史长河中折射了民族存续的古老智慧,而且在现代工业化达到较高程度而面临生态压力的今天,更日益进发出引人入胜的价值之光.本文全面概括了东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静态特征,及其在当代工业文明下所面临的体系危机和变迁压力,并从生产方式位移——生态环境变异——生态文化变迁的三维转换模式出发,剖析了文化变迁的现实路径,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李普者 《神州》2011,(6X):11-13
少数民族生态文化是民族地区保持良性生态环境的思想根基,是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文化。发展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主要包括弘扬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确立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创建人与自然界共生、共存、共荣的生产方式,创建顺应自然、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化建设在森林公园规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森林公园未来开展生态旅游必须重视的问题。针对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的实际情况,具体研究了生态文化建设的规划原则、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和布局、生态文化设施规划三部分内容,旨在为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规划提供参考样板。  相似文献   

10.
旅游规划的文化生态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克服物质性旅游规划的弊端,规划中越来越多的考虑了"历史传统、伦理道德、价值观、社会公正"等文化因素,这些零散的"旅游与文化"融合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旅游规划理论。本文根据新文化地理学的文化生态思想和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原理,以人类精神文化需要和旅游规划实践为现实需求,结合旅游规划的主要内容,应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将文化生态系统与旅游规划系统进行耦合,实现旅游规划中"工具要素之形"与"文化生态要素之神"的统一,构建旅游规划的文化生态理论。  相似文献   

11.
李雨晨 《沧桑》2011,(2):52-5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旨在建构生态、经济、文化、社会为一体的功能区,不仅包括科学发展的生态经济、永续利用的生态自然,更包括繁荣和谐的生态文化。作为区域内的重要文化名城,景德镇丰富多彩的陶瓷文化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2.
民俗是一种不断产生、演变、发展的活态文化,它们在传承本民族文化基因的基础上,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外来文化冲击以及自然环境差异等文化生态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旧民俗不断消失,新民俗不断产生,这种继承与发展选择机制既保证了中国民俗文化的独特传统,又保持了中国民俗文化的创新活力。探讨民俗文化发展理论与文化生态规律,提出民俗文化发展理论在当下的实践运用,对进一步推动民俗文化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白光润 《人文地理》2003,18(2):75-78,6
文章分析了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产生的背景,指出技术文明经历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命过程成就和所带来的环境危机。论述了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的内涵和区别。生态文明是人类最普遍、最重要的进步。指出个性原则具有永恒的价值,克服现代西方文化冲击下的文化多样性危机是人类文化发展的迫切任务。论述了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研究的方法论,认为文明过程的环境影响、地域生态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研究的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麻勇恒 《民俗研究》2013,(2):120-128
春节尽管并非苗族传统习俗中的"原生单元",但在文化融入与相互采借的进程中,它事实上已经完成了对苗族传统文化的结构性嵌入,成为表征苗族文化生态信息的重要载体。文章较为详细地描述了苗族村落社会中春节文化实践的仪式过程,并通过与90年代以前的苗族春节文化事象相比较,来探讨苗族村落社会发生的文化生态嬗变之因。  相似文献   

15.
从文化自觉的视角,探讨文化自觉的生成机制以及文化主体的文化自觉意识与文化生态保护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以黟县为研究案例地,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当地居民对徽州文化生态的文化自沉意识。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黟县居民对徽州文化生态具有一定的文化自觉意识,但对具体的徽州文化生态认知及喜爱程度不高:居民的年龄、文化程度及是否具有旅游工作经验对居民的文化自觉意识存在显著性影响。最后提出应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提高居民的文化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6.
陶琼 《旅游纵览》2013,(6):313-316
在挖掘民族文化旅游的今天,民居建筑作为一个重要的独立版块成为民俗文化研究的重点。本文研究以丽江纳西族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对民居中普遍存在的朴素的生态因子加以合理的分析和运用,对传统民居在村落选址、空间布局、建造技术、建筑装饰等方面的生态环境特点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发掘隐含于传统民居建筑技巧和美学理念中的古代基本的哲学观,和朴素的生态精神。本研究旨在挖掘我省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同时,探讨纳西族传统民居的生态精神在当今旅游业发展大环境中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对其现状和走向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决策。编修地方志作为我国传统的社会文化事业,因此也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  相似文献   

18.
资讯     
文化名城镇远发展旅游业 位于贵州省东部的文化名城镇远,集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为一体,依托人文和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充分展示原汁原味、古朴典雅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9.
民间民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建设闽南生态文化保护实验区”以及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海西“两个先行区”的发展思路,都为闽台民间民俗文化研究提出新任务。  相似文献   

20.
禁忌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社会规范,藏族神灵禁忌是在原始宗教苯教影响下形成的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原藏族生态文化既有积极的辅助功能,也有消极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