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2年国庆休假期间,我在上海城隍庙地摊儿上,淘到了一本写于淞沪会战期间的留言本。  相似文献   

2.
<正>上了年纪的老人,都会记得每年的8月和9月有个普天同庆的日子:8月15日侵华日军无条件投降,9月3日抗战胜利纪念日。这个日子来得不容易,它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全民守土抗战、浴血奋斗得来  相似文献   

3.
傅斯年是我国近现代时期涌现出来的史学大师之一,对我国史学现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众多名师大家均认为其史学思想受乾嘉学派、兰克史学等影响,却很少论及其与新史学派的关系。本文试从中外新史学派的兴起、新史学派对傅斯年的影响两个方面来论述傅斯年与新史学派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清史研究》2015,(2):157
<正>《新史学刊于2007年,由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办,中华书局出版,目前已成为南京大学CSSCI来源集刊。创刊的最初动议源起于清史研究所发起组织的一次纪念梁启超《新史学》发表一百周年研讨会,此次研讨会集中了九个学科的优秀学者,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探讨了中国新史学未来发展的走向,会后论文结集成《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出版,展示  相似文献   

5.
记得曾与一位研究电影的学胡扯,说如果有条件的话,我会去找一件老物件拍个电影。比如一个老箱子或老柜子,虽然有些雕花图案,但样式很笨重的,刷着黑褐色的汕漆,上面有大大的金属环,很结实的样子,它也许是奶奶的陪嫁,当年放在显赫的位置上,叙说着某一段还不大寒酸的家史。  相似文献   

6.
新史学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史学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杜正胜一现阶段中国考古学面临的问题中国人的科学考古,当从1926年李济发掘西阴村算起,至今整整70年。以这年为基点,5年前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J.GunnarAndersson)发掘仰韶村,创造中国第一个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的概...  相似文献   

7.
桑兵 《史学月刊》2007,1(11):5-28
清季以来,新史学成为中国学人不断追求的至高境界,可是对于新史学的理解和取径却各不相同。为了后来居上,此前的新史学也往往被当作不破不立的对象。在不断趋新的过程中,中国史学的形式根本改观,但要拿出超越旧史学的代表作,却并不容易。创新的前提是温故,首先要掌握史学的基本与大体,超越中西新旧,避免盲人摸象,防止以偏为新,才不至于欲辟蹊径而蹈覆辙,甚至南辕北辙。  相似文献   

8.
都重万 《安徽史学》2004,(1):45-51,33
该文结合清末学术史发展的背景,探讨了刘师培的新史学探索工作,这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一是新的"以字诠史"方法之使用,二是对史学体例的改造,由此而展示了他对晚清史学革命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1877年~1927年),我国近代著名史学家。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清秀才。出生于“弃儒而贾”的封建地主家庭,幼得塾师和父亲教育,因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亦深受封建思想熏陶。1898年年22,赴上海入时务报馆掌书记事,业余在罗振玉主办的东文学社学习日文、英文。时务报馆被封闭后,任东文学社庶务。期间,与该社聘请的日本学者藤田丰八、冈佐代治多有过往,在他们影响下始涉康德、叔本华、尼采的学说,间趣文学。1901年春始,先后应罗振玉招请,任湖北农业学堂译述,主办《农报》,任《世界教育》主编。1902年,留学日本,肄业于东京物理学校。1903年起,相继任江苏通州、苏州师范学堂教习,用西方资产阶级观点讲授哲学、伦理学、社会学。1905年,辑旧撰诗文,以题《静安文集》行世。翌年,赴京任学部图书馆编译,着重教育学研究,始治戏曲史、古器物、古文献。辛亥革命前,王氏用资产阶级观点分析和研究哲学、文学、戏剧、  相似文献   

10.
颜浩  张嫦艳 《沧桑》2008,(4):234-235
詹姆斯·哈维·鲁滨逊被认为是美国新史学派的倡导人。鲁滨逊在批判传统史学的同时,明确提出:历史学并非一门枯燥的、孤立的学科,必须扩大历史研究的范围;应推翻历史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固有壁垒,引进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既要重视史料的搜集,又提倡发挥历史研究主体的能动性;重视历史学的社会功用和实用价值,提倡一种"可用的历史"。鲁滨逊所开创的美国新史学派风靡全美,为现代美国史学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鲁滨逊“新史学”的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西方社会变化翻天覆地 ,历史学也不例外 ,其中最显著的是美国詹姆斯·鲁滨逊倡导的“新史学”。美国社会现代化可以说是产生“新史学”的社会大背景 ;传统史学无法解释日益复杂的美国社会 ,以特纳为代表的历史学家以全新视角纷纷登台亮相 ,为“新史学”提供了专业理论依据 ;而当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就 ,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潮 ,不仅更新了历史学研究视角 ,且扩大了历史学研究方法和内容  相似文献   

12.
《史学月刊》的前身叫《新史学通讯》,是由河南大学校长、名历史学家嵇甫教授倡议,于1951年1月31日创办的。它是新中国建立后最早的一家史学刊物,由当时的河南大学历史系主任、名历史学家黄元起教授任主编。《新史学通讯》是在新中国诞生仅15个月的特殊历史环境下,而创办的负有特殊历史使命的新型史学刊物。新中国建立之初,在中小学担任历史课的教师和一般史学工作,对于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3.
晚清政治的变革对新史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挽救民族危亡的意识和政治启蒙的需要唤起了史学革命,以民主为指向的政治文化为新史学的发展确定了方向。政治改革不仅为新史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也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相似文献   

14.
15.
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往往把美国的鲁滨逊及其名著《新史学》视为"新史学"的代言人和宣言书,认为他是开一代风气之先的学者。事实上,新旧史学之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分水岭,早在专业史学的形成过程中"新史学"即已发出了先声。鲁滨逊及其《新史学》实际上是"新史学"渐入高潮的一个标志而已。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早年新史学思想考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孝迁 《史学月刊》2007,1(3):12-18
梁启超早年新史学思想主要内容是取"家谱"说以批判"君史",倡导"民史",而"家谱"说和"君史"、"民史"概念的形成又与西方史学存在学缘关系。斯宾塞的史学理论构成梁氏早年新史学思想的核心,而他又直接受康有为思想的启示,康在梁早年新史学思想形成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康有为的教导下,万木草堂的学生或许都有与梁相似的新史学主张,只是没有像他那样见诸于文字。  相似文献   

17.
“五四”运动后,随着国内“民主、科学”思潮的兴起,西学的输入出现了一个新的热潮。在史学领域,除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外,各种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理论也纷至沓来,有的还一度在史学界和历史教学界产生过相当影响。正确评价和认识这一时期各种史学思潮和流派,是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研究中一个不可忽略的方面。本文拟对“五四”前后何炳松所宣传的美国鲁滨逊“新史学”作一粗略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对当时某些史学现象进行一些分析,以期有助于开展这方面的讨论。 (一) 何炳松(1890——1946),字柏丞,浙江金华人。他出生在一个塾师家庭,幼承庭训,十四岁中秀才,同年入金华府中学堂,始受新式教育。四年后,因成绩优异,被学校中途保送入浙江高等学堂。1912年,以第一名成绩毕业,公费派赴美国留学,考入威斯康辛大学,  相似文献   

18.
正以1902年梁启超《新史学》的问世为标志,中国迎来了"史界革命",传统史学(也称作"旧史学")开始向新史学转型。新史学诞生伊始无疑是稚嫩的,清末民初的历史学无论是问题意识、研究方法,还是书写模式、论著内容都带有深刻的旧学印记,许多新领域的研究和新方法的运用尚未展开。以梁启超为例,他虽然对旧史学"四蔽二病三难"的批判极为犀利、到位,但毕其一生也未能完成撰写一部中国通史的心愿,A这不仅是他个人的遗憾,也是当时中国史学状况的典型反映。如何突破旧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新史学"的主干是文化史。从20世纪初年的《中国史叙论》、《新史学》到20年代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及《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其间有发展变化,也有矛盾冲突,但总体上是一个逻辑展开的过程。从文化史角度看,梁启超所构建的"新史学"理论体系,以文明史立根基,以普遍史致广大,以专门史为核心,以文化为历史的决定性力量。梁启超的文化史研究既体现了中国现代学术建设过程中由博到专、分工趋细的特点,又可看出文明史—广义文化史—狭义文化史—文化史观之间的逻辑关联。这一逻辑结构对理解和反省当下的中国文化史研究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新史学”的兴起与方志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方志史上,二十世纪前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其特征是在梁启超等倡导的“新史学”影响下,广泛吸收西方史学理论,与中国古代历史学一道向近代转型。进化史观的引入与运用,修志目的从资治垂训向反映一地之历史发展转向,方志内容向社会经济部类扩展,重视运用各门科学方法编写方志,提出了一些改造旧志的主张,是中国方志学发生变化的主要内容。这是中国方志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是在中西文化交融中对于在本土文化中形成的古代方志学批判与继承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