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文献通考》的“先公曰”和马廷鸾的史学思想马端临在《文献通考·自序》中说:“窃伏自念:业绍箕裘,家藏《坟》《索》,插架之收储,趋庭之问答,其于文献盖庶几焉。”这段话说明马端临深厚的家学对他的重大影响,他能写成《文献通考》和他父亲马廷鸾的教育分不开。研究马廷鸾的思想对理解马端临的史学思想很有必要。马廷鸾的主要史学著作是《读史旬编》,这部著作和另外的一些作品都散佚了。清朝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碧梧玩芳集》二十四卷,内中有诗文二十三卷,《读史旬编》一卷。依据一卷《读史旬编》和一些有关的诗文,研究马廷鸾的思想是很困难的。而《文献通考》中近三十条的“先公曰”文字,反映出马廷鸾对重要历史问题的看法,是直接影响马端临的材料。  相似文献   

2.
《文献通考·经籍考》是我国辑录体解题目录的开山名著.这部名著由马端临在14世纪初叶结撰而成,非出偶然.究其成书条件,略有四端:第一,元移宋祚的历史嬗变,呼唤着《通考》包括《经籍考》的脱颖而出.1279年,蒙古铁骑踏平了南宋王朝的半壁江山.在亡国之痛的强烈刺激下,马端临隐居故里,慨然以保存华夏文献为己任,把毕生精力倾注在实与治乱兴衰相表里的典章经制的再考察上,刿目鉥心地从事《文献  相似文献   

3.
《文献通考》卷三○《选举考》三 (中华书局 1 986年影印本 )云 :“太平兴国二年 ,上初即位 ,恩振淹滞……命李、扈蒙定其优劣为三等 ,得吕蒙正以下一百九人。越二日 ,覆试诸科 ,得三百余人 ,并赐及第。又诏礼部阅贡籍 ,得十举以上至十五举进士、诸科一百八十余人 ,并赐出身。”此处诸科及第人数“三百余”人显然有误。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记载 :“ (太平兴国二年正月 )戊辰 ,上御讲武殿 ,内出诗赋题覆试进士……得河南吕蒙正以下一百九人。庚午 ,覆试诸科 ,得二百七人 ,并赐及第。又诏礼部阅贡籍 ,得十五举以上进士及诸科一百八十…  相似文献   

4.
中华书局点校本《文献通考》是目前学界普遍征引的较好版本,为治史者提供了很大方便,但仍有一些疑似漏校之处,笔者不惮鄙薄,兹就《宗庙考》与《舆地考》两处略陈愚见,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日本静嘉堂文库所藏《杨复再修仪礼经传通解续卷祭礼》是目前已知惟一的杨复编纂《祭礼》文本,也是研究朱熹及其弟子礼学思想的重要材料。该书因年代久远,有残损缺页之处,而马端临《文献通考》的礼制部分基本抄录了杨氏《天神》、《地示》、《宗庙》、《百神》诸篇,可供考订佚文之用。本文试图据《文献通考》对《杨复再修仪礼经传通解续卷祭礼》进行辑佚的同时,总结归纳马氏吸收杨书的体例,并对两位学者编纂礼文的体例、思想试作比较。  相似文献   

6.
《文献通考·经籍考》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献通考·经籍考》散论崔文印马端临《文献通考》中的《经籍考》(以下简称马《考》)共七十六卷,是我国古代一部别开生面的史志目录。马《考》着眼于古今典籍。在具体著录图书方面,多有发明创新,本文即着重从马《考》与郑樵《艺文略》的比较人手,对马《考》在历史...  相似文献   

7.
我国典制史巨匠马端临在宋末元初撰就的《文献通考·经籍考》,首开辑录体解题目录之局,颇有资格赢得五顶桂冠——书目帜垒、学术门户、考据玉府、校勘他山,辑佚渊薮。但草创者难为功,势必存在美中不足之处。对此,本文试作初探如下: 定类例综录群籍,以考历代著述之胜概,这是《经籍考》所确定的编撰义例之一。为此,马氏努力贯彻自家提出的“节目明备说”,遥承近袭,因中求革,锐意于类目的增设、组合、离析及更移,构筑了四部五十五目的分类体系。与此同时,致力于编次上的调配、改隶和缀附,究心于互著法的自觉运用。经过这番厝置,四千多种“存于近世而可考”的文化典籍遂绳贯珠联,缩聚一编,不仅使自古迄宋华夏著述之大观得以概见,也使封建学术的横向分支和立体格局突兀而立,无怪乎张之洞在《书目答问》中特向诸生指点说:“《文献通考》中《经籍考》,虽非专书,尤为纲领。” 尤为纲领的《经籍考》,在类例区定及落实上,并非尽善尽美。一是著录有明显的遗漏现象。如宋敏求《唐大诏令集》、龚明之《中吴纪闻》、朱熹《伊洛渊源录》、陈揆《文则》,即失载。 二是存在徒事更张的情况。《新唐书·艺文志》首立诏令一门,原本附于起居注。马氏认为:“古左史记言,右史记动,后官制中起居郎、起居舍人,即左右之任也  相似文献   

8.
<正>按语不是书目的必备成份,因此不大受重视。其实书目编撰者往往通过按语来表达自己对某类书或某部书的看法。按语对我们认识图书、认识书目与书目的编撰者是大有帮助的,下面我们就以《文献通考·经籍考》为例,研究一下按语的内容、特点与作用。  相似文献   

9.
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 ,由于在各部类及每一书目下 ,广泛裒辑历代学者的评论 ,并做出自己的断语 ,从而使它除具有一般目录著作的功能外 ,还具有了史学史的意义。其具体做法是 :“类序”辑录它书 ,展示史学的发展脉胳 ;书目下辑录众说 ,解题的同时起到史学史阐释效果 ;加以按语 ,表述自己的史学观点。  相似文献   

10.
近因整理广州城砖文字拓片,发现了文献通考的一点错误,录出以供史学家们参考。广州城在南宋末嘉定、绍定、嘉泰、端平、宝祐、景定各年间不断增筑和修葺,城砖均有纪年文字(省、府各志均有错漏),当时修城的砖是由所属各府、州、县造送的,亦有纪地文字。检查得广州府属各县造来的砖  相似文献   

11.
王辉 《文博》2006,(4):52-53
易越石先生大著《石鼓文通考》行将出版,来信征序。我犹豫多时,因我几非名人,也从未给人写过序。但我最终还是答应下来,一则是这么多年来,自己一直在学习、研究秦文字,于石鼓文也稍有涉猎,略知其中甘苦:二则是近年来与易老成为忘年之交,多次通信讨论石鼓文年代,总有一些想说的话,因而写下几点感想。  相似文献   

12.
笔者因研习《文献通考·征榷考》,得以窥见其关于唐宋地理记载之疏漏、讹误 ,故以《通考》与相关史籍互校 ,作读史札记四则。《征榷二》:“贞元四年 ,淮西节度使陈少游奏加民赋 ,自此江淮盐每斗亦增二百”。按 :“淮西”当为“淮南”之误 ,理由有四 :其一 ,论及此事的唐代基本史料都作“淮南”。如《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六《陈少游传》:“(大历 )八年 ,(少游 )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淮南节度观察使……及朝廷多事 ,奏请本道两税钱千增二百。因诏诸道悉如淮南”。《唐会要》卷八十三《杂税上》:“时淮南节度使陈少游请于当道两税钱 ,每一千加税…  相似文献   

13.
辑录式的文献解题在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得到创造性运用。《经籍考》对收录的四部群书“考其流传之真伪”,显示出马氏史学通识。  相似文献   

14.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典藏一部完善的旧抄本《史记》。该抄本"序言"的载体笺纸为罕见文物海盐法喜寺藏经纸,其"序言"的撰文与书写者是明朝嘉靖年间宰辅大臣、书法大家顾鼎臣。抄本正文的字体与款式,可以印证顾鼎臣在"序言"中的高度评价,确认该抄本是明朝书法巨擘姜立纲的楷书作品。姜立纲在天顺、成化、弘治三朝从事和主管抄写包括诏书在内的朝廷重要文件,官至太仆寺少卿。这部五十余万字的抄本是中书格书法的代表,作为有别于《史记》诸本系统的另类,是一部未曾参与过历次校勘活动的"新本"。书中数枚钤印标识了该抄本从京师经江南、岭南而流传至星岛的辗转过程,这样的经历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具有典型意义。该抄本不仅是中华传统书法中的艺术极品,而且在文书学、文献学、中外文化交流乃至手工造纸业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胡可先 《文献》2003,(3):102-117
李之亮先生所作的《宋代郡守通考》(巴蜀书社2001年版),共九卷(以下简称《通考》),即《北宋京师及东西路大郡守臣考》(京师卷)、《宋两浙路郡守年表》(两浙卷》、《宋福建路郡守年表》(福建卷)、《宋河北河东大郡守臣易替考》(两河卷)、《宋两江郡守易替考》(两江卷)、《宋川陕大郡守臣易替考》(川陕卷)、《宋两广大郡守臣易替考》(两广卷)、《宋两湖大郡守臣易替考》(两湖卷)、《宋两淮大郡守臣易替考》(两淮卷).对于宋代各路统帅及知州进行了系统的考证,是宋代文献整理的一项集成性工程.该书按年代编排,使用极为方便,对宋代文史研究,其功巨大.  相似文献   

16.
例一:北宋商税“旧额”中四川商税的铜铁钱折算比值《宋会要》详细记载了北宋熙宁十年和熙宁十年以前的商税额。对于熙宁十年以前的商税,因没有登录具体的年份,通常相对于熙宁十年而言称为“旧额”。按《会要》所载,熙宁十年前,川峡四路商税总额为六百余万贯,全国其他地区商税总额为五百余万贯;熙宁十年,川峡四路商税总额为一百六十余万贯,全国其他地区商税总额为六百余万贯。马端临在修《文献通考》时,显然注意到了这一资料。在该书卷一四《征榷一》中,他列举了熙宁十年以前全国各地商税岁额的等第,然后总结性他讲道:“按天下商税,惟四蜀独…  相似文献   

17.
“诸评具载”构成了《文献通考·经籍考》所创立的“辑录体解题”的基本特征,而作者马端临独辟蹊径地综合采用五种方式来进行:高频率突出名流谛论,披沙式处断一家之说,整合性施用缀集技巧,网络化增立重要条目,双轨型创设编列格式。由此便确有保证地实现了欲使世人对文化典籍“殚见洽闻”的辑录目的,更理想地完成了《经籍考》在《文献通考》全书中所承担的学术文化史、意识形态史的使命,并为历史编纂学注入了有益的因子。这样导致文献提要学在宋末元初实现了重大突破和质的飞跃,从而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广境界。  相似文献   

18.
《东番记》为明陈第所撰,这是我国记载台湾情状和台湾先住民——高山族生活习俗的最早的一篇献。陈第(1541—1617年)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为明代将领、音韵学家、诗人和旅行家。万历壬寅年(1602年)冬,陈第随浯屿将军沈有容至东番(今台湾)追剿倭寇,亲历台南至高雄一带高山族村社,实地调查了高山族人民生产生活情况,写下《东番记》,并抄赠沈有容,被辑入《闽海赠言》。《东番记》是他利用在高山族寻访调查所得的第一手资料撰写而成。如他自己所言:  相似文献   

19.
中朝(韩)两国是唇齿相依的友好邻邦,佛教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两国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中朝(韩)佛教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觉训《海东高僧传)卷一载:“高句丽第十七解味留王(或云小兽林王)二年(372)壬申夏六月,秦苻坚发使及浮屠顺道送佛像经,于是群臣以会遇之礼,奉迎于省门投诚敬信……后四年神僧阿道至自魏,始创省门寺以置顺道。  相似文献   

20.
李弘毅 《文献》2003,(4):226-240
一积学斋主人卒年考 <南陵县志>云"光绪癸巳[1893]恩科,徐乃昌,字积余,号随庵,覃恩一品,封典赏戴花翎,二品衔官,淮安知府,特授江南盐巡道监督金陵关."①虽然此书是徐乃昌纂修,但也未记载他的出生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