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循化厅针对少数民族两造的诉冤、谎状与缠讼及抗不赴讯的诉讼策略而采取相应的听讼措施。循化厅采取证据定谳、调解息讼、军事弹压及赔偿兑现等听讼策略很好地解决了两造间的纠纷。循化厅采用的听讼策略与循化厅民族杂居的社会环境及一些地方保持土流结合、政教合一的管理体制紧密相关,也与循化厅在处理案件时基于地域与血缘考虑,在处理部落、寺院与官府等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的选择有关。  相似文献   

2.
清末循化厅藏族内、藏族与其他民族间经常发生的抢劫案件主要依据"番例番规"追赔罚服。在蒙古与藏族间的抢劫纠纷中,除依"番例番规"追赔罚服,对挑起事端的首要分子等常依《蒙古律例》惩处。若发生重大抢劫案件,官府常依照以《大清律例》为代表的律例惩处重要滋事之人。两造抢劫案件多元异质化的法律适用状况,反映了"因俗而治"理念下,官府针对多族群杂居状况下各守各界及维持势力均衡的考量。官府在民间调处和官方裁断的互动中积极解决两造抢劫纠纷,并且注重适用法律时的协调与渗透,借此加强法律控制,增强国家权力。循化厅两造抢劫纠纷的解决,为维护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民族地区的纠纷解决与秩序形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晚清循化厅对藏族部落纠纷的审判,既是一般意义的理讼治狱,有时也有抚治边疆的意图与目的。其判决通常以法律规范为基准,有时也依法酌情判决,有时则既非依据法律,也非依据情理,而是依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做出抚定两造及各利益关系方以安稳边疆的变通裁判,实际上是当地部落、寺院、官府等地方权力相互斗争的结果。晚清循化厅的藏族部落纠纷审判,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传统藏族聚居区部落纠纷解决方式发展的状况、趋向及其社会秩序的形态、法律秩序中地方与国家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4.
晚清循化厅大量的"细故"案件绝大多数止步于诉讼程序的"中间阶段",经由民间调解的主动或被动介入和息具结。多重因素合力下循化厅衙门对此情形乐见其成。面对高昂的诉讼成本,"两造"经过切实的利益考量通常也会在对簿公堂前息事宁人。虽然"细故"这类争讼由民间调节根植于地方传统,也是行之有效的,但民间社会缺乏强有力的共同体将所有纠纷在内部化解,仍需凌驾于各分散主体之上的权威,因此官府的力量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5.
乡老讲息与官府断结相结合是晚清循化厅藏族部落纠纷解决的重要方式之一。这一纠纷解决方式的基本形态为:部落纠纷发生后,两造或其中之一告诉到官;官府进行查处,乡老或受命或主动居中调解;两造或其中之一对乡老调解与官府查处或抗拒不遵,或翻案滋闹,甚或武力反抗;最后官府以兵威慑服两造接受审判。在官府判决过程中,乡老讲息两造纷争,形成评议,官府以此为基础断结纠纷。这一纠纷解决形态从根本上来讲是由当地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决定的,反映了传统藏族聚居区部落纠纷解决方式与秩序形成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蔡晓荣 《历史研究》2019,(1):86-104
1909—1913年间上海租界会审公廨受理的中美商民混合讼案,其纠纷虽仍以商事交易为主,但亦出现土地房产、牌号版权、抵押担保、票据、房屋建造承揽、人格权等新的纠纷样态。围绕相关诉讼在美领事署与会审公廨之间展开的交涉,又折射出美国会审官把控会审公廨涉美诉讼的诸多细节。同时,在诉讼和纠纷的解决过程中,部分中美涉讼当事人和外籍律师,亦恃"交涉"为奥援,力谋各自利益的最大化。清末民初会审公廨处理华洋讼案具有"名诉讼实交涉"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攀登》2015,(2)
青海民族地区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不仅影响少数民族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也影响地区安定团结,因此加快青海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化隆和循化两县位于青海省东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两县均为多民族聚居县,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加快化隆和循化两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海东乃至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寺院农业是明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明代佛教方志对寺院田产的来源、耕作模式以及农作物等作了介绍,并讲述了明代寺院田产与民间田产的纠纷。  相似文献   

9.
沈伏琼 《史学集刊》2017,(1):120-128
在元代江南地区寺院侵占学田的现象甚夥,其中寺院侵占由儒学管辖的北宋理学家胡瑗的墓地一事尤为瞩目。该文利用史志、碑刻史料,对胡瑗墓地纠纷进行个案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寺院侵占学田现象作总体考察,指出在崇信佛教的前提背景下元统治者实行的佛教政策及管理制度是导致在释儒田产纠纷中相关政令低效和释强儒弱等问题的根本原因,在释儒田产纠纷中地方士宦多倾向于站在儒学立场上行事,旨在帮助儒学与佛教争夺地区文化主导权以维系儒家文化的命脉。  相似文献   

10.
<正>行政区划,即行政区域划分。一个国家为实行行政管理,按照地理条件、历史传统、经济联系、民族分布等实际情况,划分为各级行政区域,每个行政区域又被赋予一个行政区划单位名称。道、府、厅、州、县即为清末民初黑龙江省的行政区划单位名称。清末,道、府、厅、州、县曾一度共存,黑龙江省共分3道、7府、6厅、1州、7县。  相似文献   

11.
在元代江南地区寺院侵占学田的现象甚夥,其中寺院侵占由儒学管辖的北宋理学家胡瑗的墓地一事尤为瞩目。该文利用史志、碑刻史料,对胡瑗墓地纠纷进行个案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寺院侵占学田现象作总体考察,指出在崇信佛教的前提背景下元统治者实行的佛教政策及管理制度是导致在释儒田产纠纷中相关政令低效和释强儒弱等问题的根本原因,在释儒田产纠纷中地方士宦多倾向于站在儒学立场上行事,旨在帮助儒学与佛教争夺地区文化主导权以维系儒家文化的命脉。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领导推动西藏民主改革,广大农奴翻身解放,进行土地改革和建立农村合作组织,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寺院办公司等寺院经济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现代化的新途径,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贵州民族研究述要》一书,分分三章评介自清末至1949年100余年以来省内外专家学者对贵州少数民族的研究成果,为研究贵州少数民族工作者提供了详尽的资料和线索,对研究贵州少数民族研究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撒拉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约12万人。主要聚集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以及甘肃积石山县大河家镇、青海省化隆县甘都镇、新疆伊宁县外,还零星分布于青海西宁市、格尔木市和黄南、海西等州。据传说和可信的历史资料记载,撒拉族的先民在元代从中亚土库曼斯坦举族迁来,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初到循化时,不到千人,定居循化后,不断吸收新的成分,繁衍生息,逐渐发展形成祖国大  相似文献   

15.
杜正贞 《近代史研究》2012,(1):79-91,161
在新发现的民国龙泉地方法院档案中,有大量晚清至新中国建立前祭田轮值的诉讼。祭田轮值纠纷和诉讼的频繁发生,既与祭田轮值制度有关,也与民国时期法律和司法的困境有关。在民国亲属继承等法律变革的背景下,这些祭田轮值纠纷和诉讼也反映出祭田、宗族所面临的变革,以及百姓宗法观念的改变。这种种变化是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迁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以嫩江为界,将原布特哈八旗分为东、西两路,始有“西布特哈”之称。清末民初西布特哈地区的教育问题,实质上就是这一地区达斡尔、鄂温克族的民族教育问题。本文以地方官员对西布特哈教育的关注及西布特哈地区教育的民族因素等主要问题为门径,揭示清末民初东北边疆地区特有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规律,分析西布特哈地区文化发展的内涵及其社会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7.
《攀登》2016,(3)
20世纪50年代,法人类学家格拉克曼、特纳等提出法律多元主义,也就是所有的民族地区解决纠纷,都有自己独特的规则,利用不只一种解决方式,在多种解决纠纷方式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当地的和谐、稳定。建设平安青海,必须构建和完善多元化的社会纠纷解决机制,建立一套以诉讼为核心、各种非诉讼方式为补充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以协调处理各种矛盾纠纷,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清代满族的根本地位与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在中原建立诸民族多元一体政权的少数民族之一,满族统治在以切实有效的手段-包括汉人能够认同的儒家化和代表它的汉族官绅-维持统治秩序的同时,为确保本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在政治策略和军事战略的制定与运作中,可谓颇具匠心。  相似文献   

19.
质子被作为治边政策与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联。与中原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统治的制度有关。与历代王朝实行的利用少数民族来保卫边疆的策略有关。质子作为治边政策还与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实施"以夷制夷"的策略有关。  相似文献   

20.
佛教在东汉初由西域传入中国内地,先是由人口述佛经,后来才传来佛经与佛像,建立了寺院①(本文所记述的寺院仅限于汉族地区的大乘佛教寺院,对蒙古地区的寺院、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小乘佛教寺院及西藏、青海的喇嘛教寺院概不涉及)。相传中国最早的寺院是东汉的白马寺。最初的白马寺是什么样子,已不得而知了。《魏书》上讲“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根据这条记载,从逻辑上讲白马寺是仿造印度的寺院形制而造。但许多学者对此持怀疑态度,其根据是汉代中国建筑风格与印度建筑风格截然不同,何以见得最初的白马寺是以仿造印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