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两朝的中国观有相当大的区别。明朝的"中国"多为"中央之国"之意,乃天下的"中心","中国"的周边则居住着"四夷"或"四裔",是王朝的边缘。"中国"与"四裔"共同组成了王朝。清朝的"中国"与王朝在概念使用上基本一致,王朝即中国。两者虽然都反映出多民族统一中国的特征,但前者强调"中国"是王朝的中心,后者同样强调统治民族的独尊,但认为中国由各民族共有。从现实的角度衡量,多民族中国观更符合当今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李伟敏 《考古》2012,(5):65-73,109
北京地区发现的火葬墓属于辽、金、元、明、清等时期,这些火葬墓在构筑材料、形制、葬具等方面均不尽相同,墓主有汉人,也有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少数民族。辽金元时期北京地区火葬墓较为盛行,明朝时期有所减少,至清朝时又有所增加。火葬习俗的变化与不同民族的丧葬习俗、宗教信仰和统治者对火葬的态度及政策有关。  相似文献   

3.
土司制度是中国历代用来解决西南、西北少数民族问题的特殊政策,体现了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统治方式。土司制度是封建国家地方政权的特殊表现,即代表了各少数民族的利益。又代表了中央王朝利益,即"是封建统治者在羁縻政策的基础上对西南民族采取的一种新的特殊的统治方式。从形式上看,是"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从阶级实质上看,则是封建统治者在政治上利用少数民族的贵族进行统治,在经济上,‘让旧生产方式维持下去,自己满足于征收贡赋’"[1]。这一制度始于元,盛于明,衰于清,是对唐宋时期羁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通过对秀山杨氏土司的军事活动与民族关系探讨,有利于加深对土司军事活动与民族关系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明朝土司制度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土司制度述略李世愉土司制度是封建统治者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特殊的统治方式,即由中央政府任命少数民族贵族为世袭地方官,并通过这些官吏对各族人民的管理,达到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统治的目的。土司制度的建立、发展及衰落,反映了历代统治者治边政策...  相似文献   

5.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继元之后第二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清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既有"清承明制"的体现,又有自己的创新。清初,面对复杂的民族关系,统治者汲取各朝民族政策之失,又集历代民族政策之大成,建立了疆域辽阔和空前统一的大一统帝国。清代民族政策虽有其消极一面,却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和融合,也使中国大一统局面彻底实现并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6.
《松窗梦语》记载的明朝周边少数民族史料,具有很高价值和借鉴作用。本文从明朝周边少数民族风土民情、明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明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作战中的军队风气三方面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历史时期河西走廊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西走廊是我国古代西北多民族多文化分布的重要地区,民族文化交流与整合持续发生。本文通过对河西走廊多民族文化发展过程、动因及机制的分析,认为异质文化因子的不断介入,使河西文化在变化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取得一致。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整合是形成河西走廊以汉族儒家文化为主体兼容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地域复合体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元、明、清3个朝代的东北民族政策的比较,探讨作为汉族建立的明朝与少数民族建立的元朝、清朝在东北民族政策方面的差别,即使是同为少数民族建立的元、清二朝,在东北民族政策方面也有很大差别.结论是清朝的东北民族政策比较成功,既保持了本民族特色,又积极地与汉族及其他民族进行交往与融合,使它的统治得到广大汉族及其他民族的认同,得以统治历史上最大版图的中国270余年.因此,正确的民族政策是巩固统治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9.
马梅艳 《神州》2013,(9):28-28
藏彝走廊不仅是民族学界一个重要的概念,更是以藏缅语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自古生息的地域,历来民族关系复杂,区域文化较为独特。本文开展藏彝走廊多民族共生格局研究,旨在以区域为视角阐述族群和文化互动为我国民族关系发展所作的贡献,同时也对该区域内各民族当前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渡河双江口水电站地下文物遗存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渡河是长江流域岷江水系最大支流,双江口水电站为大渡河干流上游控制性水库工程。这一地区在古代是极其重要的文化通道和民族大走廊。此次调查、勘探所发现的文化遗存。对研究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历史特别是甘青地区与西南地区的史前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因俗而治"是我国古代统治阶级治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清朝是继承中国历代传统而建立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清朝治理新疆这个多民族地区时,制定了适宜新疆的民族政策,即用"因俗而治"原则管理新疆。清政府治理新疆之"因俗而治"政策的实施有利也有弊。  相似文献   

12.
根据明太祖诏令文书,对明朝初年外交观念进行初步考察,明太祖外交观念的基础不是建立在广义的天下观上,而是建立在国家观上。尽管王朝初建时,也有天下主身份与形象展现,但是在现实中则更多地定位于大国之君。这说明在明朝统治者的认识中,天下国家已经重新定位:从一元天下到多元国家,从天下主到大国之君。所谓从"天下"缩变为"中国"的过程就这样开始了。从传统帝国天下观到国家观,观念重构的过程,也就是历史转折的过程,标志了传统帝国逐步向近代国家转型的趋向。  相似文献   

13.
正在传统中国史学观中,明清两朝的政权更迭,不过是因循旧例的朝代变更。在此之前,同样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元政权,也以同样的武力征服方式进入到中国历史的政治图谱中。因此,从中原的角度看,明清鼎革并无太多特殊。但如果我们细究清朝的崛起,特别是在皇太极继位之后,他创建的大清,是一个容纳满、蒙、汉的"天下国家"。而此时山海关内的明朝和中原,是其天下国家的一个部分。  相似文献   

14.
从赫图阿拉到北京的都城运动对于清王朝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时空跨越和历史转折.定都北京,使清势力由关外一隅迅速推向全国,由一个地方政权迅速地变成统一国家的统治者.由满洲之君变成了华夏诸民族的皇帝.定都北京是中国都城发展的向心运动,符合中国古都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历史趋势,同时,对北京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并使北京在建立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清都城以京师为根本,以"三山五园"为补充,以避暑山庄为"行在",以盛京为后院,构成了不同于以往的都城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5.
明代后期的"忠顺营"是以内附少数民族官兵为主体构成的特殊军队。他们是北直隶诸卫的"达官军"后裔,源自洪武时代漠北杭爱山的北元部众。在把都帖木儿等人的率领下,由塔滩地区归附明朝,安置在西北凉州诸卫。永乐朝后期,其大部被再度内迁至定州、保定、河间诸卫。杭爱山——塔滩——凉州——北直隶的内迁线索从民族历史地理的角度反映了明朝内附少数民族的演变轨迹,彰显了政府与内附民族政治调试模式的具体运作进程及其结果。  相似文献   

16.
民族多元互动与儒家文化认同是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和谐演进的主旋律。历代王朝将儒家思想作为治国安邦的统治思想基础,千方百计地于边疆民族区域传播儒家思想与文化、移风易俗,以达天下儒家文化认同,实现统治者的政治诉求、天下一统,然入主中原的历朝统治者又常以正统自居,鄙视边疆民族、区隔华夷,导致历代王朝所施行的边疆民族文教举措常常受到局限而未能达到统治者所预期的理想效果。"大一统"、"华夷之辨"与"羁縻而治"的华夷观在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过程中交织运行,致使历代边疆民族区域文教举措呈现出一体性、稳定性、多元性与局限性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7.
正"河湟"一词最早见于西汉典籍之中,是由黄河与湟水并称而来,古代这里西去可与西域相通,南下则与西藏、川北相连,北往则是河西走廊,东去则是陇东地区。因属唐蕃古道的必经地,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加之元明以来作为蒙藏族群的中心连接带,各种文化在此碰撞、交汇,故而亦有人把处于两大高原中间带的河湟地区称为"河湟民族走廊"。~(1)今河湟多民族走廊所涵盖的范围大致包括甘肃、青海境内黄河上游以南大部分地区及湟水流域,  相似文献   

18.
辽金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辽金两朝是以契丹、女真民族为主体建立的包括多民族在内的封建国家.自燕云等南方农耕区并入后,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与渔猎并存的多种经济结构.渔猎和游牧是契丹、女真以及北方其他游牧民族谋取生活资料的重要手段.辽金统治者在长期的渔猎活动过程中认识到滥猎滥捕的危害,并产生了"珍爱物命"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设置渔猎管理机构,提倡节俭,规定禁令,制颁法令,严惩违法行为,运用法律的手段调整、保护狩猎和游牧的经济秩序,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面对唐朝丧失河西走廊的深刻历史教训和安史之乱以后河西走廊多民族交融的重大变化,明朝因时制宜,创新管理体制,对河西走廊采取了全新的管控模式,使其在国家安全和对外交流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稳定了西北边疆地区,消除了动乱的根源。明朝对河西走廊治理能力之强和管控时间之久,远远超过了汉、唐时期,成效明显,为清朝进一步强化对西北边疆的控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辽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有43个少数民族,616万多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5.62%。全省有8个民族自治县和2个在省内享受自治县待遇的市,5个少数民族聚居县(少数民族人口占当地总人口45%以上),129个民族乡镇。辽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扶贫的任务十分繁重,在列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9个县中,多半为民族地区(4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和1个少数民族聚居县)。2个省级贫困县中有一个民族自治县。民族乡镇中也有一半以上是省、市的贫困乡镇。近年来,随着全省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