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月革命后中苏关于中东铁路问题的交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中东铁路是沙俄根据1896年“中俄密约”与1898年《旅大租地条约》等两个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东北境内修筑的铁路线。其干支两线全长2000余公里,纵横整个东北平原,与俄国境内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相连,东通海参崴,南达旅顺、大连。因此,中东铁  相似文献   

2.
中东路位于我国东北境内,是中俄合办的一条铁路,应该说我国对其享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可事实偏偏不是如此,沙俄时代,它完全控制在俄国人手里,30年代初,苏联居然把中国政府撇在一边,和伪满、日本商谈有关中东路的买卖问题。 说到中东路买卖,就先得谈谈中东路。中东铁路是俄国沙皇政府为了侵略的目的于1897年至1903年在中国东北境内修筑的一条丁字形铁路,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抵大连旅顺。日俄战争后,长春以南段为日本占领,称为南满铁路;长春以北仍称东清铁路,民国后改称中东铁路。 十月革命后,…  相似文献   

3.
谷风  徐博 《北方文物》2011,(3):101-107
中东铁路是俄国根据1896年签订的《中俄密约》在中国领土上建造的,1952年12月中国政府收回了这条中东(中长)铁路。在56年的沦桑岁月中,中东铁路先后被俄国、日本、苏联占有、管理和使用。以此作为分期的标准,将中东铁路历史划分为5个时期,并试图从远东国际关系、重大的历史事件、主权归属问题上的原则分歧以及中国政府为收回中东铁路进行不懈努力这几个方面,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中东铁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境内修建的最长铁路,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其经营管理权也经过数次变更。中东铁路缘起于《中俄密约》,是俄国欲侵占中国东北地区的阴谋,日俄战争之后,日本取得了中东铁路南满支线,即南满铁路。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国内国际形势复杂,北洋政府通过努力收回了中东铁路的行政管理权。1924年5月,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及《暂行管理中东铁路协定》的签订,使得中东铁路改为中苏共管,但这也为日后的中苏冲突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5.
本文叙述了沙俄通过与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攫取了在中国东北的筑路权,在修建铁路过程中,由于欺压、掠夺中国民众,遭到了东北老百姓的强烈抵制和抗争。本文对于中东铁路历史具有一定的文献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东铁路是沙俄为了掠夺和侵略中国,控制远东而在中国领土上修建的一条铁路,它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路线呈丁字型,全长约2400公里。中东铁路的修建给当地人带来伤害,对中国历史有着深远影响,至今中国北方铁路线路中还有中东铁路深深的烙印。维特当政期间,在确定俄国对东亚特别是对中国侵略政策的许多问题方面,它的主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东铁路是沙俄推行侵华政策的重要工具。中东路路区(亦称路界、“附属地段”或“铁路地段”)是沙俄在中国东北的重要基地。攫取中东路路区的行政权,确立俄国在该地区宰制一切的地位,是沙皇政府的既定目标。1903年7月,即中东路全  相似文献   

8.
李宁 《文史春秋》2010,(9):48-52
<正>岁月匆匆,电影在我国东北已走过一个多世纪。回首当年,电影这个舶来品也正是由外国人带到东北来的。19世纪末,俄国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把电影首先带到了哈尔滨。到了清末民初之际,哈尔滨的电  相似文献   

9.
试论俄国在华投资与东省铁路财政(1895—191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俄国在华投资与东省铁路财政(1895—1917)徐曰彪俄国根据1896年6月《中俄密约》在中国东北境内修筑和经营管理的东省铁路①,是影响19世纪末和20世纪上半叶远东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也是贯穿于同期中俄、中苏关系史的重大课题。中外学术界对此曾予...  相似文献   

10.
从沙皇时期,俄国就有了禁酒令,直到现在的俄罗斯仍是禁酒不止。最近笔者翻阅有关中东铁路历史资料,发现沙俄在中国的哈尔滨也实行过禁酒令,这为中国东北厚重的酒文化留下了一点未解之迷,故笔者决定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11.
中外关系史研究中的一部佳作──读《中东铁路护路军与东北边疆政局》成蹊中东铁路的修筑是沙皇俄国实现其远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末,俄英关系的调整和巴尔干地区局势的暂时缓和,使俄国的国际战略重心开始转移到东方。其主要目标是扩大对中国和朝鲜的侵略,同...  相似文献   

12.
清末,在俄国中东铁路管理局的要求下,中东铁路途经的黑、吉两省将军衙门分别设置了相应的交涉机构——"铁路交涉局"。在中东铁路建设、经营、管理过程中,它负责中俄之间有关铁路事务的交涉,同清朝的其他涉外机构有较大区别。它一度成为中方在中东铁路属地及其影响下地区的"准行政机构"。时事变迁,该机构的名称及功能也不断演变。由于它同时接受中俄双方影响,功能也复杂,所以其地位和作用难定,争议至今。从初设时被打上沙俄扩张的烙印,到后来成为制衡沙俄侵略的重要力量,"铁路交涉局"机构的嬗变体现了哈尔滨作为一座现代城市的独特发展史和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明确规定中俄两国以额尔古纳河为界。清朝末年,位于呼伦贝尔大草原边缘的额尔古纳河两岸,采金业悄然兴起。横贯东北北部的中东铁路开工。随着招募的大量内地民工,河北、山东的"逃荒"者也络绎不绝。生活在这里的还有采金、放牧的俄国人和十月革命后逃亡的白俄贵族。远在他乡的青年人与俄罗斯姑娘日久生情、相爱结合,繁衍出一个个华俄后裔的特殊家庭。中西合璧的生活传统至今不曾改变,并依然传承……  相似文献   

14.
1896年5月,沙俄政府诱迫中国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同盟条约》,紧接着又签署了《东省铁路合同》,从而实现了它蓄谋已久的愿望,就是在中国东北修筑铁路,进而吞并这一地区,并把它做为瓜分中国,争夺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基地。但是,表面上沙俄政府不得不表示尊重中国主权,通过中东铁路的修建、经营,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全面侵略。因此,从中俄密约的签订到沙俄政府及其残余分子在中东铁路统治垮台,围绕中东铁路的路权问题,展开子长期、错综复杂的交涉。交涉的核心就是尊重还是侵犯中国主权问题。本文就是对1896年到1924年9月中东铁路路权交涉,作以简要,概括地叙述。  相似文献   

15.
十九世纪末,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沙皇俄国,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其标志就是1897年动工修建中东铁路。帝俄侵略中国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进行经济掠夺,中国东北北部(即北满)则首当其冲,成为遭受帝俄经济掠夺的“重灾区”,而帝俄在东北北部所建立的加工工业,既是向这一地区输出资本的一种形式,又是对这一地区进行经济掠夺的一种手段,对当地的经济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帝俄在东北北部的加工工业作一考察,无论对中俄关系史,还是对车北经济史的研究,都是不无意义的。帝俄在东北北部的加工工业,就其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16.
中东铁路是中国东北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沙皇俄国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以保护筑路和工程人员,维护铁路附属地秩序为名,在铁路沿线设立监狱等司法机构,妄图施行长期、有效的殖民统治。本文作者根据相关资料,尝试性地探讨这一课题。  相似文献   

17.
北洋政府维护和收复中东路主权的交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玉海 《史学集刊》2004,8(4):35-42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协约国出兵西伯利亚干涉俄国革命 ,日本、美国等列强乘机扩大在中国东北和西伯利亚的势力。这种形势既对中国国家主权和边疆稳定造成严重威胁 ,也为中国维护主权和收回权益提供了机会。北洋政府利用各种有利条件 ,实施维护中东路主权的方针。采取有效措施 ,阻止了日本武力夺取中东路的企图 ,驱逐帝俄中东铁路督办霍尔瓦特 ,收回了护路权和路区主权。经过交涉 ,最终解决了路区主权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1897年到1903年,俄国人化费整整6年时间,修筑了中东铁路。中东铁路的建成通车,加深了俄国对中国东北的经济侵略。1923年,在铁路建成25周年之际,V·F·葛瓦里斯基的木材商行发表了题为《V·F·葛瓦里斯基在北满的木材商行》一文(1923年7月,哈尔滨),详细地回顾了与中东铁路的修建同步发展的木材开采业和商行的情况。早在修建乌苏里铁路的初期,V·F·葛瓦里斯基就从俄罗斯西南部来到中国。1898年,为了乌苏里地区造船工业,同时也为了在荒凉的波格拉尼奇诺—格里戈里耶夫斯基地区尽快建起住房,他成了当时最大的木材商之一。在修筑中东铁路的5年间,V·F·葛瓦里斯基一直在东线工作。这一时期,他的重要的活动,是于1902年和1903年,打通了众所周知的从石头河子到高岭站之间10~12码宽的隧洞,使中东铁路及时通车。V·F·葛瓦里斯基不仅是北满木材开采区商行的创始人,也是俄国野蛮掠夺东北森林资源的代表人物。这里,摘译《V·F·葛瓦里斯基在北满的木材商行》一文的部分内容,供研究者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9.
中东铁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在我国东北(今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四省区)修建的一条呈"T"字形的大铁路,其东西干线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起满洲里,东至绥芬河,横跨内蒙古、黑龙江两省区,与俄国西伯利亚大铁路、乌苏里铁路连接,直达俄国远东出海口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其南部支线从哈尔滨起,南  相似文献   

20.
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帝国主义从俄国获得了中东铁路南部支线即南满洲铁路铺设权。此后,南满洲铁路和中东铁路成为日俄势力在中国东北地区冲突、竞争的象征。为争夺中东铁路承担的物流运输以有效地牵制或削弱苏联势力,日本着手铺设拉滨铁路。1934年拉滨铁路完工后,逐渐发挥预期效果,承担不少物流运输,而中东铁路的经济功能随之下降。由此可知,拉滨铁路的铺设目的,就在于牵制中东铁路以减少苏联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势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