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陈华文 《民俗研究》2020,(1):119-127,159
殡葬改革是我国政府持续推行的一项文化和社会改革政策,旨在改善民生,而由此引发的争议则与不同地区的具体实施方式有关,并涉及对传统丧葬文化和习俗的多元认知。具体到土葬还是火化的话题而言,争议集中在土葬浪费土地资源、森林木材资源,以及传统仪式的铺张浪费等方面,有待于学术界进一步的讨论和厘清。与传统殡葬有关的土地占用、木材损耗、金钱浪费等现象,并非不可改进,也并非与当今社会发展难以兼顾。或许,在尊重传统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区别对待殡葬改革进程中的城乡差异,有助于多元化地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地理填字     
《山茶》2010,(11):192-192
看杂志,动脑筋中国人均拥有木材量不足十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然而就木材消耗而言,中国仅次于美国,列全球第二位。  相似文献   

3.
陈雷 《神州》2012,(25):40-40
森林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在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及为人类提供木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无节制的对森林资源进行消耗和破坏,森林破坏不仅对我们周围环境气候产生消极影响,而且使得人们生活、生产所需木材造成拮据局面。本文旨在研究我国森林资源发展现状,针对其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我国森林资源在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可行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山西芮城县的殡葬文化风俗,具有黄土高原文化特色。它在旧社会非常繁琐,封建迷信成分非常浓厚。新中国建立以后,人们在殡葬活动中淘汰了一些封建迷信成分,简化了一些仪程,但仍包容了大量的乡土风韵,组成了细致的殡葬过程,显示了走尽人生、儿女情长的道德风尚。  相似文献   

5.
“徽郡商业.盐、茶、木、质铺四者为大宗”“。木材贸易是徽商经营的四个主要行业之一。徽商从事木材贸易的时间早、人数多、资本雄厚、活动范围广阔,在徽商商业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大工业出现以前,木材是建造房屋和制作车船、工具乃至家具所使用的基本材料.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致有的西方经济史学家把大工业以前的时代称为“木材时代”“。因此.徽商的木材贸易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徽州地处皖南山地丘陵区,“农力最为勤劳,绿地势陵绝.厥士刚而不化””,不宜农作物…  相似文献   

6.
赫孝玲 《神州》2013,(19):253-253
从经济社会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进而深入的研究新时期下我国木材采运的现状,对木材采运技术产生影响的因素,以及对木材采运技术的新认识,提出了当今木材采运技术所面临的社会、环境问题,讨论了今后木材采运技术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7.
考古遗址木材分析简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树芝 《南方文物》2011,(1):156-162
无论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远古时代,还是生产力水平高度提高的近代,木材总是人类利用的主要资源。正是人类与树木息息相关,有意无意中把木材带入遗址,经过各种实践活动,使这些木材经过了不完全燃烧形成木炭或保存在干燥、含水较多的极端环境中,因此考古发掘中经常出土三类木材,包括木炭、浸水木材和干木材。本文介绍了木炭分析简史、干木材与浸水木材分析简史,并侧重介绍了木材分析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对于今后我国考古学研究中开展木材分析研究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国内外木材分析相比较,中国木材分析未给予应有的重视,更缺乏较为系统地深入研究。今后应开创一条适合中国考古学自身特点的木材分析之路。  相似文献   

8.
毛世有 《神州》2013,(19):252-252
针对我国林木资源缺乏,可采资源下降的现状,如何在有限资源条件下使经济效益最大化,提高木材的利用率是当务之急。做好木材检验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收益。本文介绍了木材检验的含义、基本工作、意义以及做好木材检验工作采取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9.
古建筑木结构的保护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体系为主,主要承重材料是木材。木材是生物体,由有机物组成,容易发生腐朽、虫蛀、火灾和力学性能衰减等劣化,其中腐朽和虫蛀等生物危害的发生最为普遍。本文重点介绍了古建筑修缮和保护中,木材的保存、干燥、木材防腐处理的通用药剂和使用方法,针对古建筑保护中存在的树种选择困难、木材防腐处理质量和木材含水率过高等问题,提出建议,为古建筑木结构的保护和维修提供最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许康飞 《神州》2013,(16):68-69
序言 巨人观遗体的形态容貌复原,是遗体防腐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在殡葬、教研、公安战线上都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它的应用非常广泛和普遍。巨人观遗体形态容貌复原,是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防腐技术,实践证明,我的这种技术在殡葬、教研、公安战线上都起到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海昏侯墓椁室木材及随葬漆木器木材种类,进而分析其用材特点,分别对木材取样进行种属鉴定。鉴定结果表明:海昏侯墓椁木为樟科(Lauraceae)桢楠属(Phoebe)桢楠(Phoebe zhennan),椁室木门为柏科(Cupressaceae)柏木属(Cupressus)柏木(Cupressus funebris),比较文献资料,推测汉代椁室常用木材即为楠,反映了汉代椁木用材的专门化;受检的随葬漆木器材种均为樟科,包含檫木属(Sassafras)檫木(Sassafras tzumu)、黄肉楠属(Actinodaphne)、琼楠属(Beilschmiedia)等,反映出随葬漆木器用材具有地域性,可能均为本地生产。  相似文献   

12.
武威磨咀子考古出土的汉代彩绘木马,不仅数量多,而且形体较大,具有河西汉马的典型特征;根据彩绘木马的材质状况,其类型属于潮湿而糟朽木器,急需进行修复保护。为此,针对目前彩绘木马的保存现状,本修复工作运用现代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对木马彩绘颜料进行了分析,物相结果表明:黑色为墨,白色为石膏,红色为朱砂、铅丹。同时遵循原始制作工艺,选用汉代棺板木作为复原材料对残缺部件进行了复原修复,采用无色、透明的有机玻璃(MMA)材料为其制作了辅助支撑底座,使用Paraloid B-72试剂对表面严重糟朽木质、彩绘层实施加固,使用聚醋酸乙烯酯对脱落部件实施粘接,利用原始铆眼套合与加楔技术对木马部件进行了组装;最后,通过安装辅助支撑底座使受损彩绘木马得到了妥善保护,修复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甘肃出土木器依据形态与结构划分,属于典型的糟朽木器类型,材质外观特征与特性明显。制作材质鉴定表明,基本类型有①松科云杉;②松科冷杉;③柏科圆柏。通过对糟朽木器形态类型、结构属性、影响因素及发生改变原因剖析,指出了糟朽木器材质在经历了第一阶段的转折性根本改变后(含水率远低于纤维饱和点),即将面临第二阶段的转折性根本变化(含水率略高或接近于平衡含水率),而这一阶段的改变结果对器物将是毁灭性的;为了避免出土器物在短期内形态发生剧变,运用生物切片、扫描电镜分析技术对木质纤维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研究结果与结构病害腐变结果相吻合。选取与糟朽器物同期考古出土的糟朽棺板木作为分析对象,分别对其化学成分、容积重、含水率以及力学性能进行了实验测试,测得糟朽木器降解损失超过50%,含水率约为10.5%,力学强度指标与正常材质相比,均有明显的下降,且相对差异较大,最大约为正常木材强度的60%。对比分析结果,得出了结论:①糟朽木器的形态与结构状况与实验生物切片分析、电镜显微结构观察和研究结果相吻合,同时材质成分、容积重与力学性能测定结果为上述分析结果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②致使糟朽木器形态和结构发生改变的主要因素是胎木含水率,其值是非恒定的并随外部环境而改变,因此含水率可用于反映糟朽木器的材质特性;③纤维饱和点与平衡含水率是影响、衡量和评估糟朽木器形态与结构的两个重要的物理参数;④鉴于糟朽木器的材质特性,后期保存应尽量避免与水分的直接接触,需要严格控制其胎木的含水率,且维持恒定、稳定的保存环境,这点对后期糟朽木器的保存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江苏连云港海州西汉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可荣  惠强  马振林  张璞  程志娟  项剑云 《文物》2012,(3):4-17,2,3,97
2002年,连云港市博物馆对海州区双龙村的西汉墓(M1)进行了发掘。M1墓室东西长4.2、南北宽3.6米,内有两个椁室,共放置4具漆木棺。随葬器物有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角器、木牍等,其中木牍包括名谒和衣物疏。墓主人可能是西汉中后期的地方官员。在M1的三号棺内发现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从出土的龟纽铜印看,墓主叫凌惠平,死亡年龄大约55岁,可能是男性墓主人的妻子。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好地了解亚浸水漆器的制作工艺及材质,为该类文物修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工作采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等技术对出土于陕西长安县明代墓葬一漆棺的制作工艺及主要制作材料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漆棺是按照木胎-纤维-灰层-漆膜-颜料的工序制作的,主要使用材料有麻、粘土类物质、生漆、金及朱砂颜料。漆棺制作工艺及材质与文献记载基本一致,是中国古代漆棺传统工艺制作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6.
Summary. This paper analyses coffin use in the tombs of Late Bronze Age Crete in terms of both mortuary traditions on the island and regional variations in cultural practices. It argues that the revival of coffin use in the Final and Post-palatial periods (in ceramic terms, Late Minoan II–IIIB) constituted a recourse to an earlier burial custom within negotiations of rapidly changing mortuary practices across the island. However, this ‘re-invention’ involved significant modifications to the form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coffin. The paper then explores spatial variations in choices of coffin types, as one potential window onto the issue of intra-island regionalism in social and cultural practices.  相似文献   

17.
孙华 《南方文物》2008,(2):27-38
浙江绍兴发现的印山大墓,是一座既有浓郁东南地区吴越文化的因素又有很多中原地区周文化因素的越王级基葬,地上高大的封土堆、两面坡顶的无墙基室、带把手的独木棺等因素是沿袭了越地本地的传统,其他如封土的形状、丘垄外环壕和神道的形式、墓室外积炭等,则带有浓烈的模仿中原周王陵的色彩,而不仅仅是中原秦国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8.
杨家山土墩墓群D1保存状况一般,清理墓葬5座、器物群8处,为典型的一墩多墓式结构,中心墓葬有“人”字形木椁;D3保存较差,发现墓葬1座、器物群4处,为一墩一墓式结构,中心墓葬铺设石床。随葬品主要有几何印纹灰陶罐、硬陶坛、陶鼎、陶盂、原始瓷碗、原始瓷盂等,时代为春秋中期。  相似文献   

19.
Numerous reports of successful radiocarbon dating of cremated bones have emerged during the last decade. The success of radiocarbon dating cremated bones depends on the temperature during burning and the degree of recrystallisation of the inorganic bone matrix. During cremation bones undergo major morphological and mineralogical changes which have raised some interesting questions and discussion on the origin of the carbon source in archaeologically cremated bones. Recent laboratory experiments reveal that the properties of the combustion atmosphere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regarding the source carbon in cremated bones. Thus radiocarbon dating cremated bones is potentially dating the wood used for the cremation fire. Here we compare a high precision radiocarbon dated human bone with an associated dendrochronological age from an oak coffin. We find that the age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dendrochronological age and the cremated bone of 73 ± 26 14C yr is best accounted for by the so called ‘old wood’ effect.  相似文献   

20.
郑君雷 《考古》2012,(3):74-84,109
在部分岭南战国秦汉墓葬中,随葬器物的空间分布和保存状态显示出"架棺"的迹象。结合广州汉墓中"架棺"和"架举棺室"的实例,以及部分岭南战国秦汉墓葬中墓底柱洞和凹槽的发现情况,推测"架棺"葬俗在战国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越人墓葬中使用较为普遍。"架棺"的方式较为复杂,此葬俗的文化含义也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