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78年以来的40年,成都市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渐进形成的历史背景下,以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城市规模成倍扩大,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城市形象与城市品位得到提升,成都这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翻开了城市建设新的历史篇章。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一个城市活的灵魂”。成都作为古蜀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作为国家首批认定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独具特色、底蕴深厚的历史文脉。这是成都城市建设的宝贵资源。也是展现成都特色的最好名片。成都市地方志办公室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认真领会《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决定》,突出...  相似文献   

3.
“成都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城名、城址不变的历史文化名城”.这是目前流行的对成都城市史的时间定位。其根据是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于公元前310年张若仿秦都城在成都修筑城墙,以此作为成都城市历史的标志。这种观点,一是源于中原文化正统论的影响,认为之前,蜀地是未教化的蛮夷地区;二是一些学者片面认为城墙的建筑才是城市形成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4.
“成都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城名、城址不变的历史文化名城”,这是目前流行的对成都城市史的时间定位。其根据是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于公元前310年张若仿秦都城在成都修筑城墙,以此作为成都城市历史的标志。这种观点,一是源于中原文化正统论的影响,认为之前,蜀地是未教化的蛮夷地区;二是一些学者片面认为城墙的建筑才是城市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一座城市,总得有那么一些富于传说的街道,以衬托这座城市久远的历史,同时也让一座城市的丰富性得以多角度延伸。或许是因为群雄逐鹿的时代,成都曾经有着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辉煌,那段历史在经过时间涤荡与后人一次次的演绎之后,便凝作了成都人的三国情结。试看当今天下,成都三国遗迹之多恐旧无出其右者。  相似文献   

6.
成都在中华天地大座标中居于最佳地位。其天地条件的优越带来了自然的富庶和必然的交流,使成都在历史发展中成为典型的移民城市和多元文化交融城市,并由此形成了仁道协和,开明超越的城市精神。只要不出现大的社会破坏,成都总会展现出中华腹心、天府之国、人间乐园的风采。  相似文献   

7.
2002年4月15日——18日,全国历史化名城西南片区2002年年会在国家级历史化名城四川阆中召开。成都市作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化名城,我市城科会及名城专业委员会等6人应邀参加该次年会,并作了题为《成都的名城保护与物保护》的大会交流发言,就名城成都的基本内容和特点以及近年来在配合城市基本建设和城市环境整治中,积极探索在新时期、新条件下名城保护和物保护的新思路作  相似文献   

8.
成都自古为多桥城市,历代能工巧匠修筑了各具特色、展现城市风貌的桥梁。这些桥梁不仅是跨越河谷、连续交通的重要工具,在城市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科学技术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反映了蜀人崇尚公益的纯朴民俗,并在形态和工艺等方面饱含着成都悠久的蜀化和民族特色。认真分析、深入研究古桥梁在成都城市特色中的独特作用,继承民族遗产,发扬成都传统“桥化”,对于塑造特色鲜明、富有个性的新成都,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2002年6月23日至26日,由中国古都学会、成都古都学会联合主办的长江上游城市明起源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2的学术年会在成都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尤其是北京、西安、洛阳、南京、杭州、开封、广州、成都等古都城市,长期从事历史学、考古学、城市学及古都学研究的专家学120余人参加了会议。在为期4天的会议之中,与会代表主要围绕“长江上游城市明起源研究”、“长江上游历史时期成都等城市研究”、“城市明多元起源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社科院历史研究员谭继和曾经建议: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在古街道、古桥梁、古河道、古民居、古建筑、名人故居和富有人文底蕴的城市环境文脉日渐变化和消失的情况下,亟须对这些有历史意义的地方作出艺术性的标识。或嵌入地面,或嵌入建筑物外墙,或铭牌展示。这样,既可起到保护名城、警示后人的教育作用。又可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促进城市名...  相似文献   

11.
龙成鹏 《史学月刊》2007,(12):86-86
2007年7月14-16日,第二届近代中国城市大众文化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会议由《历史研究》杂志社、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思想传统与文化变迁”国家创新基地和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举办。来自美国、日本,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以及大陆的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和杂志社、出版社的5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学术论文40余篇。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城市与地域文化”,探讨城市大众文化与地域政治、经济、社会变迁的关系和相互影响。从研究的对象看,此次会议涉及面广泛,不仅关注到了城市空间及其设施,包括道路、住宅、茶馆、公园、慈善机…  相似文献   

12.
张强 《巴蜀史志》2014,(2):45-48
整理并披露一段尘封于70多年前成都僧众在抗战最艰难岁月的义举史实,除了有对成都抗战历史文化中一些几乎淹没沉寂的点滴史实聚沙成塔补白的意思外,对于后人了解这座底蕴厚重的现代城市颇有益处。  相似文献   

13.
论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性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少言 《人文地理》2003,18(5):31-33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已为人们所普遍关注,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处理发展与保护过程中矛盾的基本手段,为克服城市诸多矛盾与问题提供了基本的思路。文章分析了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主要问题,指出西安应从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布局、城市设计等方面统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综合协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现代城市建设有机承继城市的历史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4.
成都是一座具有3200多年建城历史及2300多年城名未改变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6年又誉获首批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成都杜甫草堂”位于成都西郊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是诗圣杜甫流寓蜀中近四年的故居。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1961年被国务院第一批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获成都十佳景区,全国4A景区,2008年又被公布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成为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具代表性的胜景之一。  相似文献   

15.
成都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历史化名城,地上地下有着极为丰富的物遗存。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成都的城市考古工作涉及内容也越来越广泛,从过去的居住遗址、作坊遗址、墓葬等扩大到城墙遗址、冶炼遗址和酿酒遗址等等,拓宽了考古学科研究的范围。其时代也从过去的汉代、唐代延伸到商周,甚至到史前时代。一些过去不被人们知晓的地下遗存,通过考古发掘和研究展现在世人面前,极大地丰富了成都这座历史化名城的内涵。如何将成都城市考古成果与名城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正是我们今天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乐山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郑元同 《人文地理》2005,20(5):56-58
长期以来,由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作用缺乏认识,乐山没有处理好城市建设和古城保护的关系,城市更新和建设中出现了各类保护建筑遭到破坏;城市的特有风貌正在消失;城市的文脉被切断等问题,制约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今天,乐山在国际旅游城市建设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严格遵循有效保护、统一管理、科学规划、永续利用的方针,树立并强化人文化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文化提高城市品位和生活质量,丰富城市建设内涵,将乐山打造成张扬个性、充满温馨、富有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旅游城市。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参与《西安市地图集》“古都演变图组”的实际工作经验立论,初步探讨了地图学领域的专题地图-城市历史地图编制的意义、特点和方法,并侧重于典型城市内容设计与处理的方式,指出这一工作对当代城市建设和城市历史地理研究都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一、成都历史文化名城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成都是我国最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地处四川盆地中心,有都江堰水利灌溉之利.民康物阜.得天独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一个著名大都会.是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这样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悠久久文历史孕育下,成都城市积蓄了各个历史时期丰厚的建筑文化,城市规划格局日臻完善,城市景观面貌日益丰满,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越发明显。历史的积淀使成都形成了自己的城市风貌特色,她以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城市格局、精湛的建筑造型、众多的文物古迹、秀美的园林绿化、峡施的田园风光而闻名中外…  相似文献   

19.
成都是唐代、五代前后蜀至宋代中国最名的宴饮之都,烧酒的发祥地和唐代名酒剑南春的主要产地。唐代、五代前后蜀至宋代成都的酒化高度繁荣,饮酒之风极盛,享誉全国。明清时期,成都的酒化继续保持其繁荣。成都水井坊考古发现结合历史记载研究,证明了水井街酒坊酿酒历史源于唐宋时期成都的“锦江春”,同时亦为中国白酒起源于唐宋时期成都的烧酒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20.
慕雪婷 《风景名胜》2021,(7):0223-0223,0225
成都是一个时尚的城市,是一个传统和现代相互融合的城市。提到成都,人们就会想到成都的悠闲、安逸和悠久的历史。成都的人和成都本身一样,给人一种随和、悠闲的感觉。他们喜欢打麻将、去茶馆喝茶,休闲活动多种多样。太古里作为成都高端的商圈,代表了成都的未来,也包含了成都的过去。是成都的代表商圈,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成都人的生活意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