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试论1949-1951年中国的印度政策与西藏的和平解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建立前夕 ,美国积极侵略西藏 ,独立后的印度也企图延续它从英国继承的西藏政策和在藏权益 ,西藏地方分裂分子在美印等国的支持下蠢蠢欲动 ,西藏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领导人决定以军事力量为后盾和平解决西藏问题 ,他们精辟地分析了有关国家在西藏问题上的矛盾冲突 ,利用印度维持其在藏利益的政策 ,找出了外交上的突破口 ,在坚决反对其干涉内政的同时争取与之早日建交并修正此前的对印政策 ,有效地制约了美国对西藏的干涉 ,使西藏和平解放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2.
台湾法律地位的扭曲——英国有关政策的演变及与美国的分歧(1949-1951)。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日本战败后,台湾回归中国。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英美政府对台湾地位的变更并没有提出任何疑问。但是,随着中国共产党取胜的前景越来越明朗,英美对台政策开始发生变化。为了防止中共占领台湾,英美都提出了在对日和约缔结之前,台湾在法律上还是日本领土的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英美态度一度出现转变,明确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准备接受中共占领台湾的现实可能。朝战爆发后,美国对台政策再次发生转变。英国尽管仍表示要遵守开罗宣言的承诺,将台湾交还中国,但最终不得不把它与朝鲜问题挂钩,而暂时回避了履行开罗宣言的责任。在缔结对日和约的过程中,英国曾坚持应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参加,并在和约中规定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但在美国的反对下,英国最终退让,英美达成国共双方均不参与和约签署、和约只言日本放弃台湾主权而不明文交给中国的妥协。50年代初英美围绕台湾地位的讨论充分表明,台湾地位问题的提出是冷战背景下人为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The last two decades have see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orthodoxyabout William Beveridge's 1942 pensions plan which questionsboth the radical credentials of his proposals and their practicalinfluence and coherence. However, as this article shows, whilethis new orthodoxy has usefully demolished some myths aboutBeveridge's legacy, it has also exaggerated the plan's conservatismand inflexibility. Certainly, Beveridge did not propose thatthe state should trespass far on to the territory he believedshould be covered by volutarism. However, his scheme was moreredistributive and financially flexible than has often beensuggested. As the article further shows, it was the actionsof postwar politicians, prompted by a vigorous campaign emanatingin the Treasury, that reined in the more radical features ofBeveridge's plan, and reduced the pension system's ability torespond flexibly to the demands of the 1950s. The significanceof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postwarwelfare consensus will be highlighted throughout its course. 相似文献
4.
战后频发的学潮集中暴露出国民政府在外交、经济、地方管制等领域所面临的严重危机。作为执政者的蒋介石,其学潮应对却是无解的困局。首先,蒋难以有效控制党内各级干部,甚或各派系为争权夺利主动参与乃至组织学潮,蒋受主客观环境困扰,无法有效消除派系政治的破坏性影响。同时,蒋学潮认知思维模式固化,过于强调中共的领导作用,忽视了学生合理诉求与党内弊端。而蒋在处理各类学潮的过程中,没有清晰的应对策略,往往在制裁与疏导、纵容与压制之间犹豫不决,国民政府在各地连续不断的学生抗议声中迈向崩溃的边缘。 相似文献
5.
近代上海对于孙中山逝世后的记忆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前,国民党左、右派系的党统之争喧宾夺主,成为上海一地孙中山纪念活动的主题。1927—1937年,"大上海计划"取得的市政成就多假中山之名、行建设之实,事实上与孙中山崇拜运动的关系并不深。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孙中山作为夺取政权与实施统治的象征符号,历经毁灭与重塑,遭遇反复争夺。以近代上海为案例研究,可见城市个性与孙中山崇拜运动多重互动的复杂面相。上海的孙中山纪念遗存较少,其间隐藏着深层的历史成因,既可归因于上海长期保持着"一市三治"的城市格局,又与南京国民政府对上海华界的城市定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青海近代的农业垦殖与环境变迁(1840~1949)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是历史时期波及青海全省范围的大规模农业垦殖的起始阶段,从其发展历程来看可以分为衰落、恢复并快速发展和再度衰落三个时期。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农垦的地域分布和水利事业发展均有所不同。近代农垦对青海环境变迁所造成的影响依然是局部的。 相似文献
7.
1941-1949年美国在中国的军事机构及其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 1 8 35年建立其海军东印度分遣队 (theEastIndianSquadron)起 ,美国就开始了它在中国领水和领土上的长期存在。只是在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后 ,美国政府为避免美日冲突才开始从中国撤军。1 937年 1 2月 1 2日 ,在南京附近的江面上 ,日本飞机蓄意炸沉了美国长江巡逻队 (theYantzePatrol)炮艇“帕奈号”(Panay) ,迫使美国逐步撤出其巡逻队。 1 938年 2月 ,美国决定从天津撤出它1 91 2年就开始驻扎在那里的美国陆军第 1 5步兵团 (theU .S .Army’s 1 5thInfantryRegime…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贵州日报》与今天的中共贵州省委机关报《贵州日报》除了名字恰巧相同外,内容与性质上没有任何联系。其版式编排与国民党《中央日报》大体相同,体现出当时报纸的一般形式,内容上所涵盖的范围大致与今天的综合性报纸相当,以反映本省新闻为其一大特点。内容上具有浓郁的本土色彩,版面安排上也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是观察当时贵阳市民生活、了解西部媒体发展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9.
有关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美国的基本立场是反对中国代表权变更,尽管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后有微妙的区别,此前主要是私下操纵,此后则公开阻挠。英国的投票立场经历了从弃权、赞成中国代表权变更到最终支持美国在联合国搁置对中国代表权问题讨论的演变过程。而且,英国赞成新中国取得合法代表权并不意味着取缔国民党集团的非法代表,其政策转轨亦不同步。在1950年1-6月,英国开始由弃权走向有条件赞成新中国取得席位,美英分歧凸现,各自为自己的立场游说其他安理会成员国。1950年6月-1951年1月是美英分歧与协调的高峰时期,英国逐渐走向赞成接纳新中国代表同时驱逐国民党非法代表的立场。美国则不遗余力地反对中国代表权的变更。1951年2-6月,英国由赞成中国代表权变更转向支持美国在联合国搁置对这一问题的讨论,美英纷争基本平息。美英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除了反映两国对华政策的差异外,也折射出两国对联合国组织的不同理念。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国民党改组伊始,即在"非党团体"中设立秘密党团。党团服从所属各级党部领导,功能在于贯彻党的主义,巩固自身,争取同情,打击异己,吸收党员,以此掌控和引导非党机构和群众团体的活动。党团活动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偏重青年学生组织和军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则侧重民众团体和"民意机构"。建立党团的初衷是为推动国民革命,但与中共竞争群众运动领导权很快便成为党团活动的重要目的,后期针对性更强。党团组织在国民党内曾长期存在,并受到高层的高度重视,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国民党意识形态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1.
1900-1949年间,在沱江流域糖品流动过程中,既有期货及现货交易形式的并存,又有"蔗糖评价制度"及"食糖专卖政策"的制度安排。从销售区域及比例来看,该流域糖品主要供给区域外市场,且以川省市场为主。就糖品流动所带来的影响及政府对糖品流动干预所产生的后果而言,这一时期的蔗糖经济呈现出发展与危机并存的"悖论型"增长模式:发展的一面是糖品不仅与其他商品形成对流,优化了区域贸易格局,而且在其流动过程中也刺激了其他行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区域社会经济的进步;危机的一面是销售格局的不利影响持续扩大以及抗战时期政府对糖品交易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蔗农与糖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矛盾,蔗乡社会处于失序状态。 相似文献
12.
13.
14.
UK commercial radio was formally launched in October 1973 whenLBC went on air. Its sister station, IRN, began providing anews service at the same time for the growing number of IndependentLocal Radio stations. During the period 1973–1996these two organisations assembled an archive of over 7,000 reel-to-reeltapes which now represent the largest commercial radio archivein Britain. For historians of the media, and of the twentiethcentury more generally, the collection is a rich and variedsource of social, cultural and political evidence. Media historians,including historians of journalism, can hear examples of a morepopulist and innovative style of reporting (or reportage)than was to be heard on the BBC. For the first time the phone-inwa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schedule and a more opinionatedstyle of presentation was pioneered by Brian Hayes and others.The archive, soon to be digitised and made available online,contains a radio history of the period which started slightlybefore Margaret Thatcher's election as Leader of the ConservativeParty and finished a few years after the end of premiership.New clips, current affairs series like Decision Makers, parliamentarydebates (made by the LBC parliamentary unit) and phone-ins allcovered the major news stories of the time. There are, to takea notable example, 62 tapes on the Falklands War including 778individual news items. The archive is an important and hithertolargely neglected source for future historians of the period. 相似文献
15.
近代慈善事业与中国东南社会变迁(1895-1949)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1895-1949年,近代慈善事业的兴起与发展促使了中国东南社会的沧桑变迁及其慈善事业的近代化,其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清末十余年是初步兴起时期,近代色彩的慈善理念得以萌生,慈善公益活动有了初步扩展,传统的善堂善会纷纷向近代慈善团体转变。民国是兴盛发展时期,东南地区出现了众多的慈善团体和慈善家群体,对于民国社会的维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代慈善事业实际上扮演着调节社会的重要角色,成为推动近代社会前进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动力。 相似文献
16.
Colin Platt 《考古杂志》2013,170(1):208-211
17.
The Conservatives returned to power in 1951, determined to createa property-owning democracy by freeing the market in land andhousing. But freeing the market proved to be no panacea andaroused much criticism. Most important, public housing continuedto expand as the major alternative to private home ownership,in part because the supply of private rented housing declinedprecipitously. Dismayed at this situation, the Conservativesbecame increasingly concerned to find an affordable alternativeto the continued expansion of public housing. To achieve thisgoal, they attempted to foster novel types of private ownershipin the form of societies that could provide either some sortof co-operative housing or rental housing at cost. Ultimately,these attempts to create a middle way in housing failed becausethey ignored the realities of the property market. 相似文献
18.
集体合同制是联邦德国"社会伙伴关系"的重要表现形式.在1949-1990年间,联邦德国集体合同制的实践经历了三个时期.受政治和经济形势、以及劳资之间权力关系持续变动的影响,不同时期的集体合同制呈现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9.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私塾在中国城乡依然大量存在.新政权从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积极实施改造私塾的政策,到1952年底农村私塾基本绝迹,私塾改造取得了很大成效.建国初期的私塾改造与清末以来的私塾改良一脉相承,符合小学教育现代化的趋势.新政权在改造私塾方面取得不俗的成绩同时,也出现了忽视私塾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普及文化知识、不利于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允许与严禁:闽粤地方对妇女出洋的反应(1860-1949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范若兰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3):67-76
近代中国出洋妇女 90 %来自闽粤地区 ,其中又以广府妇女、闽南妇女为最多 ,其次为客家妇女和潮汕妇女 ,而以海南妇女为最少。闽粤妇女移民模式可分为三种 :依附型迁移、被动型迁移和主动型迁移。所谓依附型移民是指随着丈夫和家人迁移的妇女 ,被动型移民是指违背本人意愿、被拐卖出国的妇女 ,主动型移民则是自愿出洋谋生或留学的妇女。闽粤地方政府、地方士绅、宗族和家庭对不同身份妇女出洋反应不一 ,并采取了不同的防范措施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在不同伦理观念和经济利益的趋动下 ,闽粤地方对妇女出洋的推动或限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