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东北沦陷初期,日伪当局通过弘报处,关东军司令部的两个机构及所谓《出版法》,来加强对东北人民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统治,凡具有民族意识的期刊,一律查禁,对革命的、抗日的、具有民主思想的著作,更是严禁的对象。这一时期,为扩大革命文艺宣传阵地,党领导的抗日文化活动,通过进步文艺期刊的形式,发表了大量直观生动、振奋人心的诗歌、漫画、小说、戏剧等文艺作品,唤起了广大同胞的觉悟。这些期刊中,以《夜哨》、《文艺》、《芜田》3个文艺副刊及《大北新画报》最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东北沦陷初期,日伪当局通过弘报处,关东军司令部的两个机构及所谓《出版法》,来加强对东北人民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统治,凡具有民族意识的期刊,一律查禁,对革命的、抗日的、具有民主思想的著作,更是严禁的对象。这一时期,为扩大革命文艺宣传阵地,党领导的抗日文化活动,通过进步文艺期刊的形式,发表了大量直观生动、振奋人心的诗歌、漫画、小说、戏剧等文艺作品,唤起了广大同胞的觉悟。这些期刊中,以《夜哨》、《文艺》、《芜田》3个文艺副刊及《大北新画报》最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简讯     
《收藏家》2012,(10):90-90
石鲁书画作品捐赠暨石鲁艺术研究中心成立仪式 9月21日,石鲁书画作品捐赠暨"石鲁艺术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石鲁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艺术大师之一。他从1939年到陕西,就和抗日和革命文艺事业联系到一起。作为在革命根据地磨练和成长起来的文艺工作者,他创作的版画《改造西洋景》、《打倒封建》成为革命文艺的代表。  相似文献   

4.
“诗文代变”。从1898年到1902年 ,中国出现了一场号称诗界、文界和包括戏剧在内的小说界“革命”的文学运动。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以现代报刊为媒体 ,凭借机器印刷和出版企业文化形式所进行的文学启蒙运动。梁启超等人于1902年在日本横滨创办的杂志 ,即以《新小说》名之。“新小说”觉世新民、开启民智的启蒙功能 ,被他们以极端的态度 ,推到了至高无上的、为“文学之最上乘”的中心地位 ,虽然 ,这与传统小说关乎世道人心、“文以载道”的古训 ,其实是有着某种潜在的关联 ,但从此 ,小说成为教化民众的工具 ,强烈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5.
文艺阵线的建设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先进文化,必须加强文艺建设。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一部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著作,它明确提出了革命文艺的"二为"方向,实现了文艺的"人民性"和"先进性"的统一。《讲话》的精神内核为我党所继承发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必须更好地理解"二为"方向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更加自觉地拓展"二为"方向的时代内涵,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时期民众心理与《申报》的互动有三个阶段:惊疑、亢奋、疲惫。惊疑阶段指的是民众得知武昌起义消息而陷入恐慌,《申报》安抚并引导民众支持革命;亢奋阶段指上海光复前后民众革命热情高涨,以革命为时尚,以排满为革命;疲惫阶段是指南北议和开始后民众为革命所累,并远离北伐、议和等《申报》的舆论热点。三阶段分别体现出《申报》与民众心理互动的同步性、非同步性、差异性。而辛亥革命的形象在此三阶段中经"革命形势发展-报章-受众"三者之间的信息交换建构起来,塑造了我们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7.
新年画运动     
<正>1949年11月26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下达了《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以下简称《指示》),11月27日《人民日报》将《指示》全文发表。《指示》指出:“年画是中国民间艺术中最流行的形式之一。在封建统治下,年画曾经是封建思想的传播工具。自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号召文艺工作者利用旧文艺形式从事文艺普及运动以后,各老解放区的美术工作者改造旧年画用以传播人民民主思想的工作已获得相当的成绩,新年画已被证明是人民所喜爱的富于教育意义的一种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8.
徐莉  张倩 《沧桑》2010,(2):131-132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系统性的"文化大众化"理论后,《讲话》精神迅速传至山西革命根据地,在"文化大众化"方针的指引下,根据地的文艺类期刊蓬勃发展起来,此阶段的文艺期刊在指导思想、办刊宗旨、编辑方针等方面都呈现出诸多特点,在传播先进文化、服务民众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系统性的"文化大众化"理论后,《讲话》精神迅速传至山西革命根据地,在"文化大众化"方针的指引下,根据地的文艺类期刊蓬勃发展起来,此阶段的文艺期刊在指导思想、办刊宗旨、编辑方针等方面都呈现出诸多特点,在传播先进文化、服务民众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正京剧是中国传统戏剧的代表性剧种。20世纪60年代,我国掀起过"现代京剧"热潮。京剧艺术形式与现代题材结合的起源,应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初。从30年代初期,红一军团战士剧社等红军文艺战士创作了红色现代京剧,进行了京剧现代化的初步尝试。红一军团战士剧社曾经演唱过京剧《骂蒋介石》、《蒋介石自叹》1927年冬至1935年底,以中央苏区为中心,兴起了以现代话剧为主的革命戏剧运动,  相似文献   

11.
李耀光 《沧桑》2014,(5):59-62
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珍藏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早期单行本,具有重要文献价值。《讲话》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文艺实践创造性地结合起来,总结了"五四"以来革命文艺发展的基本历史经验,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中国思想史和文艺史上的里程碑。本文旨在浅析《讲话》问世的时代背景、文本内容及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瞿秋自是我党早期杰出的理论家和领袖人物之一。大革命时期是瞿秋自政治思想最辉煌的时期,他精辟地、富有远见地提出了关系到当时革命成败的一系列理论命题,如:中国民主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无产阶级应当掌握对国民革命的指导权;农地革命是国民革命之中枢;武装平民实行革命战争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等,在理论上对中国革命做  相似文献   

13.
正俞林(1918~1986年),原名赵凤章,河北人。1938年在燕京大学西语系学习,1939年开始从事革命活动,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先后在华北联大和其他机关从事宣传工作,1947年至1948年,发表了很有影响的短篇小说《老赵下乡》《家和日子旺》。俞林是《长江文艺》最早的创办者。1949年武汉解放后,俞林便留在武汉,当过中南文艺学院的副院长、《长江文艺》副主编等。  相似文献   

14.
初悦 《神州》2014,(6):204-204
影片《滑动门》以新颖的时空架构作为通行证,在传统与现代中自由穿梭,不仅得到了普通观众的喜爱,也深受电影批评者们的青睐。这部电影采用了复调、对位、并置等独特的艺术叙事形式,使电影叙事更为巧妙、情节更加引人入胜。同时具有通俗电影和文艺电影特征的《滑动门》,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相似文献   

15.
陈晨 《文史精华》2003,(1):56-60
在延安时期波澜壮阔的革命文艺大潮中,新秧歌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具有着十分突出的意义。因为它不但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毛泽东“讲话”精神的最早体现,是以《白毛女》为代表的中国新歌剧产生的直接源头,而且也是文艺同工农兵相结合,努力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具体实践和典型代表。1942年后,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新秧歌运动发展速度之快、波及范围之广、演  相似文献   

16.
“九一八”事变后,祖国的大片河山异色,中华民族处于危亡之际,有志的爱国艺术青年不甘于再走“为艺术而艺术”的道路,要求为拯救祖国为人民而艺术。当时,上海的革命文艺之风不时吹到杭州来,鲁迅先生极力提倡木刻,他于1929年以“艺苑朝华”的名义出版了两本《近代木刻选集》,1930年又出版了《新俄画选》。尤其是同年出版的德国画家梅斐尔德的木刻《士敏土之图》对我们很有影响。况且“一八艺社”已被开除出校的胡一川等同学就早已尝试刻木刻了。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我们就勇敢地拿起了新的艺术武器——木刻刀。 鲁迅先生在《新俄画选》的《小引》中就明确指出:他之多取版画的原因就在于“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并说:“‘艺苑朝华’在初创时,即已注意此点,所以自一集至四集,悉取黑白线图。”  相似文献   

17.
冉思尧 《江淮文史》2014,(3):104-109
正萧军和王实味都是延安时期著名的文化人,一个是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抗")延安分会驻会作家,创作之余还兼任"文艺月会"干事、《文艺月报》编辑和《鲁迅研究丛刊》主编等多项职务;一个供职于延安中央研究院,不到4年便有近200万字的译作面世,包括著名的《政治经济学论丛》、《价值、价格与利润》、《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及20卷本《列宁选集》  相似文献   

18.
<正>由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写,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晓作序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观察报告》是中国首部全面总结、系统介绍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发展概况的专著。该书事例丰富、数据翔实,全面综述了文学、戏剧、电影、美术等共十三个文艺门类的发展态势和演变情况,并积极建言献策,深情擘画南粤文艺新图景,折射出当前“人文湾区”建设的体制之新、跨界之新、形式之新,是世界性文化艺术中心建构的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9.
西藏文艺丰收的季节西藏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群众最爱看的节目:双人折嘎。大型系列电视片《西藏文化系列》之一藏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独具特色的灿烂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夺目的明珠。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西藏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在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指导...  相似文献   

20.
<正>沙可夫(1903—1961),浙江海宁人,原名陈维敏,曾用笔名微明、克夫等,是中国革命文艺事业的重要开拓者。沙可夫少年时期就酷爱文艺,渴望通过文艺改造旧社会,青年时期赴法国、苏联游学,进行了系统的艺术和革命理论学习。回国后,沙可夫辗转来到中央苏区,进行文艺教育宣传、创作及文艺理论等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这些都成为他之后在延安时期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展文艺工作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