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遗产》2013,(11):77-77
桓氏出自谯郡龙亢(令安徽龙亢镇),史称为东汉大儒桓荣之后。桓荣官拜太子少傅、关内侯.自其以下,五世显赫。桓氏的鼎盛始自第九世桓彝。桓彝在晋元帝时受封安东将军,之后“累迁中书郎、尚书吏部郎,名显朝廷”。晋元帝时.桓氏五人均典要职,尤以桓彝子桓温尤重。公元346年,桓温乘“十六国”之成汉内部不稳,率兵进攻大胜.被升为征西大将军,封临贺郡公。桓温自负功高,废帝司马奕,立司马昱为帝,专权朝野。如果不是患病,桓温极可能取天子位而代之。  相似文献   

2.
虎头三绝     
顾虎头是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小名.他出生于晋陵(江苏无锡)。很早就来到了南京,长期定居在瓦官寺附近。因顾恺之常在家中阁楼上专心作画,他的住所被称为“顾楼”,这条街也因此称为“顾楼街”。顾恺之做过大司马桓温的参军,后来又投奔桓温之子桓玄的门下.常周旋于豪门贵族以及名流雅士之间.这些交往活动,应当是发生在当时的南京。  相似文献   

3.
《建康实录》一书经孟昭庚等同志点校,近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其中有几处点校值得推敲: 1.点校本115页:“平明,大破台军于越城,临阵斩前锋何康、邓岳等。”注引《晋书》:“岳,陈郡人也,字子遐,勇力绝人,为桓温参军,时人方之樊哙。”案:邓岳既于王敦二次起兵时为台军所杀,二十年后岂能复任桓温参军?据《晋书·邓岳传》:“岳,字伯山,陈郡人也,本名岳……卒子遐嗣。遐字应远,勇力绝人,气盖当时,时人方  相似文献   

4.
郑薪 《巴蜀史志》2003,(2):58-58
以茶敬客是我国人民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与礼俗。早在晋代,士大夫好清谈,常以茶助兴,弘君举在《食檄》中描绘当时主、客见面后是“寒温既毕,应下霜华之茗,三爵而终”,可见当时已出现以茶敬客的礼俗。晋代王潆的“茶汤敬客”,陆纳的“茶果待客”,桓温的“茶果宴客”,至今仍传为佳话。唐代以后,此风更盛,“寒夜客来茶当酒,两腋清风几欲生”(郑清之),正是这种风俗的写照。  相似文献   

5.
成汉俑新说     
成汉俑新说刘弘成汉源是只发现于我省少数地区且颇具特色的文物。由于成汉柞短,从西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年)李特攻入成都,建元建初,草创大成国起,至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桓温灭汉止,一共只经历了45年。成汉是史称“五胡个六国”期间,先后出现的二十三...  相似文献   

6.
王元军 《收藏家》2004,(2):17-22
米芾曾称王羲之两件作品为“天下第一法书”,一是《兰亭序》,另一件是《王略帖》(又名《桓温破羌帖》)。米芾尤其推重《王略帖》,说:“吾阅书一世,老矣,信天下第一帖也。”并认为王羲之草书除《王略帖》之外,其他都是伪帖。可见老米对《王略帖》崇重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刘凯 《中国史研究》2022,(4):88-106
东晋哀帝隆和元年因“天文失度”欲行“洪/鸿祀”,遭臣下谏止,未果而终。“洪/鸿祀”当作“洪祀”,典出《尚书大传·洪范五行传》,意即大祀,万民有过,天降六沴,天子以格祀之礼大祀五精帝求得谅宥。因经典依据、具体仪注与先代故事缺位,“洪祀”至东晋时已为杂祀,唐修《晋书·哀帝纪》“史臣曰”强化了杂祀色彩。《通典》杜佑注可证中唐时人对“洪祀”的理解已偏离原典,转变为与鸿雁相关联的“鸿祀”。“天文失度”当指隆和元年十二月戊午朔日食,太史禳祈则指合朔救日礼。升平五年、隆和元年灾异指向,哀帝十二月日食诏及“桓公入石头”童谣,源头皆指向桓温僭逾。哀帝正是以日食为契机,借口合朔救日无效,欲行“洪祀”,意在表明桓温为灾异源头,而他则作为万民代表祭祀五精帝,求取谅宥的同时可端正承统,稳固元、明、成帝再至己的中兴正统谱系。在此意义上,“冀以免咎”实是哀帝欲颉颃权臣,维护积弱皇权的真实心态写照。无果而终后哀帝方回归下诏救日礼,后改元兴宁,并亲行宣示皇权的藉田礼。  相似文献   

8.
京红 《文史月刊》2012,(6):34-34
桓温,东晋大司马,一个手握生杀大权、连皇帝都忌惮三分的大军阀。 军阀都是不讲人道和民主的,丑闻自然就多不胜数。  相似文献   

9.
田亮 《环球人物》2013,(6):83-84
他说:"世界上都是人,没有神,我最讨厌把人神化""东晋大将军桓温娶的是晋明帝的姑娘南康长公主,他俩每次见面的原因让人啼笑皆非。桓温有个门客叫谢奕,大酒鬼一个,喝多了耍酒疯,连唱带跳抓住桓温不放手。老桓每次看他醉了就躲,躲到哪里?南康长公主的房间。公主幽怨死了:‘你当我是  相似文献   

10.
唐代进士科“止试策”考论——兼及“三场试”之成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进士科“其初止试策”说始于唐 ,五代时又将之与“三场试”相联系 ,后世相沿 ,几为定论 ,然其说颇可质疑。贞观八年“诏加进士试读经史一部” ,其“试读”即口试之帖经。贞观二十二年进士科已有“文”、“策”两个试项。上元、仪凤年间进士科已有帖经 ,显庆四年也有试“表”、“箴”之先例 ,此外还有试“一小经”之“旧例”。永隆二年《条流诏》确立“二项 (场 )试”制度以前 ,已经存在着实际上的二项试 ;开元二十五年《条制诏》确立“三项 (场 )试”制度以前 ,也已存在着实际上的三项试。它们为最终形成诏令、确立制度提供了经验和基础。二诏所立试制不同 ,两相比较 ,尤能见其变化之脉络与重心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曾先后在大权臣桓温、殷仲堪手下当参军,也就是军事顾问,相传他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其中又以“痴绝”最为有名. 一次,顾恺之和著名才子谢瞻一起值夜班.长夜漫漫无心睡眠,顾恺之披上衣服在院里溜达,眼望皓月当空,不由诗兴大发,大声吟起诗来,谢瞻隔着窗户听到后,就称赞了他两句.这一赞可了不得了,顾恺之大受鼓舞,愈发忘我,一首接着一首,开起了个人诗歌吟诵会,谢瞻跟着鼓掌叫好.  相似文献   

12.
嘉兴古称“由拳”,地处苏沪杭三者之间,黄龙三年(231年),吴大帝孙权因“由拳野稻自生”,视作祥瑞之兆,改为“嘉禾”(后改为嘉兴)历代修筑都城,有取嘉兴、宜兴、长兴“三兴”之土奠基的习俗。以示国运长久。沪杭同城下的嘉兴,既预示下一轮国运之兴的好兆,也宜其室家,兴旺发达。  相似文献   

13.
永和三年,桓温平蜀之后,东晋系统调整了梁、益、荆三州政区边界:通过将巴西、梓潼、宕渠三郡"配隶"益州,设立晋寿郡,使梁、益二州政区边界符合"山川形便"之势;通过将巴东郡移属荆州,以"犬牙交错"原则重新厘定了荆、益二州边界。东晋对于梁、益、荆三州边界的重新调整,导源于"皇居南迁"之后"树根本于扬越,任推毂于荆楚"的政治地理形势。此次调整,在很大程度上,被同样定都建康、立国江左的南朝所继承。  相似文献   

14.
郑玄《鲁礼志》据《春秋》记载,鲁国君三年丧毕,行祭于太祖庙,明年行祭于各庙;三年后再行祭,五年再行祭。如是更迭而行,所谓“五年再殷祭”,“三年,五年谛”。鲁行天子礼,故天子礼同。本文从三个方面说明郑氏说不可信。一、先秦古籍唯《礼记》三处有“”字,均作祭祀方式讲,不是祭祀名称,根本无祭。二、郑氏云“某年某月”、“某年某月”,多数为推测之辞,不见于《春秋》。即《春秋》所载七次祭事,也只有二次为祭,其余为四时祭及有所祈祷之祭。三、“五年再殷祭”,“三年,五年”,为《公羊传》及何休注采用汉《礼纬》之说。经考证鲁国君三年丧毕,只行一次祭,或在太祖庙,或在己庙,以定昭穆之位。郑氏之误,由于信纬书之说。  相似文献   

15.
"三事"考     
“三事”是先秦时期重要的职官。周初的“三事”泛指管理职事之官、管理司法之官、治民之官,“三事大夫”是这些官员的总称。西周晚期的“三有司”指司徒、司马、司空,其为“三事大夫”之长。春秋战国时期,“事”、“吏”字型相近而易混,故“三吏”应为“三事”之误。  相似文献   

16.
南京国民政府“撤废不平等条约”交涉述评——兼评王正廷“革命外交”申晓云1929年国民党三全大会外交报告中,自谓:南京政府建立三年来,“抛弃消极应付”,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办理外交,以一系列“可载笔而书”的实绩,“打破列强压迫之局面,而建立恢复了国权之...  相似文献   

17.
一、“永徽中 ,黑齿常之戍河源军。有狼三头 ,白昼入军门 ,射之毙。常之惧 ,求代。将军李谨代常之军 ,月馀卒。”按 :“永徽中”误。黑齿常之 ,《旧唐书》卷一○九、《新唐书》卷一一○有传。原为百济将领 ,高宗龙朔三年 (公元 6 6 3年 )降唐。仪凤三年 (公元 6 78年 ) ,从击吐蕃 ,进为河源军副使 ,后进为大使 ,在军七年。永徽 (公元 6 50— 6 55年 )时 ,黑齿常之尚未降唐 ,故《旧志》作“永徽中”显误。永徽 ,似为“永淳” (公元 6 82— 6 83年 )之误 ,则与其传中所记在军七年之时间稍相符合。后《新唐书·五行志》沿袭“永徽中”之误。又…  相似文献   

18.
黄宗炎   《广西文史》2006,(1):3-8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即从1921年7月陆荣廷被迫通电下野,并离开广西,到1924年5月广西形成陆荣廷、沈鸿英和李宗仁、黄绍兹“三雄并立”局面前,在大约三年左右的时间里,广西出现了空前未有的混乱现象。那时的广西,“自治军”林立,全省四分五裂,“几成为无数小国”。而广西人民,也经历了“空前未有之痛苦”。这段历史,人们把它称为“自治军之乱”。  相似文献   

19.
冯友兰言“中国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61年),文中“三教”,指儒家、佛家、道家三种学术派别,不完全等同于宗教之“教”。关于儒教是否为宗教之“教”,目前学术界仍有不同意见。对于此问题,  相似文献   

20.
康熙初年,鉴于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平西王吴三桂势力日益坐大的严峻形势,清王朝采取果断行动,下令撤藩,从而引发了“三藩之乱”。一时间风云骤起,乱者四应,战火遍及大半个中国,颇有推翻清朝统治之势。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清王朝终于平定了“三藩之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