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德文  秦让平  汪欣  邓刚  杨亚宁 《考古》2012,(5):29-40,98,106,109
2010年4月发掘的白鹭洲战国墓M566为带墓道的竖穴土坑墓,墓主为女性。墓葬中出土一椁三重棺,以及铜器、仿铜陶礼器、漆木器及玉器等随葬品。墓主身份应不低于大夫级,墓葬年代为战国中期偏晚。此墓葬的发掘丰富了战国时期皖西地区楚墓的研究资料,对研究安徽地区楚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板栗岗楚墓群南距常德城区12公里,1997年至1999年,常德市文物处和鼎城区文物管理所对这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墓葬75座,其中东周墓68座。东周墓按墓葬形制分为三大类:带墓道的土坑墓;带二层台与龛的土坑墓:简单的土坑墓。出土随葬器物262件,其中陶器245件、铜器15件、铁器1件、石器1件。陶器组合形式主要分为日用陶器组合和仿铜陶礼器组合两大类。日用陶器组合的器物有鬲、罐、钵、豆等,仿铜陶礼器组合的器物有鼎、敦、壶、盒等。墓葬年代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后段。这批墓葬的发掘为楚墓和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3.
奉节县桂井墓地共清理土坑墓6座、砖室墓1座。有5座土坑墓时代为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出土巴式柳叶形剑和楚式陶鼎、陶壶、铜璜等,具有巴、楚文化交融又以楚文化为主的特色。东汉砖室墓出土陶俑、陶盆和陶摇钱树座等。本次发掘为研究重庆地域文化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2004年10—11月,为配合三峡工程建设,山东博物馆考古队对重庆万州区瓦子坪遗址进行了第四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发现墓葬11座,除铜钱外出土各类器物268件(套)。11座墓葬中有西汉墓1座、东汉墓7座、六朝墓3座,现选取典型墓葬M11、M7和M2进行详细介绍。M11为西汉土坑墓,形制简单,出土器物以仿铜陶礼器组合为主;M7为典型的东汉晚期墓,出土陶器种类丰富;M2为六朝墓,出土器物主要是青瓷器。这些墓葬的发现与初步研究,为峡江地区汉至六朝时期的文化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5.
2011-2012年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淅川县老城镇裴岭南部岗丘上发掘一批墓葬,其中M43、M211、M230三座墓葬保存较好,出土有铜镜、印章、带钩、陶罐、盆、壶、铜环以及料珠等,目前初步推测这三座墓为秦墓,该批墓葬的发掘为丹江地区秦楚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6.
2012年上海市博物馆、南京大学历史系等单位对广富林遗址进行了发掘,在南京大学发掘区发现良渚文化时期墓葬10座。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随葬品以陶器为主,还有少量玉器和石器。根据墓葬开口层位、随葬品组合、典型陶器演变序列判断,10座墓葬年代存在早晚差异,其中早期墓葬3座,中期1座,晚期4座,另有2座因被晚期水沟打破不见随葬品而未能断代。墓葬均位于高土台上,反映了良渚先民择高处而葬。这批墓葬的发掘为研究良渚文化的丧葬习俗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7.
河南南部的淮河流域和南阳地区是我省楚文化遗存分布的中心区域,近十年来在过去对楚文化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基础上,又发掘了淅川下寺楚墓群,固始白狮子一、二号墓,叶县旧县一号墓,淮阳马鞍冢车马坑,平粮台楚墓群,正阳苏庄一号墓和楚部陈城等重要遗址与墓葬,为促进我省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许多重要资料。淅川下寺楚墓的发掘,对于研究春秋时期楚文化的内涵增添了新的重要内容。下寺楚墓位于淅川县东南60公里的丹江水库西岸的”龙山”土岭上。1978—1979年,在这里发掘了25座楚墓,大致可以区分为五组。其中第三组规模最大,内容也最为丰富,它包括主墓1座(二号墓),陪葬墓3座,殉葬墓16座和尢型车马坑1座。  相似文献   

8.
2014年6月至8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南漳县博物馆在南漳川庙山墓地抢救发掘了23座东周墓,墓葬主要为陶器墓,随葬组合以鬲、盂、罐为主,其中一座随葬鼎、敦、壶、豆。铜器墓一座,随葬有铜鼎、缶、盏、盘、匜和陶簋、罐、豆。墓葬年代从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  相似文献   

9.
《文物》2020,(2)
2009年1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洛阳市关林大道南侧发现并清理了一座小型唐墓。墓葬为竖穴土洞式墓,由墓道和墓室组成。出土器物较多,以三彩器为主,有武士俑、文官俑、男女侍俑等,另有猪、狗、骆驼、马等动物模型。墓葬规模不大,保存完好,随葬器物基本保存在埋葬时原位,器物组合完整。从墓葬形制和器物组合综合判断,墓葬年代当为盛唐时期。如此形制的墓葬出土大量三彩器在以往的发掘中也甚少发现。此墓的发掘为研究唐代墓葬,尤其是唐代小型三彩墓提供了难得的完整资料。  相似文献   

10.
2013年6~12月,淮安市博物馆对金湖塔集闸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42座。其中汉代墓葬38座,以土坑竖穴墓为主。墓地出土了一批陶器和釉陶器,器类有鼎、盒、壶、瓿、罐等以及少量铜器、铁器、漆器、料器、骨器、石器。墓葬形制、随葬品组合、器物演变充分展示了该地区汉代文化的基本面貌。墓地还发现宋墓1座,清墓3座,均为合葬墓。  相似文献   

11.
应国墓地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溃阳镇北的溃阳岭上,是一处以应国墓葬为主的大型古墓群,墓葬的年代为两周时期与两汉时期。本文介绍的M301是1992年在应国墓地发掘的一座楚国直辖时期的墓葬,年代为春秋晚期。此墓出土的随葬器物主要有铜器、锡器、石器、漆木器、骨器等,其中铜礼器有鼎、簋、敦、盘、■、浴缶等。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判断此墓的墓主人可能是应国王室贵族的后裔。  相似文献   

12.
早期楚文化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汉地区的早期楚文化遗存最早出现于夏商时期的盘龙城遗址,以鼎式鬲为代表,主要分布于鄂东地区。晚商至西周早期汉水东北地区出现柱足鬲遗存。西周中晚期时早期楚文化正式形成,出现早期楚式鬲和完整的早期楚文化陶器组合。此时早期楚文化遍及江汉地区,重心则在鄂西地区。夏商时期的早期楚文化与楚国无关,西周时期的楚国也只是早期楚文化中很小的一支。  相似文献   

13.
本通过大量已发表的资料,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对学界中存在争议的江陵地区东周墓葬出土的日用陶器进行了年代排序。由于该地区东周墓葬中铜礼器和仿铜陶礼器的年代序列较为清楚且多取得共识,章选取铜礼器、仿铜陶礼器和日用陶器共存的墓葬为典型墓例和讨论的基础。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本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楚化的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4.
我国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数量大,种类丰富,制作精致,是华夏古文化的精华。在商周社会,礼器是贵族奴隶主在祭祀、宴享等重要的仪礼性活动中使用的一种器物。青铜礼器只有贵族才能使用,不同等级的贵族所使用的铜礼器的数量、种类、大小都有严格的区别。所以,铜礼器在奴隶社会是“明...  相似文献   

15.
襄樊余岗战国秦汉墓第二次发掘简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1996年,在襄樊市团山镇余岗村北发掘了32座墓葬,墓葬分三区:墓子地、岭子上、卞营。墓子地和岭子上墓区的30座墓均为土坑竖穴墓,卞营墓区的2座墓为砖室墓,大部分随葬器物为陶器。这批墓葬可分为五期:战国晚期、秦统一至秦汉之际、西汉早期、西汉中期、东汉晚期。余岗墓地的发掘为研究襄北地区战国晚期至西汉中期墓葬的分期、年代、秦楚关系以及埋葬习俗、文化特征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6.
《史记·周本纪》记载: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是为西周桓公.但是,关于东周时期的西周四代君王的陵墓在哪里,不但没有历史记载,更少有人对其提及.本文通过对考古材料的梳理认为:东周时期的四代西周君王桓公、威公、惠公、武公葬于洛阳东周王城内,其陵墓自成一区,即本文所分的西周君陵墓区.  相似文献   

17.
海岱地区腰坑葬俗并未随着商王朝的覆灭而走向衰亡,反而在东周时期进入又一兴盛期.海岱地区不同区域腰坑葬俗的传播有早晚之别,并存在不同的区域波动.各区域内腰坑墓腰坑形制及墓向的选择,其背后蕴含着不同人群的丧葬文化传统.腰坑置器葬俗最早出现于商末的鲁北地区,随后在胶东和鲁北地区先后盛行,并存在区域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丁兰 《江汉考古》2012,(2):85-92
湖北江陵纪南城为楚国都城,在该城址周边楚墓中出土了约13件青铜"越式鼎",时代始于战国中期,延续至战国晚期。这批墓葬的考古学文化特征显示其葬制以楚文化特征为主,但部分墓葬随葬品的越式风格浓郁。通过综合研究,本文认为此为楚化的越人或其后裔墓葬,他们在楚国的社会生活中担当着较为重要的角色。这批楚化的越人可能在楚国军队之中担任军士,或以巫觋身份参与了当地的祭祀等宗教活动,并有着与楚人彼此认同的宇宙观、灵魂观和祭祀习俗。这一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多元楚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以及越文化在楚文化构建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9.
张合荣 《考古与文物》2012,(1):12-18,121
1994~2007年,先后在安顺宁谷龙滩清理了东汉晚期墓葬4座,其中2座石室墓(M29、M31),2座砖室墓(M30、M32),皆为带甬道的单室券顶结构,被盗严重,墓内残存少量随葬品。M31墓道内发现祭祀遗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