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世界各国都有崇拜花神的习俗,大多运用浪漫想象将花神塑造为置身于万紫千红的花卉之中,焕发着青春活力的少女形象,不仅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美感享受,也透过花卉形态演绎出特定的精神符号。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爱花的国度,春秋时期,民间就有于春夏百花盛开时赏花并祭祀花神的花朝节,这一节日与人生理想相结合在历史上流传下来,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明清时期,江苏道教所崇奉的神灵庞杂多样,  相似文献   

2.
贾珺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3):109-128,162
清代离宫圆明园及其附园中曾经修建大量的祀庙祠宇建筑,分别以龙王、关帝、土地神、花神等各种神灵为祭祀对象,清帝与皇室成员园居期间,经常来此祭拜。本文通过文献考证,对这些建筑的分布情况、具体形制、祀典特色作了详细考证,并试图进一步揭示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花神,顾名思义,自应美人当之,而鬼王钟馗亦是花神之一,岂不奇乎?  相似文献   

4.
<正>南京雨花台区的花神庙一带,早在元代就是南京种植花卉的基地,明清时期尤为鼎盛。花农们为了祈求上苍能给他们一个好的收成、好的年景而集资修建庙宇,由于里面供奉着数尊花神的塑像,故称花神庙。花神,在中国早有文献记载,《月令广义》曰:"女夷,主春夏长养之神,即花神也。"二月为花的生日,大地复苏,百花初开,即为花朝。明朝定都南京之后,城南的凤台门外被钦定为皇家的后花园。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当地的花农都要去花神庙,点烛焚香,祭拜花神,祈福风  相似文献   

5.
张岩  祝鹏程 《民俗研究》2016,(3):101-107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社会产生了大量的关于异文化的谣言。青岛德式下水道谣言在近年来影响颇为广大。这一谣言的生产和下水道的文化象征、社会现实的促动和文艺化的传谣方式密切相关,在谣言的生产过程中,对西方的想象和自我的反思贯穿其中,成为谣言生成的重要动力。这种想象虚构了一个完美的德国形象,并将中国塑造成了好大喜功的"暴发户"形象。这种想象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但对我们真正了解西方先进文明并无益处。  相似文献   

6.
桂平地域文化主要受岭南文化影响,民间惯有迎花神的习俗,每年都举办春节祈福?花神庙会。农历二月十九、农历六月十九、农历九月十九都是观音诞,桂平西山龙华寺、洗石庵都会组织纪念活动和表演,并能吸引成千上万游客前来祈福。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是桂平西山最神圣、最壮观的一项佛事活动。桂平西山,相距北回归线标志公园仅8公里,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古称"南天第一秀山",被誉为"北回归线—翡翠"。西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广西东南部桂平市区内,以城郊1公里处的西山名胜为主体,包括太平天国金田起义遗址,太平山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紫荆山壮村瑶寨风情,天南福地洞  相似文献   

7.
借鉴美国法律文化,可以从美国法律电影开始。通过法律电影这一学习和获得知识的视域,不仅能帮助我们比较直观地了解美国法律文化的独特性,了解美国法律职业和普通大众的关于法律文化的话语层面和价值取向,而且也能大大丰富我们中国人对法律的理解和想象。  相似文献   

8.
余红艳 《神州》2013,(35):24-24
《菊花与刀》是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理论的具体运用。本文主要关注:此书及其作者在历史进程中担任的政治功能;基于文学想象与心理学分析的文化模式洞察;以及纵横开阖的比较文化研究法。  相似文献   

9.
他者,权力与地方建构:想象地理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宁  朱竑 《人文地理》2013,28(1):20-25,47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对想象地理的理论起源及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根据想象的主体和想象对象的地理尺度差异,国外想象地理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流派:一是探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西方"对"东方"的文化形象的话语建构;二是研究"作者"通过地理文本的生产,以想象的方式对地方的文化形象进行重构的过程。同时,文章通过分析国外近30个实证案例,指出想象地理在地方的文化建构和空间文化意义的生产等文化地理重要话题的研究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并据此对国内想象地理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徐伊 《风景名胜》2014,(5):23-23
2014年4月2日至5月11日期间,一年一度的西溪盛事,“西溪·花朝节”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举办. 花朝节旧称“花神节”、“百花生目”、“花神生日”。是汉族传统节日,由来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书》中已有记载。旧时每逢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姑娘们剪五色彩纸黏在花枝上,称为“赏红”。好不热闹!  相似文献   

11.
解黎晴 《旅游》2000,(12):37-37
又是芙蓉花开时。徘徊武陵溪.仿佛重读《桃花源记(并诗)》.我的思绪总被靖节先生恬淡雅致的笔调所吸引,渐渐地进入充满天地灵秀的图画中。这一切.不仅是陶渊明笔下描绘的世外桃源.也是武陵山腹地实有的避秦绝境。桃花源悠远、深沉、丰厚的文化积淀.虽历时千载,却常令人们对她有新的认识、理解乃至产生新的企盼和追求。  相似文献   

12.
<正>扬·阿斯曼著,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版。从20世纪70年代起,阿斯曼开始有关记忆问题的跨学科研究,开创文化记忆理论,在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本书分两部分,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文化记忆作出阐述。第一部分为理论基础,作者从回忆文化、书写文化、文化认同和政治想象四方面,研究了记忆的形式与意义。第二部分是关于古埃及、以色列和古希腊三种高级文化记忆的个案研究,分析有关过去的集体图像是如何构成的,对民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回答了朱仙林同志关于中国神话研究与我商榷的三个问题.一,世界文化中表面相似的现象有复杂的成因,不宜以进化论文化普同观为根据任意比较;二,我在神话研究中进行的“文化要素分析”是人类学上卓有成效的方法,不宜因为限制了我们的自由想象轻易否定;三,我关于《山海经》是方士之书的论断不是推想出来的,文献上有相关证据.  相似文献   

14.
壮族"刘三姐"是客观存在的"真实主体"与想象空间的社会记忆相交融的文化符号。"刘三姐"被不同的记忆主体记录和想象,在不同的时空语境中拥有不同的社会身份,扮演不同的文化角色。不同记忆主体的不同历史心性保留或舍弃不同的文化元素,建构了"刘三姐"的不同文化意象。而想象主体隐含的人类审美感知、审美体验与审美记忆的复活,是壮族诗性传统得以延续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15.
蕴藏于老百姓中间的中华民俗文化,日益引起文化学术界的关注,海峡两岸文化人类学家、民俗学家和民间文艺学家正联手撰写中华民俗著作。由刘锡诚、宋兆麟、马昌仪主编,两岸学者参加执笔的《中华民俗文丛》第一批选题10本书稿,即将由学苑出版社出版,推向市场。第一批书稿的选题主要是关于民间信仰民俗的,包括《玉皇大帝信仰》(陈建宪著)、《炎帝神农信仰》(台湾青年学者钟宗宪著)、《观音信仰》(邢莉著)、《妈祖信仰》(李露露著)、《花与花神》(台湾神话学家王孝廉著)、《水与水神》(王孝廉著)、《灶与灶神》(杨福泉著)、《石与石神》(马昌仪、刘锡诚著)、《民间神像》(宋兆麟著)、《神秘的关东奇俗》(曹保明著)。第二批选题10本稿,预计1993年内可以集齐交稿。  相似文献   

16.
十二花卉杯又称十二花神杯,它用青花、五彩和珐琅彩在12只形似仰钟的小杯上来绘饰十二个月份的代表花卉,并配以相应的诗句,每杯一花一诗,并落“赏”字印于诗尾。它是集制瓷工艺、书画、诗、印于一体的瓷器名品。(图一)人们称之为“花神杯”,是因每只杯上的花卉按一年十二个月中的每月各指代一个花神,并与历史上的十二个著名女性相对应。具体为:正月梅花神寿公主,二月杏花神杨玉环,三月桃花神息夫人,四月牡丹花神丽娟,五月石榴花神卫氏,六月荷花神西施,七月葵花(兰草花)神李夫人,八月桂花神徐贤妃,九月菊花神左贵嫔,十月芙蓉花神花蕊夫人,十…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进程中,逐渐式微的归侨聚居区呈现被符号化的特点,其物质和文化形态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侨文化”的地方再想象,并加剧了边界随之发生的新变化。本文主要采用叙事研究方法,以广州华侨新村为例,尝试探讨在城市化进程中归侨聚居区边界的演变及其对想象的社区的影响,由此进一步解析归侨聚居区符号化的过程与动因。研究发现:①1954年至今,新村归侨共同体维系纽带经历了从国家利益到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再到集体记忆的嬗变,折射出社会环境、空间形态以及邻里关系的变化与归侨的自我认同感、群体认同感之间的耦合关系;②华侨新村不仅是曾经表征爱国主义的物质载体,在资本与权力的支配下归侨聚居区被片面截取并赋予了其它阶层想象的意义和元素。  相似文献   

18.
关于西藏的桃花,我曾不止一次想象过她的美丽和震憾。我也总是一次又一次带着心中那些深藏着的浪漫幻想,想象着这个美丽的秘密世界。  相似文献   

19.
庄德龙 《神州》2012,(29):148-148
目前,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也就是说,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莫过于想象;认识事物现象和本质,莫过于想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莫过于想象,然而,孩童天性首先表现在他们的非凡想象上,在这一方面任何成人都显得逊色多了,因此,新标下的语文教材,科学、系统地给学生安排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想象,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想象世界,促进语文教学的深入展开,本文阐述了关于合理想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的观点进行分析、探讨,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御墨是指封建时代专供皇帝书写绘画用的墨。早在唐代,宫廷就开始设立墨务官,专门负责制作御用墨。玄宗时创立集贤院,并在易州设立墨务官负责制作御用墨,制墨名家祖敏被委以重任,首开制“御墨”先河。王象晋《群芳谱》关于唐玄宗李隆基“以芙蓉花汁调香粉作御墨”的记载亦佐证了御墨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