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颜林 《巴蜀史志》2012,(3):39-40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叫上元节、灯节。按民间的传统习俗,在这一天,要举行舞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等文化娱乐活动。其中,最吸引人、最具特色的是舞龙灯,即龙灯舞。时值壬辰龙年新春佳节,龙年说龙,漫谈“龙灯舞与龙图腾文化”,以助节日雅兴。  相似文献   

2.
颜林 《巴蜀史志》2012,(1):39-40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叫上元节、灯节。按民间的传统习俗,在这一天,要举行舞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等文化娱乐活动。其中,最吸引人、最具特色的是舞龙灯,即龙灯舞。时值壬辰龙年新春佳节,龙年说龙,漫谈“龙灯舞与龙图腾文化”,以助节日雅兴。  相似文献   

3.
“[火旁]龙”就是用鞭炮炸龙,“[火旁]”客语发音为“棒”,就是普通话“炸”的意思。“[火旁]龙”为苗栗客家之传统元宵活动。台湾各地皆有舞龙之民俗活动,唯独苗栗客家发展出“[火旁]龙”的习俗。早期苗栗客家以务农为主,人民的生活与庙会庆典息息相关,除了一般的舞龙庆典,更将舞龙神化为“[火旁]龙”活动,期望藉神龙带来祥瑞之气,带给民众平安吉祥、五谷丰收。  相似文献   

4.
一、寄托审美愿望、有些习俗事象往往不是某一代人的专利.它反复复演、与特定现实生活中人的审美愿望、实际要求发生着联系、它象一盘祖先传给后人的“磁带”,十其八九已不再播放祖先的遗音,而主要是在传达后人的心声.如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三记江苏乡间妇女每于三月三日,“摘荠菜花插于鬓边,以为纪念.谚云:三月三,荠菜花开赛牡丹,女人不插无钱用,女人一插米满仓.”歙县纪俗诗说,人们每在正月初五向宗祠进香烛酒果,“冀邀福于祖先”;并在元宵节闹龙灯时,用新烛换下龙灯中残烛入香闺,谓可生龙子.这种岁岁如此,无大变化的行为方式,其实是在不断地表达着关于“有钱用”、“米满仓”、得福得子的审美愿望.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古代“火正”职官之来源及其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汉论坛》1983年第六期上刊出沈长云先生《“鬻熊为文王之师”解》一文,以为:《史记·楚世家》记楚武王说“吾先鬻熊,文王之师”语中之“师”,系文献与金文中常见的“师氏”之“师”。该刊同年第九期刊出张正明先生《<“鬻熊为文王之师”解>辨误》一文,以为此“师”不是师氏而是“火师”。沈先生在1984年该刊第一期上又以《评鬻熊为火师说》为题驳张氏“火师”说不当,以“火师”之名出现较晚,火师与火正“是与五行说相附会的一种神道说教”,非西周实有之职官,故不见载于甲骨文与殷周金文中。张先生又以《读<评鬻熊为火师  相似文献   

6.
《商书》中盘庚在迁都之时,对殷商贵族做出的“予若观火,予亦拙谋”的训诫,实际上是殷商时代先民“钻燧改火”习俗向政治领域的文化转喻,而殷商时代“火历”是该习俗形成的重要文化背景,在殷商“火历”、“钻燧取火”习俗与《商书》的政治隐喻之间存在一种潜在的对应关系,反映着古人建言修辞的重“象”维度.  相似文献   

7.
19世纪60年代,煤气灯的出现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照明方式。由于煤气灯是以管道埋于地下,引出为火,人们称其为“自来火”、“地火”。有人望文生义,认为“地火”即地之火,担心“地火盛行,马路被灼”;赤足者不敢从煤气厂附近走过,害怕地火攻入心脾。有人甚至认为煤气灯是“鬼火”,惊恐万分。而且,由于使用煤气灯需建大烟囱,  相似文献   

8.
社火,或称社会,是广义的庙会之一种。它虽是一种歌舞杂耍以娱神娱人的活动①,但之所以称为社火或社会,必与“社”与“火”有密切联系。所谓社,就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基层聚落,也是上古以来的聚落或土地之神,以后又延伸发展成为乡村的基层社区组织,同时,又演化成为按职业、爱好、年龄、阶层、性别、以及特殊目的等等结成的群体;所谓火,通“伙”,表示群体和众多之意,与“社会”的“会”同义②。以后渐失其本义,以“火”为红火、火爆、热闹之意,而社火也就成为一种在城乡各地年节演出的一种群众娱乐形式了③。实际上,无论是在历史…  相似文献   

9.
释龟     
《说文》:“秌、禾穀孰也,从禾(龜火)省声,?籀文不省。”又《说文》:“(龜火)、灼龜不兆也,从龜从火。《春秋传》曰,龜(龜火)不兆,读若焦。”段注:“从《韵会》,此会意也。”按段说非是。《说文系传》:“(龜火)从火龜声。”宋保《谐声补逸》:“(龜灬)  相似文献   

10.
受中原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影响.舞龙闹元宵的习俗仍流传至今。在众多的龙灯中,长汀彭坊的刻纸龙灯以悠久的历史、讲究的舞龙仪式、独特的制作技法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享誉海内外.深受各界人士的青睐。  相似文献   

11.
作为民俗文化活动的“炼火”,早期在浙江许多地方有所存在,但绵延至今的“炼火”活动则在磐安仅有。本文通过对磐安“炼火”历史渊源及其活动过程的阐述,揭示了“炼火”这一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神秘的魅力所在,同时也为民俗研究者提供了一份难得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漂河灯”是白族民间传统娱乐活动,多在七月一日骆驼节、七月七日乞巧节和八月十五中秋节夜晚举行。是时,将制好的河灯放到河里,使之顺水漂流。河岸上也燃放彩灯,与之相映成趣。有时,还划龙船、唱歌、跳舞,场面则更为热烈、壮观.河灯、彩灯种类繁多,常见的有龙灯、鱼灯、鹤灯、花篮灯等.制作精巧、别致。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白族的“漂河灯”@白莎  相似文献   

13.
人类与火     
人类与火贾卉人们常说“水火无情”,其实,火与人类有密切的联系和很深的感情。火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是人类的恩师。从古至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几乎一天也离不开火,现实生活中小到一根火柴,大到火炉、火炕、火车、火箭等等,都与火有极密切的关系。火有自己的性格。...  相似文献   

14.
邓蝓 《巴蜀史志》2002,(1):58-59
“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别进来。”这是千百年来中国老百姓嘲讽旧时代官府的流行语。那么,封建时代的衙门到底是个什么样?在双流县黄龙溪就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时期的衙门。经过大力整修后,这座县衙一经开放,就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人士前来参观,成为成都旅游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15.
龙,是中华民族自上古以来所一直崇拜的神异动物。在中国传统的习俗中,龙是吉祥的象征。在辽阔的神州大地上,以龙为名的山川城池不计其数:龙岗、龙城、龙泉……;因龙而号的亭台楼阁举不胜举:龙祠、龙壁、龙门、龙塔……;与龙有关的民俗也是比比皆是:龙舟、龙灯、龙笛……。以至于人们将中华文化称为“龙的文化”,将中华儿女称为“龙的传人”。但龙的真相,却是中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最大的疑谜之一。龙的崇拜由来已久。它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氏族的图腾崇拜。“图腾”,是印地安语toten的音译,意为“他的亲族”。原始人认为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  相似文献   

16.
下月去处?     
Vicy 《世界》2013,(8):200-201
火人节 时间:8月底-9月初 地点:美国内华达州 自1986年以来,“火人节“每年8月底9月初在美国内华达黑岩沙漠举行,以异想天开与荒诞而著称.每年吸引大量标榜自由的年轻人穿上各种奇装异服,以激进的方式”表现自己”。“火人节”的高潮是众人在空地上围成一个很大的圈,圈的中间要燃烧一个12米离的木制男人雕像,这就是“火人节”名字的来历。来自世界各地的”Burner”每年同一时间在这个寸草不生的荒漠里凭空兴建起一个只有8天寿命的”城市“。8天过后,“居民”离开,且所有垃圾自己打包带走,片甲不留,城市人间蒸发,又恢复成荒无人烟的沙漠。  相似文献   

17.
合唱歌曲《化学是你,化学是我》,在被网络命名为“神曲”后,“不能不火”。 “不能不火”,是这歌里的词。对化学的用途,这词可以算是描述,但应验在歌曲本身,却是怪异的。化学在现代世界广泛运用,确实是火:《化学是你,化学是我》又有什么理由“不能不火”呢?  相似文献   

18.
别有情趣的湘西“龙头蚕灯”○魏荣光新春佳节,湖南省溆浦县龙潭一带热闹非凡,处处都是灯的海洋。这里的彩灯,除各地常见的长龙灯、狮子灯、蚌壳灯、鲤鱼灯和船灯外,还有黄龙灯、姑娘灯、吆喝灯、故事灯和鹅膀子灯,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在这些众多的民间彩灯中,人们...  相似文献   

19.
龙舞是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的瑰宝.流行于我国很多地区,北方龙舞古朴苍劲,南方龙舞纤巧柔美。被誉为“中国龙舞之乡”的海安.其龙舞集两者于一身.形成龙灯舞、苍龙舞、扁担龙舞、人龙舞、手龙舞、草龙舞等系列龙舞,最著名的是罗汉龙舞、苍龙舞。罗汉龙舞雄浑豪放,苍劲有力;苍龙舞精致秀美,优雅轻盈。  相似文献   

20.
蒋廷瑜 《收藏家》2000,(10):11-15
玻璃器,古称琉璃器。琉璃之名,最早见于《汉书》,因为这种透明器物“流光陆离”而得名,有时写成“流离”、“陆离”、“璆琳”。琉璃还有“火齐”、“火珠”等名称。后来,人们又把玻璃称为“料器”或“烧料”,琉璃之名,逐渐成为铅釉陶器的专称,如琉璃瓦、琉璃砖的琉璃,其含义就不再是玻璃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