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的造纸业徐建青造纸业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一门重要的手工行业。到清代,手工造纸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造纸的工艺技术,如染色、印花、磨光等,已发展到较高水平。明代纸的质量提高,据《天工开物》记,当时的纸,“精者极其洁白”。广东有以棉制的纸,称为“明棉”...  相似文献   

2.
金生杨先生新著《汉唐巴蜀易学研究》一书,2007年8月已由巴蜀书社出版。全书洋洋34万字,分绪论、正文和附录三个部分。绪论为“巴蜀易学概说”,分别对巴蜀易学的发展历程、特征和渊源三个方面作了全面的探索。正文共分五章:第一章西汉时期的巴蜀易学、第二章东汉三国时期的巴蜀易学、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巴蜀易学、第四章隋唐时期的巴蜀易学、第五章五代前后蜀时期的巴蜀易学。在这五章中,作者对汉代到五代时期的巴蜀易学作了条分缕析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温州四连碓造纸作坊保护问题的初步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温州造纸历史考证、价值评估和保护内容三个方面。本文基本观点为:温州造纸业始于唐代,盛于宋、明,最盛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温州造纸有非常完备、合理的生产和销售模式;温州四连碓造纸作坊是“中国造纸术的活化石”,不仅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而且有多方面的科学和艺术价值;它的保护内容应包括工艺设施和工艺流程两个系列,自然和人文两个环境,生产和销售两个中心。  相似文献   

4.
引言谈到解放前新疆的纸史,除了吐鲁番出土文书中的两句话透露了隋唐时期当地可能有造纸业外,在经过近千年之后,直到乾隆年间才又见于人新汉宫的记载,至本世纪初西方探险家在新疆发掘出了古纸,引起了西域学者的注意;尔后,有关新疆造纸及进口钢苏机制纸的记载多了起来,但发表过论著的研究者仅有以下二人,豆.潘吉星先生的《中国造纸技术史稿生(文物出版社,1979年)一书及一些文章,主要讨论在当地出土的古纸,不讨论近代新疆的纸史。2仲应学先生的《新疆历史上的土纸生产》(《纸史研究》1987年第3朔)一文首次对新疆近代纸史从经…  相似文献   

5.
成都是唐代、五代前后蜀至宋代中国最名的宴饮之都,烧酒的发祥地和唐代名酒剑南春的主要产地。唐代、五代前后蜀至宋代成都的酒化高度繁荣,饮酒之风极盛,享誉全国。明清时期,成都的酒化继续保持其繁荣。成都水井坊考古发现结合历史记载研究,证明了水井街酒坊酿酒历史源于唐宋时期成都的“锦江春”,同时亦为中国白酒起源于唐宋时期成都的烧酒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6.
一、唐代以前的蜀酒四川酒史源远流长,检索文献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巴蜀时代。《华阳国志·蜀志》载:九世开明帝“始立宗庙。以酒日醴,乐日荆。”即是说,原来椎结左言、不晓文字的蜀人,至开明九世(约公元前436年至公元前406年)全面接受中原文化.川汉语呼酒为“醴”,当是改从中原王朝礼乐的一种体现。我国古称祭祀用酒为“醴”。醴,...  相似文献   

7.
造纸术曾作为"使者"将文明撒播到世界各地,是人类历史的重要财富。唐山辖区造纸业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但最早出现纸业则应属迁安,迁安有"北方纸乡"之称。随着科技手段的进步等一些原因,传统的造纸工艺正在淡出历史舞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机制纸进入中国并日益普及,手工纸生产就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影响。包括古法造纸在内的传统文化正在快速消失,其技术、技艺亟待保护。  相似文献   

8.
泽雅屏纸     
张琴  马建河 《旅游》2012,(3):20-23
纸山物语泽雅素有纸山的美称。泽雅先民迁自福建南屏,本为避元末之乱。南屏森林资源丰富,造纸业发达。到了泽雅后,发现此处可安居,却无业可乐,惟山前溪后多水茂竹,而这正是传统造纸的两大先决条件。于是重操旧业,建水碓、纸槽,利用水力将水竹捣成纸绒、纸浆,最后成纸。这种纸,依旧唤做"南屏纸"。  相似文献   

9.
巴蜀文化是先秦时期颇具特色的一支地域性考古学文化。学术界常以“巴蜀”并称,一方面表明了巴蜀文化的独特性,另一方面又表明巴、蜀文化之间相当程度的一致性,二者区别不甚明显,难以分辩。但巴和蜀毕竟是来源不同,地域不同的两个民族,长期并存的两个方国,文化面貌应有所区别。随着近几年来四川、湖北、陕西等省夏商周时期考古材料的不断增多,分地域、分阶段地探讨巴文化和蜀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最后的合流应成为可能。一巴和蜀发源于不同的地区并有各自的活动中心。据《蜀干本纪》和《华阳国志·蜀志》等书的记载,可将蜀的历史分…  相似文献   

10.
冯志 《巴蜀史志》2004,(6):39-41
“言蜀不可不知禅,言禅尤不可不知蜀。”这句名言说出一个道理:要认识古代四川须从巴蜀禅灯着眼;要了解禅宗须从四川地方献入手。禅宗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巴蜀禅宗在中国佛教中最具特色,尤其是智诜创建的净众保唐禅派,曾经是唐代中国一个十分重要且影响深远的禅宗流派。  相似文献   

11.
从考古学上确认巴蜀化,是建国以来区域考古研究的一大收获。所谓先蜀化,是指蜀化的来源,其时代应早于早期蜀化的商周时期而处于夏乃至龙山时代这个年代范围内。它具有独特的考古学化面貌,孕育着早期蜀化,从考古学化的诸要素中能体现它是蜀化的直接和主体来源。  相似文献   

12.
张晓旭 《南方文物》2005,(2):35-42,20
唐代“安史之乱”后,国势衰弱.以至消亡。公元907年,唐代灭亡后,我国又处于五十余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北方先后由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统治。南方则存有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荆南、后蜀、南唐、北汉等政权。历史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五代十国”时期。  相似文献   

13.
从蜀墓腰坑的设置看巴蜀文化与关中文化的交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蜀墓腰坑的设置看巴蜀文化与关中文化的交流●彭文巴蜀与关中相连,早在殷周时期,巴蜀民族就已越过了米仓山、大巴山、秦岭等天然屏障,与中原文化进行交流(四川彭县竹瓦街出土的一批窖藏青铜器的形制及其花纹、铭文①和广汉三星堆遗址两个祭祀坑的窖藏②都充分说明了...  相似文献   

14.
《收藏家》2016,(11)
正蜀水巴山,钟灵毓秀。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巴蜀地区,是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和中国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曾经许多年,古蜀遥远厚重的历史却被神话传说的恢诞谲怪之词和方志笔记的只言片语所遮蔽,无怪乎唐代大诗人李白亦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的喟叹。千载沧桑,风涛涤荡,神秘古蜀史犹玉垒云障,令人难辨其真。半个多世纪以来,为廓清古蜀史迷雾,几代考古学人坚持不懈地进行着探研,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尤其是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有力地叩开了古蜀历史之门,在很大程度上揭开了  相似文献   

15.
刘辉 《大众考古》2022,(3):48-53
<正>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可知,早在3000多年前,以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为代表的古蜀王国便已雄踞成都平原,形成了一个辐射甚远的青铜王国。春秋战国时期,位于平原腹地的“蜀”又与峡江地区的“巴”相互交融,逐渐形成了后世所称的“巴蜀文化”,并在秦、楚及中原文化的影响下,成为了华夏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直到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巴蜀文化逐渐消逝,并在西汉中期彻底融入到了秦汉主体文化之中,古代的巴蜀文明最终被封存于史书的只字片语中。  相似文献   

16.
在汉魏南北朝古印中,有不少中央朝廷颁发给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印章,叟印是其中的一类。今所见传世叟印有八种,时代上启于汉,下迄于晋,约三十方。关于叟族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武帝时期孔安国的《尚书》注。《尚书·牧誓》谈到跟随武王伐纣的有蜀等八个少数民族,孔安国说蜀就是巴蜀的蜀叟。商周时代的蜀是  相似文献   

17.
从蜀墓腰坑的设置看巴蜀文化与关中文化的交流彭文巴蜀与关中在地理位置上连理,早在殷周时期,巴蜀民族就已越过了米仓山脉、大巴山脉,秦岭等天然屏障,与中原文化进行交流(四川彭县竹瓦街出土的一批窖藏青铜器的形制及其上花纹,铭文①和广汉三星堆遗址两个祭祀坑的窖...  相似文献   

18.
巴山钟灵,蜀水毓秀,勤劳智慧的巴蜀先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巴蜀古文化。誉满中外的四川名酒,就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本溯源,对于开展酒文化的研究,进一步搞好四川名酒的生产建设,无疑是很有必要的。笔者拟就绵、雒两地考古发掘实物资料,结合文化记载,对蜀酒的历史渊源作初步探索。 一、早蜀酒文化的历史印迹 中国古代酿酒的起源,从现在掌握的考古发掘资料看,可以追溯到六千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当时的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逐步对碳水化合物经过糖化发酵可以转化为酒精有所认识,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步掌握有意识的酿酒技术。“酒”字的出现  相似文献   

19.
印钞所用钞纸水印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纸张抄造的历史中国,作为发明造纸工艺、火药、活字印刷和指南针而著名于世的泱泱大国,自公元二世纪东汉蔡伦发明造纸以来,确立了世界造纸古国的地位。中国早期的手工抄纸工艺,由捞纸、烘焙、晾干几个主要工序来完成原始纸张的制作。自唐代开始,造纸法由中国逐渐...  相似文献   

20.
四川,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化发生发展的最早地区之一。是一个由多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众多入口、辽阔土地和丰富资源的地区。远在若干千万年以前,即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殖。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公元前1600年——前316年),就开始出现了巴、蜀奴隶制王国。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以后,历经了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秦并巴、蜀,推行郡县制,将原巴蜀两国地区分别建置巴郡和蜀郡。汉承秦制,武帝时,全国划分为十三刺史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