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物界修复编钟残件的传统方法是对编钟先矫形后胶接或钎焊,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做到"形似",但无法获得良好的声音.为同时能获得良好的声音,通过对矫形定位、焊接方法、焊接材料、修复声弓等修复环节进行研究,采用激光焊接技术修复九连墩出土的破损双音编钟.修复结果表明,不仅复原了编钟的外观尺寸和形貌特征,而且在音频、音品方面恢复了双音编钟的乐钟特征,实现了破损双音编钟的形、声复原.研究成果可为古代金属乐器的形、声复原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技术路线和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2.
为了修复馆藏青铜虎耳八牛贮贝器,根据其变形的特点,在修复整形工作中,专门设计制作了一套矫形装置,获得很好矫形效果。在矫形过程中,该矫形装置具有很强的矫形恢复能力,特别是在矫形加力时在支撑点的作用下,可以避免器物在矫形过程中断裂现象的发生。而且操作简便、易用,因此该矫形装置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国家博物馆藏青铜编钟,1992年出土于山西省平陆县南村乡虞国贵族墓地。这套编钟共由大小不同的九枚组成,钟体为合瓦形。每一枚编钟均能发出正鼓音、侧鼓音。两音音色纯正,音程分别为大小三度,音域从G3-18到C6+4。编钟演奏时乐音优美动听,余音缭绕。至今仍可演奏出《梅花三弄》、《茉莉花》等乐曲。  相似文献   

4.
在对箭箙病害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其采用了工具法、模具法进行矫形,使变形错位的部位得到矫正,采取"原材配原物"的修复方法使箭箙恢复原貌。  相似文献   

5.
四川涪陵新出土的错金编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涪陵巴族墓葬中出土了十四枚编钟,这在四川地区是第一次的发现。编钟由大到小,大者高27厘米,小者高15厘米,依次递降,基本是成套的。大的多数有错金,小的未错金,与中原地区整套一致者又小有区别。编钟之数,据郑玄云:"二八,十六枚在一虞者谓之堵;钟一堵,磬一堵,谓  相似文献   

6.
2004年5月至7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文保室对扶风县齐家村北M41出土的铜尊、铜簋、铜卣等三件器物进行了修复.修复的方法是运用我国传统青铜器文物修复的矫形和焊接、去锈以及着色做旧等技术,并与德国现代文物修复技术相结合,使三件变形的器物重新修复完好.  相似文献   

7.
《江汉考古》2005,(1):72-72
曾侯乙编钟之缚钟 曾侯乙墓出土。为曾侯乙编钟之组成部分,悬于编钟横排下层正中,体扁而近于椭圆,铣边无棱,上略窄下稍宽,钟口齐平。钟钮为两对蟠龙对峙,其下一对回首卷尾,其上一对引颈对衔。钟顶以“十”字形素带界格,满饰浅浮雕蟠龙纹。钟身上部以凸起的圆梗界隔出钲中及其两侧,两侧在浅浮雕龙纹的衬地上各缀五个凸起的圆泡形饰以为枚,呈梅花状,每面两组共四组二十枚,  相似文献   

8.
罗乐  马业平 《文物天地》2023,(9):104-107
本文以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打造的编钟乐舞为对象,通过梳理其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从目标定位、文物活化、地域性与艺术性等三个方面分析其艺术实践活动特点,总结了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舞在保护传统与创新发展、弘扬本土文化参与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为编钟乐舞传承与发展、探索与创新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三星堆遗址祭祀坑青铜神树出土之时,器物严重变形、扭曲和破损,修复工作‘面临极大困难。本就一号青铜神树的修复过程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0.
《文物》1979,(7)
随县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一套罕见的编钟,不仅以枚数之多、钟体之大、乐律资料之丰富,大大胜过以往历次出土的编钟,而且以多层梁架及铜人形立柱,为我们更多地了解编钟的梁架结构,消除对文献上"钟虡(ju音巨)铜人"的误解,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形象材料。用于祭祀、典礼和宴飨的礼乐重器铜钟,有两类。一类是单独悬挂的大型钟,即所谓特钟。秦始皇"建千石之锺,万石之虡",就是这一类特钟。另一类是多枚铜钟,依大小和音高次第成组悬挂,称为编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商周时期球铃装饰的起源和流向,从发生动因、社会背景、参考原型等三个方面讨论了球铃装饰的起源,并指出在东周时期,球铃装饰衰落,球铃转而成为一种独立的装饰品,用来缝缀在服饰上。  相似文献   

12.
文章结合许灵公墓出土编钟,探讨了许灵公墓编钟音乐文化深受中原音乐文化与楚音乐文化影响而具有二者兼容特征的音乐文化现象,指出此套青铜编钟是南北文化交融积淀的具体体现,对研究我国先秦编钟与其所涵盖的礼乐文化因素,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与作用,也为今后开展对春秋时期青铜编钟文化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2002年前后,中国财税博物馆征集入藏一套4件春秋晚期的编镈,其中一件钲部有清晰的滕侯赇之歌钟6字铭文,揭示了一个史料无载的滕国国君名,填补了滕国历史研究中的一个空白。这组青铜镈器形规整,铸造精良,但没有调音结构,可能是为滕侯赇下葬专门铸造的。  相似文献   

14.
2019年,随州枣树林曾国贵族墓地M190出土的曾公(田求)编钟与同墓地出土曾侯與编钟、嬭加编钟铭文可以互相印证,内容非常重要。本文对该编钟铭文进行释读和初步的注释,考订出编钟年代在公元前646年。文章指出曾国的爵称为侯,但是因为曾公(田求)重新得到了周王室的册命,取得了"公"的爵命。文章还利用铭文资料重新探讨了曾国疆域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2003年在奉节县宝塔坪遗址发掘一批墓葬.IM1028是土坑墓,出土陶器和铜铃,年代在战国晚期到秦代.IM9001是石室墓,出土陶器皿和陶俑,年代在东汉.  相似文献   

16.
田中古城位于江西萍乡市区北约4公里。城址建于萍乡市经济开发区田中管理处下辖的田中村东北约1200米的一座低矮土岭上。城址北依山坡,东邻萍水(又称萍乡河),南部有几处起伏的低丘,西面是开阔的平地(图一)。古城周边有三个自然村,分别称为土城坳上、土城坳下和何家圳。据当地民众回忆,田中古城所在的土岭  相似文献   

17.
AMT复合剂保护青铜文物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依据ATM复合剂清洗粉状锈即青铜病的实验,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腐蚀青铜编钟进行保护处理,将清洗液作了IC分析。从实验和分析表明ATM复合剂不怛可消除粉状锈,而且对青铜物起到缓蚀保护的作用,简化了传统腐蚀青铜物的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18.
伯歼父簋铭文记载伯歼父跟随西周某王从成周出发南征,有所俘获,因作宝簋祭祀文祖考事。伯歼父簋的制作时代,说者或以为属于西周厉王时期。本文结合宗周钟等铭文研究认为应该属于西周昭王时。  相似文献   

19.
Metallographic examination was carried out on forty-nine copper and bronze objects from five megalithic sites located in Vidarbha, India. The artifact assembly consists of horse ornaments, kitchenware, bangles, rings, small bells and the hilt of an iron dagger.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chnology involved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of bronze alloys containing approximately 10% tin based on weight and the application of forging as a key method of fabrication. No deliberate addition of lead was observed. Arsenic was detected, but very rarely and only as an insignificant minor element. The consistent selection of such specific alloys indicates that the megalithic communities in this particular region had established a fully developed and standardized bronze tradition optimized for the production of forged items. Their advanced technological status was also noted in a special technique applied to two forged high-tin bronze bowls. Such a unique bronze tradition, dedicated to sheet metal technology, was most likely a practical choice made by these people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changing role of bronze. Specifically,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iron, bronze seems to have become a more prestigious material that could serve as an indicator of the appearance of a more rigid socio-economic stratification within the megalithic communities of the Vidarbha region.  相似文献   

20.
韩国河 《华夏考古》2001,(2):102-112
一、视点的选择和方法论 国际化的今天,把本国的文化立足于国际的视点,采取综合及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逐渐成为考古学、历史学界的一个主要趋势,尤其是从异文化的角度或者是相互比较的研究方法,越来越成为国际合作研究的基本手段。具体到中日考古学的比较研究,其实也是从东亚的视点来整体看待和考察中日两国考古的发现和存在的问题。这种比较研究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因为比较的对象相同,在人为交流和文化传播存在为背景的前提下,探讨当时两国或两地区间存在的历史实事和性质;另一个是被比较的对象没有任何交流关系,通过比较旨在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