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足宝顶菩萨堡摩崖造像考述唐毅烈宝顶山摩岩造像,位于四川省大足具东北15公里的宝顶镇,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顶山造像盈万,建造于南宋淳熙至淳祜年间(1174~1252年),是一座以大小佛湾为中心,于方圆5里凿造结界像的密教石窟...  相似文献   

2.
《文物》1994,(2)
四川大足宝顶山摩崖造像,是著名的大足石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早在1961年即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顶山摩崖造像群位于大足县东北15公里处,是由大足名僧赵智风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约公元1179~1249年),用了近70年时间主持营造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宝顶山摩崖造像群主要包括大佛湾和小佛湾两处,其中大佛湾造像已作过较多研究和报道,而小佛湾佛教遗迹遗物的研究和报道则相对不足  相似文献   

3.
大足,唐乾元元年(758年)与昌州同置。光启元年(885年)徙昌州来治。至元代初年废州县入合州,州治大足未再变迁。 大足石刻的始凿年代,有文可征者是在徙州治大足的第七年(892年),剌史韦君靖在今北山佛湾开凿出3、5、9、10号窟为始,经五代,到北宋元丰至南宋淳祐达到高潮,今存的宋代石窟多是在此间开凿。南宋末期,蒙古军在征战四川过程中,大足遭受摧残,“存者转徙,仕者退缩”至元代初年废州县入合州,到夏明玉珍又才复置大足,隶合州。宋末以后大足造像走向衰落,元世百年未发现一龛有纪年的造像,明代虽仍有雕刻,但无创见。  相似文献   

4.
四川石窟杂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1年10月和1987年4月,笔者两度入川,踏看石窟遗迹。一下广元(皇泽寺、千佛岩)、大足(北山、宝顶)和成都;二至巴中(南龛、西龛、水宁寺和北龛)、大足(石门山、石篆山、舒成岩)、潼南(大佛寺、千佛岩)、安岳(华严洞、毗卢洞、茗山寺、庵堂寺、千佛寨、卧佛院、玄妙观、圆觉洞和净慧岩)、资中(北岩、西崖、东崖、南崖和月仙洞),再经成都(龙泉驿)南下转寻云南大理剑川石窟踪迹。历时四月余,行经七个县市,调查石窟近三十处,始信四川石窟之丰富博大。四川石窟雕刻艺术之精,数量之多,堪称全国各省石窟之冠。据初步了解,全省将近五十个县市有比较集中的石窟摩崖造像,窟龛在十个以上的分布地点有一百二十多处。盛唐以后,正  相似文献   

5.
l l I 胃÷I图一,宝顶大佛图二,宝顶赵智风像图三,宝顶圆觉洞柳本尊像图四,宝顶吹笛女像罔氩‘宝顶石狮造像凰六-’宝坝柳本尊行化剖.(摄影j邹德.张文刚)’大足石刻造像@邹德 @张文刚  相似文献   

6.
大足石刻始于初唐,经晚唐、五代、盛于两宋,延续明清都有造像。这些造像,星罗棋布,分布于县境,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4处。其中国家级2处、省级4处、市级1处、县级67处。共有造像1030龛窟,5万多躯,总称大足石刻,或大足石窟。  相似文献   

7.
大足石刻是大足境内所有石刻造像的总称。其中,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凿于晚唐至南宋,规模宏大,技艺精湛,堪称我国晚期石窟的代表作品。 解放前,大足石刻一直处于荒山野草之中,无人看管,任人破坏。建国后,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级文物主管部门先后多次拨款,进行维修,使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的环境和历史面貌基本上得到了保护,成了我省很有名的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内外旅游者无不神往。  相似文献   

8.
大足石窟,近年来随着旅游、宣传、研究工作的开展,已蜚声中外。而与大足接壤的安岳石窟,较之大足石窟无论在旅游、宣传、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差距都很大。加之安岳石窟的造像太分散,有些分布点交通又不方便,因此尽管数量多、分布广、内容丰富、雕刻精美,但在海内外却几乎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 从造像的数目、分布点、开造年代、保护级别等方面来看:大足石窟约有摩崖石刻造像五万余尊,分布点有四十余处,最早开创于晚唐景福元年(892年);安岳石窟约  相似文献   

9.
大足宝顶山地区有佛塔建筑三座:小佛湾的“经目塔”、倒塔坡的“倒塔”、塔耳田的“释迦真如舍利宝塔”。过去,我们曾在《四川唐宋塔初探》(川大学报丛刊第五辑,1980年)中加以讨论,现在我们再对宝顶石刻中塔的造像作肤浅的考释。由于笔者对石窟寺考古见寡闻陋,谬误必多,抛砖引玉,以就教于诸位方家。 宝顶石刻中塔的造像比建筑多,集中在大佛湾,此外在小佛湾、佛祖崖亦有,下面按《大足石刻内容总录》(四川社科出版社,1985年)编号列出:  相似文献   

10.
大足宝顶山大佛湾“六耗图”龛调查邓之金四川大足宝顶山石窟,建造于南宋淳熙至淳年间(1174~1252年),为我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其造像布置,大佛湾是向群众宣扬说教的外道场,小佛湾是为佛教信徒修行,观想、受戒而设置的内道场,其他11处分布山之四周...  相似文献   

11.
大足石刻造像数量众多,内容丰富,遐迩闻名,尤其是“宝顶山”,堪称我国名石窟胜地。本对此作了介绍和考述,认为“宝顶”就是“金刚顶”之意。  相似文献   

12.
一、宝顶的名称与开窟造像的历史 宝顶在大足县城东北约15公里,出大足县城向东北约10公里是倒马坡,从此上山就是丘陵,不仅是松柏成林,而且是梯田满坡。未到宝顶以前,路旁的高观音、三块碑等地方,都有摩岩造像。一直到四山环绕的宝顶,随处都有佛教造像的遗迹。可见两川谚语:“上朝峨嵋,下朝宝顶”,并非空话。宝顶在封建时代也确是为信仰佛教的许多善男善女们所景仰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大足石刻维修工程四十年回顾邓之金大足石刻系大足县境内保存的摩岩造像总称,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4处,北山和宝顶山两处摩岩造像,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尖山子摩岩造像镌造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这是大足石刻最早的石窟。...  相似文献   

14.
一史学界曾有石窟“造像始于北魏,迄于唐之中叶”之说。而大足石刻。则是在晚唐之后出现的一处大型摩岩群雕。大足县,于唐乾元元年(758年)与昌州同置,史称“石刻之乡”。全县有摩岩造像五万多躯,分布于四十多处,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十三处,习惯总称《大足石刻》。大足,是古昌州的首县。县城象一叶扁舟浮现在大足川的濑溪河畔,依偎于群山环抱之中,大足石刻就在这四面丛山之  相似文献   

15.
四川五代造像迄今发现以大足最多、保存最好。大足五代造像全部集中在北山。 北山,古名龙岗山,海拔560米,位于县城西北2.5公里处。是大足石刻最集中的地方之一,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山石刻起于晚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昌普渝合四川都指挥兼静南军节度使韦君靖在龙岗山建永昌寨,经五代至南宋绍兴时期(未包括少量晚期造像),历时250余年。造像主要集中在佛湾,共有290个龛窟,其中五代约有106个龛(参见附表一),晚唐约有20个龛,宋代约有50个龛  相似文献   

16.
大足宝顶大佛湾“牧牛图”调查报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大足石刻研究所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室牧牛图,亦称“牧牛证觉道场”、“牧牛道场”或“放牛坪”。其称虽异,实则为一。它嵌刻于四川大足县城东北15公里处的宝顶山大佛湾。大佛湾,位于宝顶山十三处石刻造像的...  相似文献   

17.
大足石刻     
核心价值概述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等“五山”石窟为代表,是中国石窟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石窟艺术中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间(中国晚唐景福元年至南宋淳祐十二年)壮丽辉煌的一页.  相似文献   

18.
“释迦舍利宝塔禁中应现之图”碑(简称“宝塔图”),嵌于宝顶山石窟小佛湾主尊窟“毗卢庵”背外壁佛龛中(参见《文物》本期《大足宝顶山小佛湾祖师法身经目塔勘查报告》图二)。小佛湾,是宝顶山石窟造像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自称“六代祖师传密印”的南宋僧人赵智凤,承持四川晚唐,前、后蜀  相似文献   

19.
1986年 4月中旬,大足石刻研究学会第二次年会在大足县召开。会议期间和会后,我随一些专家、学者就大足,安岳石刻进行了一些考察。 大足,安岳二县毗邻,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四周浅丘环绕,景色宜人。在这些丘陵的崖壁上,古代匠师们创造了许多石刻艺术珍品。大足、安岳石刻造像共计十五万多躯,分布于近一百五十处,大多为晚唐至宋的作品。这次我们主要考察了大足的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妙高山、石篆山、舒成崖及安岳的毗卢洞,华严洞,圆觉洞、千佛寨、佛卧沟等处摩崖造像,这些造像无论从其规模、题材内容,还是历史、艺术科学价值都堪称为精品,是我国晚期石窟艺术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20.
试述大足石窟外在的基本特征宋朗秋大足石窟从初唐到明、清、民国1030龛窟5万余尊造像,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中国佛教发展与儒、释、道三教融合的进程。它与中国佛教的“世俗化”总趋向是吻合的。特别雕刻于南宋孝宗淳熙六年至理宗淳九年(1179—1249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