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修公路可以绕道,修铁路为啥就不能从我家绕过去?这不是和我过不去吗?”当初搬迁时,这位从未见过火车的58岁的藏族老阿妈怎么也不理解。正在建设的全长1142公里的青藏铁路青海格尔木至西藏拉萨段,在青海省境内全长588公里的线路,白玛卓玛是惟一的搬迁户。  相似文献   

2.
平定民间流传,乃至全国盛传:阎锡山为了把山西变成“独立王国”,使乘火车东来的旅客进娘子关还得换乘小火车.这种说法是否妥当,看了事实你就会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太铁路,原称正太铁路,即原设计时是从河北正定府的柳辛庄起,达太原府城止,故名正太铁路.后因过滹沱河架桥耗资大而改为从石家庄修起.石家庄在获鹿县东南,为一村名.原名十家庄,俗名枕头,1925年与附近的休门镇合并,改为石门市,以后又改称石家庄市.石太铁路,全长243公里,其中山西境内170.7公里,其中平  相似文献   

3.
叶龙 《福建史志》2006,(4):10-14
“为什么修、修什么和怎么修”这三个问题,既是方志编纂学理应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也是每一轮和每一次修志所应着重思考的三个根本问题。如果不认真研究这三个问题.就可能导致修志目的不明确、目标不具体和方法不科学.就不可能编纂出高质量的志书来。有鉴于此,新一轮修志,对于“为什么修、修什么和怎么修”都需要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4.
这条铁路只有21.4公里,它当年的风光决不亚于今日之京九、南昆。它是中国铁路历史上的一个“奇迹”。韶山铁路一开始没有纳入国家计划,更谈不上科学论证,而由红卫兵几张大字报喊修就修;它被涂抹着浓郁的政治色彩。 山雨欲来风满楼 1966年6月10日,毛泽东在杭州召开的中央常委扩大会议上郑重提出:“全国各地学生要去北  相似文献   

5.
吕彤羽  杨玉珍 《纵横》2014,(11):19-22
父亲曾说过,他一生干了三件事:打日本、修铁路、打网球。我妹妹和他开玩笑说:“人家说你打日本、修铁路是大事,打网球是小事。”父亲当时正在住院,插着异管说话不方便,就在小黑板上郑重其事地写道:“体育是大事!”  相似文献   

6.
通天之路     
青藏铁路最后一排铁轨稳稳安放在拉萨河畔。自此,占中国八分之一土地的西藏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青藏高原1300年来的沧桑苦旅成为永恒的记忆。这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亘古未有的穿越:跨越“世界屋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西方舆论称它”堪与长城媲美“。这是世界工程史上从未经历过的艰难:大部分线路处于“生命禁区”和冻土区,国外专家认为在这里修铁路”几乎不可能“。数万名青藏铁路建设者挑战生命极限,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将无数奇迹定格在雪域高原!千年祈盼梦想成真1300年前,美丽的文成…  相似文献   

7.
李新民  赵立伟 《百年潮》2022,(10):40-47
<正>最早听到高速公路这个名字还是1984年我在河南省计划委员会工作时,省委、省政府指示要制定河南发展战略规划,我有幸参与这项工作。当时省长何竹康提出河南修高速公路的想法后,我们几个搞规划的同志一起研究,说一公里高速公路需200万元,比修一公里铁路代价还要高,河南根本没有能力拿出这巨额资金来,也就只好作罢。  相似文献   

8.
宋朝是地方志迅速发展的时代。宋初曾规定地方每三年一上“图经”,后来又有十年一上之说:大中祥符三年,翰林学士李宗谔等上《新修诸道图经》一千五百六十六卷,这是全国性的大型《图经》。同时全国许多地方也都修过志书,不少地方还曾多次修志:据张国淦先生《中国古  相似文献   

9.
南楠  王圣志 《华夏地理》2003,(4):108-133
"修公路可以绕道,修铁路为啥就不能从我家绕过去?这不是和我过不去吗?"当初搬迁时,这位从未见过火车的58岁的藏族老阿妈怎么也不理解.  相似文献   

10.
余广人 《百年潮》2001,(9):44-50
如果要问,中国近代历史上毛泽东最推崇的人是谁,人们可能都会回答:鲁迅。毛泽东曾充满感情地说过:“我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我喜欢他那样坦率。”毛泽东与鲁迅——两位时代的巨擘,如两座交山巨峰,终生相望却无缘相逢。幸而两“山”之间曾有一“峰”,为他俩架设过一座精神桥梁。他就是冯雪峰。今年,适逢鲁迅诞辰120周年,同时是毛泽东忌辰25周年,也是冯雪峰逝世的25周年。本期发表《冯雪峰:为毛泽东和鲁迅相知架桥》一文,将鲁迅与冯雪峰的交往以及毛泽东与鲁迅心灵的相通的史实告诉读者,也是对他们的一种纪念。  相似文献   

11.
卷首语     
1876年7月,中国的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正式”通车。这条由上海通往吴淞镇的铁路长仅14.5公里,是762毫米的窄轨火车。铁路由英国怡和洋行私自修建,清政府本被蒙在鼓里。为了禁止英国人擅自运营铁路及扩大在华活动,清廷最后花费了28.5万两白银才“赎回”这条铁路,并在次年拆除。中国的火车与铁路营运就是在这样的屈辱中启动。整整130年后的今天,中国铁路  相似文献   

12.
《华夏地理》2006,(6):66-71
列车在夜色中从西宁向格尔木缓缓滑行,不时在起伏并不大的荒滩上划出一个不可思议的大弧圈.以现在的架桥技术,可能不会让铁路这样绕来绕去.这段800多公里的铁路被称作青藏铁路一期工程,由部队修建,1960年动工,花了19年时间修完,又过了5年才投入运营.  相似文献   

13.
列车在夜色中从西宁向格尔木缓缓滑行,不时在起伏并不大的荒滩上划出一个不可思议的大弧圈。以现在的架桥技术,可能不会让铁路这样绕来绕去。这段800多公里的铁路被称作青藏铁路一期工程, 由部队修建,1960年动工,花了19年时间修完, 又过了5年才投入运营。  相似文献   

14.
戴煌 《文史精华》2005,(6):23-26
一   1969年秋,在所谓“预防苏修突然袭击“的号令下,中央在京各机关被认为不可靠的大批干部,纷纷被发配到外省、市闭塞农村的“五七干校“;我本人在内的家在京津沪这样“命脉城池“的“二劳改“政治犯们,更被押上架着机关枪的一列列火车,解到了山西古城曲沃、晋城、太原等地.不久,我在太原北端为太原钢铁公司修铁路抬钢轨,耳闻新华社许多“有问题“的人,也先后被押送到山西南部运城地区农村的“五七干校“,其中就有曾被划为“右派分子“但已“摘帽“的李慎之、李耐因等同志,却没有曾从事过地下工作而在“文革“伊始便被贴上“叛徒“标签的李炳泉兄.我暗自为炳泉兄庆幸,以为笼罩在他头上的阴云已被驱散.……  相似文献   

15.
不比不知道     
牧惠 《文史天地》2003,(8):44-46
曾在《随笔》上读到过绿原同志的一篇文章中谈到,他曾被蒋政府分配到中美合作所工作。得知此事后,在胡风等人的帮助下,他逃跑到一个地方教书,根本没有去中美合作所报到。十年之后,胡风“反革命”案发,绿原当年因此事向胡风求助的信,被加以删节后,成了他当过“美蒋特务”的“罪证”。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有一位当过国民党大特务的人,居然出面证明绿原“确是中美合作所的人”。其实,当时绿原并不叫绿原而是另一个名字。我这番转述可能不够准确;但是,这段文字给我的印象极深。绿原虽经公安部门查实他根本没有进过中美合作所,连一天译员也没当过,…  相似文献   

16.
大家都爱引用美国火车旅行家保罗·泰鲁那句话——“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显然,这句鲁莽的断言现在已经被打碎了,它如今只能用来映衬青藏铁路的伟大。的确,这是世界上最美的铁路,这也是比我们想象中更加舒适的一次旅行。  相似文献   

17.
朱文1989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动力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写作,1991年开始小说写作。1994年辞去公职,现为自由作家。著有诗集《我们不得不从河堤上走回去》,小说集《我有美元》、《因为孤独》、《弟弟的演奏》,长篇小说《什么是垃圾,什么是爱》等。1998年,发起并主持了名为“断裂”的活动,向全国73位青年作家发出问卷调查,这是当代青年作家对现存文学秩序的一次集体反思。1990年代中期“触电”,写过电影剧本《巫山云雨》、《过年回家》、《火车,火车》、《海南,海南》等。自编自导的电影《海鲜》,在2001年9月的威尼斯电影节上获“评审团大奖”。  相似文献   

18.
说到法国作家与中国的渊源,圣-琼·佩斯、克洛代尔、马尔罗甚或汉学家艾田蒲容易被人想起,谢阁兰、皮埃尔·绿蒂等似乎“次一级”的法国学者文人就不那么有可提之处了。别人不说,马尔罗凭《人的境遇》赢得龚古尔奖,一跃成为法兰西一流作家,可他实际上根本没到过上海。绿蒂倒是真的来过中国,也参与过“武装”斗争,不过他的《在北京最后的日子》只是一组纪实,评文学奖是不可能了。  相似文献   

19.
恩格斯在《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一文中曾精辟地指出过:“沙皇政府每次掠夺领土,使用暴力,进行压迫,都是拿开明、自由主义、解放各族人民作为幌子。”沙俄外交政策的无数历史事实完全证明了恩格斯的这一科学和英明的论断。1896年5月,当中国祝贺俄皇尼古拉二世加冕的钦差大臣李鸿章在彼得堡同俄国财政大臣维特谈判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的目的时,维特突出强调俄国在中国领土上兴修铁路,一能在军事上保护中国;二能促进铁路沿线生产的发展。他说:“要使我们能支持中国的完整性,首先需要铁路,需要一条通往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捷径,为此,它得要通过蒙古和满洲北部;此外,这铁路在经济方面也是必需的,因为它能提高沿路我们俄国地区的生产力,也能提高沿线中国地区的生产  相似文献   

20.
《中华遗产》2011,(7):46-51
历史上有这样一些地方,它们曾因为火车的到来而繁华,又因为它的离去而萧索。对于一座城市而言,铁路是否从这里经过,注定影响它的沧桑命运。中国铁路发展变迁的背后,是小城镇里各式各样的悲喜故事。遗憾的是,火车来了又走了,被火车遗弃的小站,在这片国土上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