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诺夫 《广西文史》2007,(4):52-54
撩开历史的重重帷幕,古老的白州在我眼前隐约闪现。我不是博白人,只为博白是广西客家人聚居之地,客家人那种特有的亲和力,使我对它多了一份情愫,总想为它说些什么。在大浪淘沙的历史长河中,首先使我想到的是,屈大均所说的“东粤女子能诗”第一人——绿珠。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 客家俗话有“八山-水-分田”、“逢山必有客”,好象是说客家人特别喜欢住在多山的地方。实际上来看客家人的分布地理状况与迁移历史,也可以看出客家人分布地区大多属平原附近的山区,历经一段时间之后,因为人口繁衍,原来土地不足以供养众多人口而向外迁徙,所到之处往往又是另外一个平原边缘的地方,经过一段时日,土地又不足以供养而再次迁徙,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客家人好象永远住在山区一般,又好象是永远的不断迁徙,喜欢到处作客一般。本尝试以土地资源价值的观点,分析比较客家人分布地区的土地资源特色,并由这些土地资源的负担程度和住在其上的客家人迁徙状况,找出客家人是真的有“迁移惯性”?还是迁移是客家人面临自然资源匮乏之际为了延续命脉的应变方式。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族群一直是国内外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热点,族群认同研究对于处理现代社会的族群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多族群国家,客家属于一个比较典型的族群,它分布广泛,人数众多,但族群内部凝聚力很强,直到现代都保留着非常鲜明而独特的客家文化,这与强烈的族群认同意识是分不开的。本文以广西防城港市的客家人为例,旨在通过客家人自我认同的各种文化表征来体现客家的族群认同。  相似文献   

4.
关于客家人在云南的情况,属于零散分布的类型。生活在云南的客家人及其子女约有1万余人。据有关资料表明,客家人迁入云南始于元朝,历代都有客家人因不同的原因来到云南。我们对早期来云南的客家人及他们的后裔的情况了解很少,因此决定开展这方面的调研活动。2005年10月24日至29日的赴云南永胜的调研活动是云南客家文化研究会开展云南客家研究以来的首次较具规模的正式调研活动。  相似文献   

5.
饮食是人类生存繁衍之物质保证。作为烹饪之所:灶,作为人类创造的物质生活的一种,除了它的基本功能外还渗入了浓重的人文色彩。本文以2005年11月在广西博白县龙潭镇进行的客家饮食文化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通过广西客家人饮食文化中关于灶的习俗,从中试图一窥汉族民间灶文化的演化及现状。  相似文献   

6.
第24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暨客家学国际研讨会,将于2011年在广西北海市举行,这是广西近500万客家人的喜事盛事。为了迎接大会召开,介绍广西客家的历史与文化,我们在这里发表6位广西籍的客家诗人旧体诗词选注,以期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兴趣。欢迎专家学者撰文批评指正,或提供史料线索,介绍更多的客家诗人及其作品。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杨东甫研究员的帮助,谨此志谢。  相似文献   

7.
一直很向往去桂东北,大概是因为零星听到别人说这里有很多古村镇还保存得比较完好,一向喜欢古代乡村民居的我终于有一天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和几个朋友在一个春节前乘上了开往富川的班车,开始了在桂东北寻古问幽的游程。这里过去是从广东、湖南出入广西的门户,经济和文化也受这两省的影响较重,有很多客家人、湖南人从很早的时候就来这里居住,带来了许多两地的文化。  相似文献   

8.
客家人作为汉民族的一个民系,被称为“中原之旧族、三代之遗民”(黄遵宪语)。他们辗转南迁,进人多民族聚居的广西后却被称为“新民”,客家话被称为“新民话”。有的客家人从广西北部湾出发,飘洋过海,走向南洋、欧美各国,足迹遍全球。为何如此?本文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原文化作出回答,并展示文学艺术对客家民系及其精神涵养形成的重要性,进而展示其强大的文化力。  相似文献   

9.
客家社区的大转折——《虔台志》中的南赣特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者的目光,长期集中于客家人的迁徙,着力说明客家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对这个庞大人群面对的生存环境,尤其是本地区的环境,缺乏深入而具体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孙晓芬《四川的客家人与客家文化》新著面世由区域史家孙晓芬编著的《四川的客家人与客家文化》一书 ( 31万字 ) ,近日已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 ,是首部全面系统反映四川境内的客家人的历史与现状、社会与文化的专著。该书与 1 997年三次印刷畅销的《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同为该作者的移民系列力著。该书涵盖清前期从客家祖地岭南入蜀的客家人及其后裔 (四川俗称“土广东”) ,自 2 0世纪 30年代以来半个世纪从国内和海外人蜀的客家人和客属归侨 ,作者力求从历史学、客家学、社会学、方言、建筑、民俗、人物和艺文等多角度来体现 ,史论结合 …  相似文献   

11.
正吴文礼祖籍广东梅州(旧称梅县),是客家人,1942年4月出生于印尼万隆市区附近的一个叫芝马墟的小城镇,是吴氏家族的第二代华侨。客家人原先是中原地区的汉族居民,后因战乱、天灾等原因,大量分批往南方迁徙。落脚在广东梅州的客家人甚多,但在新的居住地,客家人往往山多田少,靠种地生活确实艰难,一旦遇上天灾人祸更是难以维持。于是男子纷纷出外谋生(主要是出国)。漂泊异国他乡,客家人并不  相似文献   

12.
首先,我代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和陈奎元同志向大家表示慰问。这次我到广西,主要是应邀来参加广西方志馆的开馆仪式,同时也想借这个机会走访广西地方志办公室。自从2001年我分管地方志工作以来,已利用出差或开会的机会,走访省、市、县三级地方志工作机构不下七八十个,但始终没机会到广西方志办,这次可以说是了却了一个心愿。  相似文献   

13.
自从洪秀全、刘永福、孙中山等一代又一代客家先贤崛起于南方之时起,海内外专家学者就非常重视客家人,如今改革开放的浪潮在东南沿海地区冲天涌起并与亚太地区“四小龙”勾联追逐之时,海内外专家学者再次将探究的目光投向客家人。在广西,桂东南的客家人也格外引入注目。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们从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语言学、人类学等多学科多角度作过研究,  相似文献   

14.
首先,我代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和陈奎元同志向大家表示慰问。这次我到广西,主要是应邀来参加广西方志馆的开馆仪式,同时也想借这个机会走访广西地方志办公室。自从2001年我分管地方志工作以来,已利用出差或开会的机会,走访省、市、县三级地方志工作机构不下七八十个,但始终没机会到广西方志办,这次可以说是了却了一个心愿。  相似文献   

15.
仙婆(客家仙婆即女巫)在广西各地农村中至今仍大量保留着,但仙婆坐刀轿出游则不多见,而这种活动在贺州市客家人中十分盛行。因此,1999年农历正月初五至初六日,我们专程赴贺州八步镇三加村苏茅坪调查客家仙婆出游的活动。  相似文献   

16.
位于粤赣边山区的始兴县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居住在这块穷乡僻壤的客家人,勤劳俭朴,日出而作,开垦土地,藉以生存。为避免跟当地土著居民发生各种争执矛盾,为防范盗贼及土匪抢劫民财,免受侵袭,必须建筑坚固的住房(围楼)而自卫保安全。故在明朝末年、清代中期至民国初年期间,邑境各村村民纷纷建造围楼,形成了“有村必有围,无围不成村”的客家人独特的建筑风格。据统计资料,全县建有各种大小围楼共有335座,至1989年底仍保留有198座。  相似文献   

17.
走近客家人居住的围屋,你就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淡淡的米酒的清香,让你忍不住做两下深呼吸,精神为之一振,来了些神儿。米酒是客家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从出生牙牙学语,到老朽寿终正寝,米酒都一直伴随着客家人,仿佛是客家人的魂,亏不得,少不得。客家人有一个很隆重的礼数,就是亲朋好友的家里有人生了娃崽要去送姜酒。带上一壶上好的米酒,还有娃崽用的帽子、围兜兜、肚兜和连袜裤到亲朋好友家去祝贺。娃崽满月后,生了娃崽的人家要做满月酒回敬亲朋好友。大家热热闹闹,说着有关娃崽的吉利话儿,  相似文献   

18.
正博白客家是海内外都闻名的,说起博白客家与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关系,似乎是"往事越千年"的遥远之事了,其实不然。在广西玉林市博白县,有一个令人惊羡不已的客家人村落,叫松旺镇。就在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里,却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数百年来,人才辈出,群星璀璨。明清时期,有"一门三进士""一母十子九登科"的传奇典故,有"清代李清照"美誉的著名女诗  相似文献   

19.
博白客家源流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灿烂的文明古国,悠悠的历史长河,孕育了客家这支优秀的汉民族支系。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辗转南迁,逐渐扩展到福建、江西、湖北、广东、广西、四川。湖南、海南、台湾、香港等省区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有近1亿的客家人。广西约有450万,占广西人口的十分之一,博白县约有70多万,占博白人口的五分之三。客家先民及其后裔对他们所在地区的经济和文化都有巨大的影响。博白的客家人对博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起了决定作用。对博白客家源流的探讨,寻根溯源,继往开来,以增强客家人与中原人之间的认同感和凝聚…  相似文献   

20.
陈天枢 《文史春秋》2014,(10):11-13
我1931年出生于一个壮族小山村。1951年,我获广西横县人民政府保送,到广州南方大学民族学院学习,1952年加入广西省民族工作队,从此直至退休,40年来一直从事民族工作,亲身经历和见证了广西民族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