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严肃 《古今谈》2001,(2):35-36
1934年秋,工农红军某部在江山发动了一场轰动浙、赣、闽三省六县的“劫富济贫”事件,时称“毛家仓抢行”。  相似文献   

2.
江山市位于浙、闽、赣三省交界处,其建筑集徽派、闽派、赣派之精华,并融入浙式建筑,形成特有的风格。本文试从其发展、分布、风貌等几个方面,介绍江山明清代表性的宗祠、庙宇、会馆、作坊、楼阁、厅堂、民居、村落等古建筑。江山古建筑以浙派豪华兼实用为大宗,以徽派豪华精雕细作为主流,以赣派结构布局独特、内饰细腻见长,兼顾闽派宽敞、简朴、实用,构成四风合一的独特建筑特点。  相似文献   

3.
廖苏平 《南方文物》2002,(3):123-126
经过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文物普查,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各地发现古文化遗址(包括古人类居住遗址、古城址、古窑址、古矿冶遗址等)800余处,古墓葬1400余座.近年来考古工作者陆续发掘一批古遗址和古墓葬,发现各种人类活动遗迹,出土有品类繁富的文物,为研究江西地方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也为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4.
《文物》1966,(2)
四川省成都附近古窑址调查记略1964年4月,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门组师生在成都附近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两处古窑址,现简述如下:(一)双流县牧马山窑址在双流县城南6公里,牧马山西端应天寺附近,现存一大土堆。1957年兴修牧马山水利工程时,灌溉渠道正好从土堆中间穿过,暴露出大量的釉陶片和制陶工具(支钉、支架、匣钵等)。我们采集了一些标本,都是紫泥胎,青釉,有冰裂纹,易于脱落,有些似先上粉再上釉,釉挂在器上部。器形最多的  相似文献   

5.
磁州窑古陶瓷装饰技术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州窑是著名的我国古代北方民窑,经历年的调查和发掘,已经发现的窑址主要分布在两个区域:一处以观台镇为中心,另一处以彭城镇为中心①。它自宋、元至今历史悠久,生产了大量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瓷器,特别是它的陶瓷装饰技法、优美的装饰艺术及其对磁州窑系其它古窑陶瓷的影响,现已深受国内外古陶瓷专家和陶瓷艺术爱好者的重视。据不完全统计,磁州窑陶瓷的装饰技法有30多种,这在全国各窑历代陶瓷中是最丰富的,这充分体现了磁州窑工匠的智慧结晶,在我国陶瓷工艺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地位。可是在过去,不知何故,…  相似文献   

6.
刘伟 《文物世界》2010,(4):16-22
<正>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院陶瓷工作者赴全国各地古窑址采集了大量瓷片标本,共计5万余片。这些资料涉及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近180余个窑口,其时代上起商周下至清代,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对宁夏灵武市磁窑堡、回民巷古窑址进行实地考察并采集部分标本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对这两处古窑址的烧造品种、文化内涵及工艺渊源等进行了论述。这两处窑址是目前已发现的最重要的西夏瓷窑遗址,对其进行调查和发掘,为在宁夏、内蒙、青海等地西夏遗址出土陶瓷的断代和窑口的判别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对西夏史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填补了故宫博物院在古陶瓷窑址调查方面的一项空白。  相似文献   

8.
我国陶瓷工艺,历史悠久,烧造地点遍及全国。但是从古籍文献中,很难找出有关广西地区烧造陶瓷的记载,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块空白。建国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在考古工作中发现古窑址多处,填补了中国陶瓷史上的  相似文献   

9.
孙欣 《收藏家》2009,(12):31-36
本文是以1975至2007年的32年间,国家和地方文物考古部门分别在江苏省扬州唐城遗址、扬州三元路基建工地、扬州文化宫唐代建筑基址、河南省巩县黄冶窑遗址、巩义县白河窑遗址、密县西关古窑址、登封曲河古窑址、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古墓、安徽省准北市柳孜隋唐运河遗址等地十余次考古发掘报告及其出版百余件唐青花完整器和残片标本著录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江西景德镇是蜚声中外的制瓷名窑,是我国宋元时期优秀名品影青瓷的中心产区.能集中反映景德镇窑场概貌的是湖田窑、杨梅亭、黄泥头、柳家湾、南市街等一批古窑址.其中杨梅亭窑址因我国古陶瓷前辈陈万里先生曾作过简略的调查而引起世人的注目,然而对它的概况、产品种类、制烧工艺等历史内涵仍不甚明了,很有了解的必要.近年来多次到杨梅亭窑场考察,对它作了较多的调查,特作如下记述,以奉献给陶瓷考古界.  相似文献   

11.
冯小琦 《收藏家》2005,(10):15-20
故宫博物院将于2005年10月10日在故宫延禧宫举办中国古代窑址标本展览。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故宫博物院的陶瓷工作者赴全国各地古窑址采集了大量瓷片标本。这些展出的窑址标本资料时代上起东汉,下至明清,简明扼要地展示了中国陶瓷的发展概况以及各地瓷窑产品的特点及相互影响。其中有我国青瓷的发源地浙江地区东汉时期的  相似文献   

12.
1953年以来,随着国家大規模經济建設的开展,發現地下古文物的情况日漸增多。几年以来,除了在本省發現新石器时代遺址遺物、古代建筑、古窑址、碑碣等以外,几乎在本省各地都發現了自六朝以至明清时代的墓葬。现在将几年来在配合基本建設工程中所清理的古墓葬情况扼要的綜述于下:  相似文献   

13.
《文物》1959,(12)
佛山专区位于广东省的中部珠江三角洲一带,广东省文管会1957年4月在佛山专区的文物普查中在高明、三水、新会、南海、佛山、中山、番禺等县市发現了七处古窑址(图1)。現将七处古窑址的分布情况和現状簡单的介紹于下: 高明大崗山窑址大崗山是一座圓形小山崗,距高明县三洲乡塘尾村东約一里,北有西江河,崗东約300米为灵龟崗,向西越过稻田是光头村。窑址的范圍,纵横約40×120米,动土过的地方遺物俯拾皆是。在北面开了一条探沟試掘結果,土层的堆积丰富,有各种器形的半陶瓷器、陶器、窑具、紅燒土和燒过的磚块等。  相似文献   

14.
澧县城头山古城址1997~1998年度发掘简报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址自1978年发现以来,经过8次发掘,发现了古城址、环壕、墓葬、制陶作坊区、房基址、道路、木桨、船艄和古稻田址,并于1992年、1997年两次被评为当年度十大考古发现。本次发表的简报是1997年冬和1998年冬两次发掘的主要发现,介绍了城墙的解剖、古稻田的清理和祭坛的发掘情况。发掘者认为,第一期城墙筑造于大溪文化一期,为距今6000年以前,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城墙。下层水稻田的年代距今约6500~6300年。祭坛的时代为距今6000~5800年左右。  相似文献   

15.
1975年9月,陕西省铜川市金锁公社玉华大队社员平整土地时,挖出瓷罐、窑具等物,铜川市文化馆对现场进行了调查,发现玉华是一处古窑址。1977年5月,陕西省文管会与铜川市文化馆又在铜川市北部山区及毗邻的旬邑县发现安仁村古窑址(图一)。铜川是我国耀州窑所在地,窑址在今黄堡镇。许多古文献记载了黄堡窑烧造"耀瓷"的史实。建国后,故宫博物院、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黄堡、上店、立地坡、陈炉古窑址进行了调查和发掘。铜川市玉华窑址和旬邑县安仁窑址是陕西新发现的第二批瓷窑遗址。  相似文献   

16.
广西靖西龙腾中屯壮族的原始制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永旭 《南方文物》2011,(3):100-105,99
陶瓷是人类文化史上的重要发明,世界上不同地区的古代文明、不同文明传统内部之大小不等的地域性文化,都拥有差异程度不等的陶瓷文化,因此陶瓷史成为考古学上研究人类文化史、族群谱系关系史的最重要指示物,成为考古学上重建历史的最重要依据之一。陶瓷考古的研究内容是多方面的,民族考古向来是陶瓷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中外考古学家、人类学家都予以重视。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考古学者主要在西南开展了一系列少数民族地区原始制陶的调查研究,著名的有李仰松先生关于云南佤族、傣族、彝族及海南黎族原始制陶工艺的调查,并结合仰韶文化的制陶工具发现,研究史前时代的制陶技术发展史的不同阶段,是制陶工艺之民族考古调查研究的奠基。此外,宋兆麟、黄展岳、杨原、张季、林声等人分别对贵州苗族、云南傣族、云南元谋汉族等原始制陶的调查研究,也都是这方面重要的成果。除了技术史的调研外,还有人作文化史的民族考古研究,我曾探讨过台湾高山族民族志中的原始陶器群与闽台史前文化间的源流关系。伴随着考古学的自身发展与完善,陶瓷史的民族考古学研究还可拓展更广阔的研究领域和空间。本期收入的三篇文章,在这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突破。从调研对象看,华南的许多族群社会、包括汉人社会中都保存大量原始制陶工艺,需要我们做更多的调查、充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博士生付永旭的《广西靖西龙腾中屯壮族的原始制陶技术》一文,首次为我们带来了壮族的原始制陶工艺信息,进一步丰富了原始制陶技术史的民族志文献。  相似文献   

17.
唐和五代是我国陶瓷生产大发展的时代.也是我国海上交通海外贸易迅猛发展、全面开放的时代.象征着唐、五代瓷业发展高峰的重要事实是:至迟从九世纪下半叶,我国陶瓷继丝绸和茶叶之后成为重要的外销商品而大量出口.为宋代大规模的陶瓷外销开了先河.现代世界性考古成果表明,不管是陆上丝路所到的西亚,还是海上丝路东西洋航线所经历的每一处古址,都发现了大量的唐、宋时期完整瓷器和瓷片.日本陶瓷专家三上次男先生把这条海上运输的航线称为“陶瓷之路”.正是这些五彩缤纷的瓷片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弥补了史书失记的不足,为我们勾勒了唐宋时期我国外销陶瓷的重要口岸和航路的轨迹.  相似文献   

18.
畲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唐代以前就聚居在粤、闽、赣交界一带,以广东的凤凰山最多。凤凰山是位于广东省东部、潮州市与梅州市交界地带的一座纵横数百里的大山脉,目前,仍有占广东省畲族人口约十分之一的畲民居住在这里。凤凰山畲族自元后期至明万历年间开始大规模向闽迁徙,日渐形成目前的“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现主要分布在闽、浙、赣、粤、皖等五省,人口约70多万人(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字)。广东凤凰山是畲族同胞世代相传的祖居地和民族发祥地,在全国畲族同胞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万新华 《收藏家》2005,(4):74-74
青瓷是中国瓷器中最古老的品种,其釉是以氧化钙为主要助熔剂的高温石灰釉,这种釉含百分之二的三氧化二铁,在氧化气氛中烧成时呈青色或青绿色,故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青瓷烧造蓬勃发展的时期,烧造区域遍布江、浙、闽、赣、湘、鄂各省。各地的瓷窑烧制出了各具地方特色的青瓷产品,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20.
畲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据文献记载。大约在公元七世纪初隋唐之际,畲族同胞就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山区。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一部分往东北迁徙,形成今天分布于闽、浙、赣、粤、皖五省的部分山区的局面,其中福建畲族人口35万,是全国畲族人口的集中居住地。福建畲族现主要分布在闽东的福安市、福鼎县、霞浦县、宁德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