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拂晓报》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第四师政治部主办的一个报纸,它在予皖苏边和淮北根据地久享盛名,深为广大军民所欢迎。伟大领袖毛主席曾几次对《拂晓报》提出表扬,还亲笔题词予以鼓励。《拂晓报》是在党和人民抚育下盛开在予皖苏根据地的一朵绚丽的革命之花。  相似文献   

2.
战斗在苏中抗日前线的油印︽江潮报︾吴健“北有《拂晓报》,南有《江潮报》”,这是40年代初期华中抗日根据地人们对这两张油印小报的评价。《拂晓报》是新四军四师和淮北地区的报纸,《江潮报》是新四军一师一旅和苏中三分区的报纸。从地理上看,前者偏北,后者稍南,...  相似文献   

3.
《<弦歌脞录>续稿(一~三)》摘抄段佩明1942年,在陈毅倡议下,成立了湖海诗社。诗社同仁的诗稿定名为《弦歌脞录》。后,《弦歌脞录》在《拂晓报》副刊《拂晓诗刊》栏上发表,名为《<弦歌脞录>续稿》。近来,翻出保存多年的资料,又见1943年敌后出版的几份...  相似文献   

4.
何谓文化人?《诗·大雅·江汉》释义为“文德之人也”。古人论人重德操,文有文德,武有武德,方能成就大事业。中国还有一句古话:“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代表的是文化,治天下是最大的事。给这句古话加一个注释就是:有了文化,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人,普天之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孙东兴之“兴”,便源于此。一文化对孙东兴最早的影响,来源其父亲。孙父1938年参加革命,在彭雪枫麾下任职。彭雪枫克敌制胜的三件宝“骑兵团、拂晓剧团、《拂晓报》”曾经深深地影响过孙东兴的父亲。解放后,父亲又以先进文化给了少年孙东兴潜移默化的影响。孙…  相似文献   

5.
汤小薇 《文史精华》2003,(10):46-49
邓葆光这位难忘的爱国老人,坎坷一生的风风雨雨,带有强烈的传奇色彩。《浙江日报》、《北京晚报》、《文汇报》等报纸,在十年前都用两三个月的时间,连载描写邓老的纪实小说《拂晓归来》或《拂晓前的密电》。各出版社出版的有关纪实小说有《魔窟奇人传》、《少将情报官拂晓归来》、《殊途》等等。《在暗杀名单上》是福建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彩色影片,男主角没有用邓葆光  相似文献   

6.
武将 《大江南北》2022,(10):25-26
一宋琼生于1927年12月,1942年入党,先后任淮北《大众报》编辑、《拂晓报》记者、华中军区第九纵队新华支社记者、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21军前身)新华支社编辑、第21军新华支社编辑主任、华东军区《人民前线》编辑,是地地道道经过战火考验的新闻工作者。他在战争年代写的东西我不得而知,但他调入解放军报社任驻南京军区记者、记者组长期间写的头条要闻,让我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7.
彭雪枫是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始人。他为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和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为新四军第四师的发展和壮大,立下了卓著的功勋,曾被毛泽东、朱德誉为“共产党人好榜样”。彭雪枫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员,同时也是一位模范的政治工作者,在治军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彭雪枫的政治工作经验,对丰富和发展我军政治工作有重大的建树。本文拟就彭雪枫政治工作中的一个方面──他与《拂晓报》和拂晓剧团的关系──来展示其卓越的治军才能。彭雪枫说:要打倒敌人,取得胜利,不但要打军事仗,还要…  相似文献   

8.
辛民1987年7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数学系,分配至砀山中学从事高中数学教学至今,现任砀山中学教务处主任。辛民热爱学生,追求教育的完美,精选内容、优化教法,整合资源、指导学法,经长期的探索、实践,形成了一套“设疑、诱导、探索、创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所授学生成绩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辅导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共20余人获省一、二、三等奖。他信奉“教学相长,教研共进”,先后在《数学通报》、《数学通讯》、《中学数学教学》等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业绩《拂晓报》、宿州市电视台等媒体都曾作过报道,曾先后被评为宿县地区模范教师…  相似文献   

9.
《挺进报》在四川长期地下斗争史中,只是很短时间的一段小插曲。但它震撼敌人,影响群众,涉及的面很广,特别是因《红岩》小说的出版,使《挺进报》出了名。 算起来,《挺进报》前后共有五代。我们是第一代,共出了23期,但第二十三期尚未发出就被破坏了;陈然烈士被捕后在监狱里办的“白宫版”《挺进报》是第  相似文献   

10.
清末,一些进步女子提倡女权,因此刊行了女子报。女子报中有名的是《女学报》和《中国女报》。《女学报》是中国第一张女报,由陈撷芬创办。《中国女报》乃秋瑾所创办,年份较后。  相似文献   

11.
12.
论"夷"和"东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栾丰实 《中原文物》2002,2(1):16-20
“东夷”本是传世和出土文献对古史上某一时期东方居民的称谓。近年来,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把黄淮下游海岱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族属称为东夷。本文旨在根据传世和出土文献的相关记载,廓清“夷”和“东夷” 的产生、发展、流变和消失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3.
“素心”与“史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发展史上,关于史家主体修养的探讨是一个重要问题。梁启超所谓“史家四长”说即是对这个探讨的总结和概括。在这一理论成就的形成过程中,唐代史家刘知几的“史才三长”说及清代史家章学诚的“史德”说是关键环节。当然,任何学术成果尤其是理论上的突破,都必须以一定的思想积累为前提与基础,这种积累首先必须是学者个人的,而从更为普遍的意义上讲,它更是社会的与时代的。因此,从孔子、孟子的时代起,我们  相似文献   

14.
晚清之前,中国始终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将中国之外的其他一切民族都看作是未开化的“蛮夷”。特别是明代朝贡制度形成后,“夷”“夏”卑尊泾渭分明。晚清从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近六十年间,实现了从“夷”到“洋”的艰难转变。本文从“中国中心观”的形成入手,对这一转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庄子《大宗师》集中出现了四则有关"真人"的论述。"真人"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作为庄子自身理想人格的画像,"真人"等同于"至人"。真人一旦上升到"道"的层面,又等同于"神人"。真人思想的矛盾性源自《庄子》一书内容的复杂性。作为天道哲学的真人,其思想源自《道德经》、《山海经》等典籍;作为生命哲学的真人,源自《黄帝内经》、《周易》等。由后者形成一种"葆真"的生命哲学观,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古代的"邛"究竟是族名还是地名,曾有一些不同看法.关于"邛竹杖",也历来看法不一.文中对此作了探讨,认为"邛都夷"人属古濮越系民族,"邛竹杖"则由于年代久远现已不甚明了,可能"邛人"所居地方所产之竹杖皆可谓之"邛竹杖".  相似文献   

17.
Museum learning的相关研究范式和成果主要集中在博物馆学观众研究和教育学教育技术研究领域中。国内这两门学科对museum learning的翻译存在分歧:博物馆学界将其译为"博物馆学习",而教育学领域则将其译为"场馆学习"。原因在于二者对museum learning的研究方法存在分歧,以及二者对"博物馆"一词本身范畴和概念存在认知差异。"博物馆学习"不仅保持了museum在跨语境研究中的一致性,更重要的是在概念上确保了自然科技类博物馆和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在museum learning研究中的相同地位,这是"场馆学习"一词无法体现的。  相似文献   

18.
王三义先生认为,以国家起源的“民族模式”代替传统的“部落联盟模式”,易建平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本文认为,王三史先生的观点难以成立,原因在于,他混淆了“部落联盟”与“部落联盟模式”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并且,把希腊人和罗马人国家起源的例子当作了“特例”,而这摩尔根与恩格斯是当作典型例子的。  相似文献   

19.
本从都市平量器字入手,结合东汉相关的度量衡制度和两汉中遗存的刻铭陶、漆器字、以及东汉相关历史,考证都市平量器并非成都市平量器的简称。  相似文献   

20.
本对于古籍献中“百工”一词的多义和歧义现象进行分析、考证,发现它与“百官”一词的关系错综复杂,于是从字形、声音及化历史的研究对比中取证,认为“百工”作为上古一官职名,后世直接对译成“百官”实际上存在混淆和误解,却也可从中看出它们意义上的联系与区别,对这一特殊语词的变化的历史考证将对训诂学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