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兴鹏 《百年潮》2006,(11):11-11
北川县位于四川省绵阳市西北,相传是先贤大禹的故乡,也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长征进入北川,在北川生活、战斗了103天。在千佛山一线与国民党军队激战、对峙了73天,确保了“北川峡谷”的畅通,掩护红四方面军主力顺利西进,策应了中央红军渡江  相似文献   

2.
在四川西北的茂汶羌族自治县的早期石棺葬中,曾见有用白石随葬的现象,观察这一现象,我们认为是羌族的一种白石崇拜遗俗。这种白石崇拜遗俗存在于“石棺葬文化”中。创造这一文化的民族,是原居于甘青地区的氏羌民族南下后带来的。因此要想进一步了解白石崇拜这一问题,应在源于我国西北甘青高原的氏羌民族文化或与其民族文化有关的其它古代文化中去寻根探源。为了说明这种拜崇的习俗和证明它来源于西北甘青高原,我们可以从西北的甘青高原的考古发掘材料中得到启发,现把四川茂  相似文献   

3.
1985年4月,茂汶羌族自治县石鼓乡农民梁茂成,在房屋左侧取土修厕所时,距地表2米处,挖到石棺葬墓一座,随葬品物有陶双耳罐、陶豆、陶单耳杯、陶罐、青铜短剑一把等。除铜短剑未毁外,其余均被社员挖毁。此剑造型和铸造颇具特点,近似柳叶形,剑身扁平,柄微鼓,柄身中有脊  相似文献   

4.
焦娜娜 《黑龙江史志》2013,(17):125+128
大禹是我国上古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因而对他的学术研究也时而有之。目前学术界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大禹的生平研究、大禹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与大禹相关的传说、神话上,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而通过对大禹研究学术史进行的梳理,也可以发现当前上古史研究中的一些趋向,从而对中国上古史有更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大禹赶石的故事 大禹圣人凿开了三川东面的山岭,把积在三川的水全部引了出去。但居住在山两面的百姓却来往不便了。人们站在黄河两岸的山上,对面可以说话,但就是过不去,大禹圣人看到了这个情形,想在寺沟峡山谷上修一座石桥,方便两岸的百姓,又设了祭坛,祭祀上天,请求天庭赐给赶山鞭,上天就给大禹圣人赐了条赶山鞭,大禹圣人得到赶山鞭后,从积石山上往下赶石,大禹圣人赶石时,不叫赶石,而叫赶牛,他把所赶的石头,吹了仙气变成了石牛往下赶。  相似文献   

6.
叠溪,这个以地震闻名于世的地方,在茂汶羌族自治县的北部,距县城约五十八公里。汉代在这里设过蚕陵县,五代称为翼针县。从唐代以来,叠溪成为驻兵重镇。1933年地震前,叠溪住有三百多户羌、汉、回等族居民,有驻军一连,加上行商和赶集的共达二千多人。这年8月25日中午时分,发生了七点五级的强烈地震,顷刻间毁灭了这座叠溪城池,幸存者仅有  相似文献   

7.
1997年7月10日(农历六月初六,大禹诞辰),在都江堰市国家森林公园纪念大禹的御龙宫举行了"四川夏禹文化研究"筹备会。自1995年4月以来,四川省史学界、水利电力界、文博考古界、新闻出版界的专家学者,已在此召开了两次富有成效的学术讨论会。以大禹纪念地、大禹文化起源地的探讨和弘扬大禹精神为中心,展开学术研讨,共收到论文30余篇,编出一本《史料集》。《人民日报》及省、市许多报刊曾为此发布消息或转载论文。中国水利史研究会从北京发来贺电。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一、夏朝和夏文化是客观存在。大禹是华夏民族的伟大祖先、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8.
王睿  徐粤 《旅游纵览》2022,(18):161-163
本文将以羌族酒文化为基础,研究羌族饮酒礼仪,以高质量发展地方文旅经济为契机,结合羌族酒文化的历史与发展现状,分析羌族名酒产业的资源类型,并借鉴川酒文化品牌发展探讨羌族名酒文化发展路径,塑造少数民族酒文化品牌,进而提高羌族酒文化的影响力,打造地区特色旅游产品,提高地区知名度。  相似文献   

9.
在神话与史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大禹与其妻涂山氏婚姻并不和谐,时常有矛盾发生,晚年之时的大禹还将王位传于伯益,而并不传于才能出众的启,从两方面看,启很有可能不是大禹的亲生之子。  相似文献   

10.
古代羌族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其社会组织中女性中心的社会制度,古老的女神崇拜使女神在原始羌族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是原始羌族崇拜的对象,由于在人类社会早期女性往往比男性更具有优势,"瓦尔俄足"的重要活动舅舅自始至终参与其中,体现在羌族原始崇拜的宗教观念。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远古时期羌族女性群体活动中母舅权大的特征,带有浓重的原始母系崇拜色彩。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概述东汉时期羌族内迁的基础上,结合史书记载和简牍材料,具体分析了羌族内迁的动因及其影响。认为东汉时期羌族内迁是羌族与汉族长期人口流动以及中心文化与边缘文化的互动过程,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内地羌族的"汉化"与凉州境内汉族的"羌化",是农耕与游牧这两种具有不同生态适应性的经济生产方式及其文化不断竞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北川羌族人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以后搬迁到新县城入住已经五年了,这五年来,生活在搬迁过后北川新县城里的羌族人他们的文化状态、民俗文化是如何在震后适应和延续的?本文就已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新县城为例,调研了羌族在异地重建过后民俗文化的适应性,来思索今后北川羌族自治县羌族民俗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1958年1月,浙江省绍兴县人民委员会对大禹陵和兰亭进行修复,我参加了施工前的调查、计划工作,现将调查所得分述于后:大禹陵在绍兴市东南约十二里的会稽山麓,出绍兴市稽山门由水路可达,古人所谓"山阴道上",风景确是明秀宜人。现在该处建筑群计分:(一)大禹陵,(二大禹庙,(三)大禹寺。三者皆在一地,后二者因前者而产生,如以建筑而论,当首推大禹庙。大禺庙的历史,浙江通志卷二百二十一说:"大禹庙在县东南,少康立祠于陵所、梁时修庙,……宋政和门年(公元1114年)敕庙额曰告成,东庑祭嗣王启,而越王勾践亦祭别室。……郡境尚有四所,一在山阴县西涂山,一在山阴县蒙搥山,一在  相似文献   

14.
郑屹 《丝绸之路》2005,(5):25-29
羌族是古老而富有特色的民族,居住在四川省岷江城山谷地区的羌族保留了3000年古老的习俗,在漫长的历史中为了防御外敌和自己发展的需要,羌族建筑逐渐形成了防御堡垒的形式,而桃坪羌寨古堡集中反映了这种特点。  相似文献   

15.
在羌族社会中,这是一群身份特殊的人群,在生计上,他们和大多数羌族一样,或耕作或放牧,是完完全全的农民,而在羌族的神性空间中,他们又是掌握宗教经典,沟通神、人与鬼的灵士,是充满法力与神秘色彩的巫师与祭师。在羌族地区,依不同的羌语发音,他们被通称为"释比"或"许"。在羌族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他们也是一群熟记本民族历史文化和科技、医学、艺术、音乐、舞蹈等丰富知识的人物,是羌族传统文化与悠久历史的传承者。他们有一套独特的服饰、法器和师承方式,有十分繁杂众多的口诵经典,其性别大多全为男性。  相似文献   

16.
《羌族释比文化研究》以丰富的田野调查资料和大量的释比唱经为基础。从释比、释比生活、释比传说等方面对羌族释比文化进行了探讨,对震后羌族文化的拯救和传承。对灾后羌族重建精神家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十年寻羌     
《山茶》2009,(5):173-173
台湾学者、历史学家王明珂的寻羌之旅始于1994年夏季。此后十年间,他每年都要在羌族地区住上一两个月.在真实的“人”与“社会”面前重头做一个学生,重新寻找古代羌人与今之羌族。王明珂说他在羌族地区的活动可以归纳为:喝白酒、爬山、接受村寨与城镇羌族朋友的热情招待以及与泥石流、山崩、破车、坏路奋斗。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在西南民族地区发起边疆服务运动,开展以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生计改良和传教为主的各类服务工作。羌族地区自清代末年始有了近代学校教育,但教育质量和效果不佳。边疆服务部在川西羌族地区开展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一定范围内的羌族民众接触或接受了具有近代内涵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羌族地区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当然由于边疆教育的特殊性和作为宗教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基督教会的自身局限,教会教育在羌族地区的作用不可评价过高。  相似文献   

19.
据史料记载,大禹生于北川,是中华民族继炎黄二帝之后的又一人文始祖。他将毕生心血倾注于为民造福,他治理水患、平定九州、建立夏王朝,利在千秋,功德无量。北川将通过打造中国大禹文化之乡,塑造"大禹故里,文化北川"的区域形象,使大禹文化成为北川的特色文化旅游名片,带动北川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林春 《文物》1982,(10)
我们在四川岷江上游进行历史地震调查时,在茂汶羌族自治县北40公里的较场公社较场坝的点将台勘察唐代石刻造像和唐、宋、元代题记。造像共七十八尊,脸型丰满,衣垂台座,系初唐风格(图一、二)。每龛造像旁边都有题记。点将台北壁有唐代题记两处。其一为:"惟大唐贞观四年岁次庚寅九月癸亥朔十五日丁丑,大施主持节兼翼州诸军事、翼州刺史上大将军李玄、嗣行治中张仲侃敬造释迦及弥勒像二龛。助布施主录事、参军常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