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货币经济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它经历了从古代货币演变为近代货币的转折。清朝政府在纸币发行初始,信誉良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到中后期,由于列强的入侵,清朝政府的货币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促使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货币制度演变成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货币流通制度,使中国的货币经济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货币经济,直至最后清王朝覆灭。同时它催生出一个近代中国货币革命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2.
机制币,听上去有点陌生,实际上就是用现代机器冲压铸造的各种金属货币。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它专指19世纪末至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硬币。在清朝末年,它横空出世,完全改变了中国两千年来的历史传统——“圆形方孔钱”,成就了一次币制改革的神话。货币史专家彭信威说,机制币带来的货币改革堪比秦始皇统一货币,秦始皇将刀币等等改变为圆形方孔,而这次机制币也将“孔方兄”送入了历史的记忆中。  相似文献   

3.
赵涛 《东方收藏》2022,(8):123-125
贝币是我国最早的货币。本文赏析在河南安阳殷墟、洛阳偃师二里头等遗址出土的天然海贝及仿贝,正是它们,将我国从以物易物时代带入货币时代,其起源、发展等均展现出我国独具风格且辉煌灿烂的货币文化。  相似文献   

4.
陈云是我国金融工作的卓越领导者。陈云金融管理的核心思想,一是强调货币发行权集中于中央,二是反对通货膨胀,保持物价稳定。建国初期,在他的指导下,我国建立了新型的货币管理制度,开始在货币发行与流通、银行信贷、企业结算等方面实施有效的管理;我国于1955年3月顺利发行人民币新币,完成了货币制度划时代的重大革新;他还领导经济管理部门积极探索稳定人民币币值的有效途径,为我国平抑物价、治理通货膨胀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铁钱是中国古代货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在货币史上不占主导地位,但对我国古代货币经济的发展及其货币体制的演变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西汉早期“铁半两”的发现,其意义重大,真正打开了我国古代  相似文献   

6.
中国黄金的货币性问题述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以黄金为币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春秋战国到新中国建立,长达二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黄金一直在我国货币制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我国货币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货币史学界、经济史学界以及钱币学界对我国历史上是否以黄金为币,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论和分歧。当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仍然是彭信威、萧清等前辈货币史学家的学术观点,认为黄金自春秋战国时期进入流通领域,秦汉时期发展到顶峰,东汉以后,黄金的使用“骤然减少,而且它的货币作用也衰退了”。①部分学者因黄金作为货币的使用范围不够广泛,流通性远不及铜钱,故…  相似文献   

7.
我国人民币制度的建立,结束了近百年来货币制度混乱的历史,真正实现了货币主权的完整和统一,开创了货币稳定、经济振兴的新时期。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外经济交流的增多,人民币的影响也日益加强,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已成为一种准硬通货,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要求改变我国法定货币名称和发钞行(央行)名称及取消分币、改变币制等声音。本文即对这类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8.
中国货币历史悠久,种类丰富,绚丽多彩。而人民币在我国货币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成为我国历史上少有的集中统一,独立稳定的货币。45年,从分散到集中,从依赖到独立、从落后到先进,走过了一条充满荆棘但却是辉煌的路程。 隆隆炮声中诞生的第一套人民币 第一套人民币是在统一各根据地货币的基础上发行的,当时各解放区和根据地都有自己的银行,各自发行自己的货币。1947年夏,解放战争  相似文献   

9.
我国最早的货币是贝壳。贝字在甲骨文中就写作贝壳的形状,如(?)、(?)、(?)。在我国文字结构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汇,如宝贝,买卖、贫贱等,绝大部分从贝。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业城市更多的出现,商代晚期,贝已完成了向货币转化的过程,正式取得了货币的地位。商周金文中,常见  相似文献   

10.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在不断完善我国的货币制度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至今已先后成功发行了5套人民币。从50年代第二套人民币开始,发行了人民币硬币。自此,新中国货币进入纸、硬币混合流通的时代。80年代为适应和促进经济的发展,适时调整了货币结构。改革开放以来,还相继发行了多种流通纪念币和金银纪念币,丰富了我国货币品种,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货币体系。这个品类丰富的体系,作为收藏对象,在人民币收藏热中,又被集藏者们开拓分出更多的门类。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一个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又是产生和使用货币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货币的历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历代王朝的更替兴衰史;中国历代货币演变也展示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它记述着生产工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历代王朝经济的盛衰强弱;中国历代货币又是我国文字书法艺术嬗变历史的载体,展现着中华民族古老悠久、独具风格、辉煌灿烂的货币艺术文化。 《中国历代货币》图册,汇集上自先秦,下至当代的金、银、铜币和纸钞数千种,编排有序,洋洋大观,印制精美,赏心悦目,犹如一部绚丽多彩的编年史。该图册于1982年出版问世后…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的白银货币一直没突破称量货币的旧模式。但是,金代承安二年(1197年)铸行的法定银币“承安宝货”,在银币上标明了币值,而且分为五等,起到取代碎银的重要作用,从白银称量货币的传统中脱颖而出,是一次新的突破和尝试,从而在我国货币史上占有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文史天地》2008,(11):68-68
铜钱是我国流通时间最长、对古代社会经济影响最大的一种货币。从秦始皇到清朝末年,大约流通了二千一百多年,这在世界货币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相似文献   

14.
刘筝 《中国钱币》2004,(2):75-75,74
中国的货币文化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铸造金属货币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发明纸币的国家。货币除了具有经济功能外,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欣赏价值,因此货币又是重要的收藏品。人民币是中国当代货币文化的载体,是中国货币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因而是广大钱币爱好者研究和收藏的对象。自1 94 8年1 2月1日发行第一套人民币至今的半个多世纪里,我国发行了体系庞大、品种丰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我国货币的印制水平不断提高,印制专家们在题材构思、图案设计、印制工艺、防假研究等方面的探索实践和对国外钞券印制…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玉币略论蔡运章实物货币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货币形态,玉币便是其中之一,但是以往我国研究玉器的著作大部没有涉及玉器的货币职能,有的学者甚至否认我国古代有玉币的史实。因此,玉器是否为我国古代货币?这种货币的种类、年代、单位及购买力等问题,都是需要澄清...  相似文献   

16.
同志们:中国钱币学会成立一年多了,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学会做了不少工作,创办了会刊,发展了会员,开展了学术研究和学术讨论活动,有些省、市举办了货币展览,加强了货币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另外,还开始了对外的货币文化交流活动,这些成绩都是应该肯定的。我们学会的宗旨:就是要团结全国的历史货币工作者、专家、学者和收藏家,开展钱币学、货币史的研究,使我国悠久灿烂的货币文化发扬光大。这也是我们这次年会开展学术讨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清代前期发挥作用的是白银、铜钱以及会票等民间自律货币并存的多元复合货币结构。清初废银论及萧条说,将白银作为社会衰败的原因,是从货币的职能和功能进行了片面的解读,白银的货币化表明中国的价值尺度实现了摆脱铜钱的根本转换。银钱比价的变动,决不是两者在供求上简单的数量关系,而是反映了基于金属货币的自然特质在质量不一、金属货币的非货币化前提下不同阶层货币占有的不均匀和财富分配的不平等,从而出现"白银陷阱"。突破金属货币数量限制的尝试仅限于基于基层共同体和行业组织人的信任为基础的自律货币会票之类,一国一通货性质的信用货币创造机制由于缺乏制度改进在清代前期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18.
论西汉皮币     
在我国货币史上,用金属铸造货币,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期间就已经在各国正式出现。尽管在以后几个朝代由于政治、经济等影响进行过不同的币制改革,但金属货币始终充当着我国古代社会基本货币的角色。尽管如此,西汉武帝时以白鹿皮作为货币的绝无仅有的先例,因其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故仍有着自己独特的涵义。虽然,它只是昙花一现,但这种被称为中国纸币滥觞的皮币,在我国货币史上却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皮币产生的背景、功用及其它诸问题作以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正>银两制度是近代中国货币体系和中国特色货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货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银两制度在我国实行了很长时期,对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均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对于亚洲地区邻国日本、越南和朝鲜等国的币制演进也产生过重要作用[1]。  相似文献   

20.
《安徽钱币》2005,(3):1-4
自1996年起,我国开始在全国广大城乡地区开展反假币宣传周活动,至今已是第十个年头了。根据当前反假货币斗争形势和国务院领导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大反假货币工作力度,国务院反假货币工作联席会议决定将2005年作为反假货币工作年,并决定在往年反假货币宣传周的基础上,将今年5月份和10月份作为反假货币宣传月。5月伊始,全省各地各级金融部门针对本地具体情况,注意发挥自身优势,采用各种方式,广泛、深入地展开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假货币宣传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