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志稿交叉重复,是指所记述的事物因交叉关系而出现内容重复的现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带有普遍性,是历史地、客观地存在和发展的。作为全面系统地记述一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历史与现状的地方志书.必然要反映事物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互相联系。  相似文献   

2.
“事可互见,文无重出”,这是撰写志稿的基本要求之一。然而,我们在阅评志稿过程中,却时常碰到“重复现象”,即记述同一事物的某些文字材料反复出现。由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有些地方重复记述不可避免,在个别情况下,适量重复也是允许的,但从志稿的撰写来说,还是尽量减少或避免重复为好。因为不必要的重复不仅浪费时间、精力和劳动,而且造成志稿臃肿,  相似文献   

3.
交叉与重复有质的不同,交叉是指志书在记述同一事物时以不同方式在多个地方出现,以体现事物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彼此联系,是行文的一种艺术。重复是指相同的事物在志书中反复出现,是行文的失误。省志中的交叉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专业(事业)交叉,二是分志内部各篇章节目之间的交叉,三是不同体裁之间的交叉。处理各分志之间的交叉时,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从现代社会分工和科学分类的实际出发,确定事物的主要归属,坚持事以类从,行业归口,详略互见,详主略次,同中见异。处理分志内部各篇章节目之间的交叉,其处理方法有二:一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篇目,二是根据从属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原则归类记述。处理体裁之间的交叉,要准确把握各种体裁的功用和特点,并结合所要记述的内容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4.
詹跃华 《新疆地方志》2012,(2):33-35,44
地方志书全面系统地记述某一地方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普遍性,记述各门类众多事物的志书不可避免地出现交叉现象。地方志书的交叉是允许的,是志书体例的必然,也是逻辑性、科学性的反映,但是,面对交叉现象出现的内容重复是不允许的。编纂人员应该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内容重复。处理志书内容的交叉重复,应根据不同的类型作出具体的分析,然后选择相应的办法,这样才能避免重复。  相似文献   

5.
<正>志书内容的重复交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重复,是指同一内容,在同一部志书的不同地方,两次或两次以上出现;交叉,是指在同一部志书的不同地方,出现了又相同又不相同的内容。从我省两轮修志实践看,志书内容的重复交叉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修志工作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往往文出多人,众手成志;加上方志体例要求以事分类,横分篇目,各篇章内容相互独立,缺乏联系,因此,在编纂过程中,如果编纂者之间缺乏沟通,定稿者又缺乏总纂,志书内容就极易出现重复交叉问题。  相似文献   

6.
有人总结志书编纂有“八难”,其中之一就是“处理交叉重复难”。由于事物之间,尤其是异源同流事物之间,相邻相近事物之间,存在较强的联系性和渗透性,因此,交叉重复现象难免。无论卷篇之间,还是章节之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交叉现象。为完整记载某一事物,方便人们应用,适量交叉记述是允许的,但不恰当的简单的重复不仅浪费时间、精力和劳动,而且使内容臃肿拉杂,损害志书质量。因此,一定要处理好交叉重复问题。常用方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7.
李玉平 《广西地方志》2014,(1):22-27,42
地方综合年鉴稿和地方志资料年报同属地方志领域,在报送内容、形式,组织方式上存在很多交叉之处,而成为比较的对象。本文分析当前关于两者关系的“年鉴取代年报说”“年鉴年报并行说”“年报取代年鉴说”三种误解。这三种误解均强调了两者的差别,而忽略了其共性。年报应与年鉴稿比较,而非年鉴。并从文本和工作方式两个方面比较了年鉴稿和年报的异同。两者发展的趋向不可偏废,应该通过整合协调发展,整合的前提是不破坏两者的独立性,整合的措施包括人员整合、工作整合。  相似文献   

8.
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所以记述一事物时涉及另一事物是正常的;特别是方志采取以类系事、横排竖写体例,又多种体裁并用,所以志书在两个以上的地方涉及同一事物更是难以避免的。处理这一问题的原则是:允许必要交叉,避免字重复。首届新方志编修实践证明,交叉问题处理不好,将造成整部志书布局  相似文献   

9.
孙志红 《福建史志》2020,(2):22-25,71
地方综合年鉴记述的内容虽然与工作总结存在着诸多关联,但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年鉴稿件编撰者要从内容要求、受众需求、载体形式、行文表述等方面的差异入手,厘清地方综合年鉴与年度工作总结的区别,方能排除撰写总结带来的习惯性干扰,去除年鉴条目中总结报告式写法,进而明晰和增强年鉴的主旨意识,准确把握年鉴的特点和要求,编撰出合格的年鉴稿。  相似文献   

10.
年鉴信息内容交叉重复的现象,在专业年鉴中尚不时显,但在综合性年鉴,尤其是地方综合性年鉴中比较突出。可略举几例:  相似文献   

11.
地方综合年鉴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内容结构老套,缺乏时代新意;-ff书色彩浓厚,民用价值不足,内容重复臃肿,难显年度重心。这些问题阻碍了年鉴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年鉴工作要研究年鉴如何与时俱进,从管理机制、编纂机制、经营机制、操作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2.
年鉴出版后,往往会发现一些史实出入、交叉重复、前后矛盾、语法错误、错漏别字等问题。看到这些不应该出现的问题出现在白纸黑字上,真有点寝食不安,难以释怀。年鉴出版工作是一项多人参与、环节纷繁的系统工程,要提高年鉴的质量,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疏忽。笔者多年的工作体会是,提高年鉴质量有三个主要环节:作者供稿、编辑编稿、主编审稿。在这三个环节中,后两个环节又是确保年鉴质量的关键所在。故想就此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突出地方资源特色,增强地方综合年鉴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突出地方经济特色,充实地方综合年鉴的内容;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展现地方综合年鉴的亮点和底蕴。  相似文献   

14.
周慧 《中国年鉴研究》2022,(2):26-35+78-79
收入消费、物价、计划生育是地方综合年鉴社会部类中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小康社会质量的重要内容,三级综合年鉴都作了程度不同的记述,但信息量普遍不足,与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尚不匹配。主要原因是编者对年鉴的记述对象缺乏研究与认识、对事物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地位和作用与其在年鉴中的位置关系把握不准、对年度特点不敏感或把握不当。要准确记述好这三项事物,应当正确处理好地情研究与年鉴编纂的关系、所记事物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地位作用与其在年鉴中地位的关系、常规记述内容与其年度特点记述的关系、有效信息记述的详与略的关系、事物记述与内容要素的辩证关系、文字记述与表格记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2011年11月11日.省志编委召开的全省:也方综合年鉴编纂规范座谈会在成都市举行。为规范全省地方综合年鉴编纂,提高编纂质量,推动年鉴事业科学发展,省志编委于2011年8月26日印发了《四川省地方综合年鉴编纂规范》(征求意见稿),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召开了此次座谈会.讨论对征求意见稿的修改问题。参加会议的有成都、攀枝...  相似文献   

16.
楼向华 《中国年鉴研究》2022,(1):33-38+78-79
近年来,地方综合年鉴的作用日趋重要,其编纂工作越来越为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所重视。为避免地方综合年鉴出现“千鉴一面”的局面,年鉴工作者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需要牢牢把握好地方综合年鉴的特征,创新年鉴发展思路,形成独有特色。一部年鉴的特点由多方面组成,而框架不仅是地方综合年鉴的纲目,是其信息资料的科学组织形式,更是体现一部年鉴的编辑思想、内容结构和特色形式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框架设计作为年鉴编纂的首要任务,其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影响年鉴全面性和地方性,也决定年鉴编纂的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17.
《沧桑》1995,(6)
一部完整的地方志,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容交叉不可避免,但又不能重复雷同。这就有个取舍问题。现就本人管窥所及,谈点粗浅体会。 志书涉及面广,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及人文社会。其所述事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内容交叉有其必然性。但各章、节、目中出现雷同则为修志者之大忌。  相似文献   

18.
编纂《广西年鉴》2009年卷的具体做法是创新栏目,突出年鉴的年度特点和地方特色;增加辅助资料,充实年鉴内容;把握尺度,提高彩页品质等,打造出地方综合年鉴品牌。  相似文献   

19.
黄玉华 《中国年鉴研究》2022,(1):44-53+79-80
政治部类是地方综合年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否编好政治部类直接影响到一部年鉴的质量高低。政治部类的篇目设置应该包括: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监委、民主党派与工商联、人民(群众)团体、法治、军事。政治部类的记述内容要注意充分反映人大、政协的职能与作用,要注意加强政治部类重要会议的记述,要注意政治部类的相关重要内容不能缺漏。政治部类的条目编写要关注常规条目的设置记述,要关注条目内容的交叉重复,要关注条目资料的实用性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20.
第二轮修志工作开展以来,方志界出现“方志年鉴化”、“年鉴方志化”和“志鉴一体化”的修志观念。其原因是由于对地方志书和地方综合年鉴的性质、特征未加区别;或在志鉴编纂中存在不正确的编纂态度和方法,也是对《地方志工作条例》精神实质的误解。地方综合年鉴为地方志书提供资料是有限度的和有选择的,并且绝不是唯一的,更不存在相互替代的关系。第二轮修志中一些有识之士为提高志书质量和克服“方志年鉴化”进行了有益探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