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博物馆藏青铜镜中,有两面西汉时代的透光镜。镜面微凸,背有纹饰。镜子外形与通常汉镜一样,但当其光亮的镜面承受日光或灯光(聚光)时,墙上就反映出与镜背相对应的图象。这类铜镜,古人称为透光镜,在国外则有称之为魔镜的。现将两面透光镜分别介绍如下: 一"见日之光"遗光镜径7.4厘米,重50克。圆钮,内区为八曲连弧纹,外圈有带状铭文:"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八字。每两字中间夹一或◇符号,铭文两边各有齿状纹一周。阔边。"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是西汉中期"日光镜"铭中的习惯语,从镜的形式、花纹和铭文来看,其时代应在西汉武帝以后(图版玖:1、2)。  相似文献   

2.
古代铜镜的透光原理一直存在争议,本作通过大量实践证明,古铜镜的透光效应与铸态曲率无关,而与铜镜在加工研磨过程中产生的新的镜面曲率有关。  相似文献   

3.
古代透光镜和其它古镜一样,都是用铜、锡、铅等合金铸造而成的,根本无透光之理。所谓“透光镜”,只是根据有的铜镜承日照之,镜背花纹透影在壁的现象而定名的。这个定名显然是不科学的。但是,前人已经长期延用,约定俗成,现在也只好仍以此代名。下面就历代对透光镜研究的情况和古镜透光效应产生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4.
1975年12月25日遂平县修复河堤,在月儿湾工地上,嵖岈山公社土山大队社员刘国安挖出一面铜镜,立即交给文化馆,得到奖金,受到表扬。当时我们发现此镜有透光效应。因为与发表过的透光镜时代不同,镜形不同,加之资料不足,缺乏经验,未敢冒昧发表。目前经过多次验证,查对了有关资料,初步定为“唐代宝象花透光镜”。该镜直径16.9厘米,半球形钮,钮径1.5厘米,重500克。镜背有七朵全开的花朵,  相似文献   

5.
1985年2月15日,遂平县诸市乡任马庄农民孙广凡在村中挖地基时,发现一座墓葬,墓室已被破坏。出土有唐代透光镜一面,绿釉瓷碗、钵各一件,现分别作以介绍:透光镜:该镜为八角形,直径17.9厘米,半球形纽,镜边高出,边厚0.3厘米,镜背有七枝花朵,一朵居中,六朵分布于周围,将铜镜对准阳光,映在墙上能将背面花纹反射出来。因镜体残为三块,镜面有四处锈蚀严重,因此映像中花纹不清晰,多处散光(图版四:1、2)。釉绿瓷碗:口径14.9、高4.4厘米,圆  相似文献   

6.
魔镜          下载免费PDF全文
1.何谓魔镜魔镜是指一种特殊的铸铜镜,其直接成像时与普通镜子的成像没有差别,而当阳光照射镜面时反射光在墙面上的投影,则能映现镜背的纹饰、文字。具有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的铜镜称为魔镜(magicmirror)。图1为魔镜及其投影示意图。2.魔镜的研究史日本最初研究魔镜是在明治七年(公元1874年),东京大学的前身东京开城学校的化学教师吸特金斯(AtkinsonR.W.)在英国的Nature杂志(1877年5月)上首先发表了关于魔镜现象是“由于磨削青铜镜时镜面残存应力不均匀分布”的推论。而后工学部的艾尔顿(AyrtonW.E.肉佩里(PerfyJ.…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的“透光镜”的透光现象的新实验,为研究“透光镜”的透光原理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山”字纹铜镜在湖南楚墓中所出土的铜镜中,其比重占整个铜镜总数的90%以上,镜面纹饰以“山”形作为主图形,底部衬以羽状、网纹连叶状等纹饰,钮座有圆形和方形两种,钮座处饰五出或六出叶状纹。个别“山”字纹镜主纹“山”字之间饰以浅  相似文献   

9.
对加工纯铜、黄铜、锡青铜和铸造高锡镜青铜样品的基体及“磨镜药”处理前后表面进行检测,发现在磨镜处理时,“磨镜药”中的Sn原子通过Hg的作用首先以置换方式扩散渗入铜材表面的α固溶体中,当Sn元素浓度达到饱和时,将首先在晶体缺陷处生成Cu41Sn11新相并逐渐长大,使表面形成“水银沁”富锡层。富锡层逐渐氧化生成致密的、显微晶态的SnO2膜。此即古铜镜“水银沁”表面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0.
铜镜是人们日常生活起居所使用的重要生活用品,从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发展至今,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铜镜种类繁多、式样丰富、纹饰精美、制作精良、寓意吉祥,以汉镜和唐镜最为人称道。其中海兽葡萄镜以其镜面纹饰图案充满神秘色彩格外引人注目,其镜面纹饰的主体“海兽”和“葡萄”均为唐代经济繁荣、中西文化交流下的产物,被许多专家学者称之为多谜之镜。文章以新乡市博物馆馆藏唐代海兽葡萄镜为例,试着以其镜面纹饰探讨其传递的文化信息与符号。  相似文献   

11.
最近,湖南攸县湖南坳乡一座古代墓葬中出土一件透光铜镜(见图)。该镜直径21.8厘米,厚约0.2厘米。三弦纹纽,圆纽座。内、外区均以云雷纹为地,上饰蟠螭纹。窄平缘。镜背的纹饰在镜面隐然有迹,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古代青铜镜的复制研究发现,古代铜镜镜面凸起的原因,是与镜背的镜钮、浮雕及镜缘等的大小及厚度有关。战国镜的镜钮既小又薄,其镜缘都是横截面较小的镜缘,可直接磨成平面,不致出现铸造缺陷。东汉至六朝之间,其镜钮都较大,为使磨制出的镜面没有铸造缺陷,须将镜面中心少磨削、外围多磨削。这样磨削加工的结果,就形成了镜面凸起。  相似文献   

13.
1986年8月,宁安市文物管理所在渤海镇上京龙泉府(内城)遗址内的回民墓地采集到铜镜一面(残半).铜镜直径21.5、缘宽2、厚0.5厘米,重700克.镜面光滑,镜背铸有2条凸起的龙首鱼身图案,双龙昂首弓腰,张血盆大口,瞪眼吐舌,尾部卷曲.双龙为首尾相接,似应在相互角逐(见左图).  相似文献   

14.
所谓线刻铜镜是指在铜镜的镜面或镜背直接用锋利的刀笔作阴刻图纹,它是铜镜中较特殊的一种装饰工艺,除此特性外,从形制而言,与普通的铜镜没什么区别。  相似文献   

15.
王牧 《收藏家》2007,(5):39-46
所谓线刻铜镜是指在铜镜的镜面或镜背直接用锋利的刀笔作阴刻图纹,它是铜镜中较特殊的一种装饰工艺,除此特性外,从形制而言,与普通的铜镜没什么区别。  相似文献   

16.
《文物》1957,(12)
上海市文史馆馆员靳巩捐献汉透光铜镜上海市文史馆馆员靳巩老先生最近将他珍藏了二十多年的汉代透光铜镜捐给了上海市文化局所属上海市文物整理仓库。镜直径二市寸强,背面铸有  相似文献   

17.
几年来,安徽望江县境内出土了一大批古代铜镜,其时代上起汉,下迄宋,造型纷繁.这里选择介绍部分有代表性的供同行们进一步研究.(一)汉代铜镜(1)蟠螭纹规矩镜(博局纹镜)1986年10月在县翠岭乡城北村黄花园出土,直径16、缘厚0.4厘米,半球形圆钮,圆钮座,座外饰有双线方框,框内有12个乳丁,方框外有8个较大的乳丁及“T”“L”“V”形符号,并间以蟠螭纹,向外一圈饰有锯齿纹,其外再饰有一圈变体云气纹.素缘.该镜制作十分精细,造型优美,镜面光可照人.(图一)  相似文献   

18.
洛阳博物馆近几年征集了十几件铜镜,这批铜镜铸造工整,设计新颖,不论人物、花草、鸟兽都非常生动清晰。现将其中七面铜镜按时代简介如下: (一) 隋代“仁寿”镜(图一) 半球形钮、厚胎、平缘、钮座作双线八角纹,每角内分别有“高”、“金”“宜”、“昌”、“长”“明”“□”“□”八个字。以八角纹突出的双直线纹将镜面纹分为八个部分。分别饰“东王公”“西王母”“四神”和“神兽”。外区作“玄武”、花辨等图案,并有凸起的圆圈一周,外有楷书铭文,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有战国、汉。唐、宋清朝各类铜镜数百枚。现将其中的10枚铜镜作一介绍,以飨读者。一、战国镜菱形纹镜1面。1955年出土于河南郑州二里岗战国墓。标本m98:1,圆形,三弦或,圆钮座,外缘素卷边,镜面平直,镜体较薄,镜背纹饰由地纹与主纹组合而成。地纹为羽状纹,其上有凹面宽条带组成的菱形纹,将镜面分为九个菱形小区,菱形的内角度为60度与120度两种,位于中心的菱形及与它四边相接的四区内各有一朵圆形花蕊的四瓣花朵,所木同者,中心菱形纹的花蕊实为凸起的镜纽,而余者的花蕊部分则是宽条带的圆圈,在与中心菱…  相似文献   

20.
汉代是我国古代铜镜发展的重要阶段,历来以数最众多、种类繁多、铸工精致称于世。西汉早期铜镜,战国时期的云雷纹地蟠螭纹镜得以延续,主要为三叶纹或四叶纹图案。中期,地纹简洁,三弦形薄钮逐渐过度为半圆球形钮。镜面小,镜壁薄。西汉后期,出现了铭镜,主要有日光镜昭明镜,并逐渐走向商业化。铸造工艺有了长足发展,镜面加大,镜壁趋厚,镜缘变宽,球状钮。纹饰简炼,主要有草叶纹、星云纹、禽兽纹、乳钉纹。四叶镜(蟠螭纹镜)发展为四乳四螭镜。王莽时期,代表天地四方的规矩镜极为盛行。钮座四周常铸有十二星辰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