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本身就是个摇笔杆子的人,写总结、写新闻、写小说,还给别人写讲话稿,“一把刷子两边用”,我实在不知如何写他才好,考虑了许久,仍是迟迟没有动笔。可是在我即将编辑出版的《朋友》一书中,写了那么多的文化人,又怎能没有他呀?加之我们是货真价实的朋友,而且“友龄”也有20年了啊!  相似文献   

2.
正我们五(2)班在学校那是算得鼎鼎有名的,各路"神人"都聚集在我们班。现在,就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班上的三位"神人"。一号"神人"卓子俊,他在我们班的"神人榜"上排名"蓝博湾",他的独门绝技就是超级速写法。每当上课写题目时,老师一声下令,当"童鞋"们还在思考时,他就开始埋头"沙沙"地划起来了,当"童鞋"们刚刚拿起笔,就会听见重重的放笔声音,他已经写好了。当然,速度这么快也得付出代价的。他的字,只有他自己和老师可以看得懂,在我们看来,他  相似文献   

3.
王大卫的许多文章和著作,都是行走出来的,他说,不行走,写出来的东西必是苍白、浮华和没有风骨的。我们听说他手术尚未痊愈,又去湘西凤凰了,故联系他写了这组"凤凰系列"的文章。王大卫的文章,有一种触及人审美与思考的感动,相信读者会有兴致阅读。  相似文献   

4.
何芳川教授走了。他走得那样匆忙、那样突然,以至于我动笔写这篇悼念短文的时候,我还是不敢相信他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  相似文献   

5.
我父亲汪小川自离休直到身体状况完全不支为止,最主要的活动就是埋头写作。我偶尔在夜里两三点钟看到过他在灯下伏案笔耕不辍,搞不清他是尚未入睡还是已经起床。我佩服他的勤奋,却没有关心过他写的是什么。从小到大,我们眼中的父亲不是写字就是看书,我们已经习惯了。  相似文献   

6.
回顾自己与父亲相处的岁月,总有许多片断纷至沓来,重合,迭加,却难以聚焦。我只能写下最深的几个印象。 印象之一:父亲总趴在办公桌前,写呀、写呀,似乎永无休止的时候。从我刚有记忆,在延安的窑洞里,父亲穿着厚厚大大的灰色棉衣,坐在小方桌的煤油灯下,桌下放着炭火盆,他就在那里写;进北京城后,坐在长方形办公桌的电灯座灯前、他在写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要人扶他半靠着坐起,伏在我们支在他面前的玻璃板上,颤颤抖抖地写出了向巴金祝寿的贺电,虽然他记错了日期……他一生到  相似文献   

7.
全在你脸上     
《华夏地理》2005,(3):38-39
这个人看起来不大高兴,是吧?尽管我们不知道是什么引发他的怒火(事实上,他是个演员),但是这种愤怒的情绪都写在他脸上了.不管我们从哪里来,大多数人都能毫不费力地通过表情了解他的情绪.  相似文献   

8.
井石将他中篇小说集《古堡的主人们》的一摞清样和一页信托人转交给了我。信中说他去兴海县下乡了,请我给他即出的集子写篇序。还说,托人转交,是为了排除我推托的可能。我们是文友,相知多年。为他的新作写序应该是责无旁贷。此前,也曾为他写美国友人柏大卫的长篇纪实《故乡故事  相似文献   

9.
老于太太     
近半年前,我们采访过张正隆先生,听他讲战争中的故事,意犹未尽,又约他写这个专栏。第一部分说的是东北抗日联军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正>敬爱的李懋之将军与我们永别了。噩耗传来,悲痛至极。我除对其家人表示慰问外,并立即写挽联、写悼诗以寄哀思。德高望重的老首长虽然安祥地走了,但他的光辉形象,  相似文献   

11.
我同振铎同志一起工作了六年。他为人坦直,做事认真,有自我批评精神,在政治上进步,靠近党。记得在整风贴大字报时,他很原意听取大家意见,同我们一起,在深夜中,仔细地阅读大家对他写的意见,并且自己也写大字报进行自我批评,同时也对大家提意见。在整风后期,领导同志间进行思想检查时,他也很虚心地进行了自我批评。我们想说的话,他在自我批评中都基本上讲到,而且态度十分诚恳,这就大大地教育了我。  相似文献   

12.
2011年3月11日,我在凤凰会馆采访崔强,他是凤凰卫视副总裁,也是刘长乐的多年战友,看上去是个大开大阖的人,但说完后会反复叮嘱你哪句话不要写,哪句话最好别写,哪句话非要写的话.最好换个表达方式,“我们一起想想这句话应该怎么说。”他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故事,1998年克林顿访华,国内媒体面临是否直播的问题。央视通过广电总局争取到了直播权,  相似文献   

13.
晨风 《湖南文史》2013,(8):33-33
我们常常说某个人“墨水”喝得很多,是指他的学识相当高,读的书、写的文章也不少。  相似文献   

14.
我们的史学史助教进修班,已经学习了半年。我因为忙,很少和同学们接触。现在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一起座谈,我很高兴。在这里,我还是谈谈关于史学研究的一些问题。我们研究历史,说的是研究客观的历史,而不是写的历史。写的历史,不是不要研究,但这不是我们的目的,而是为研究客观的历史服务的。李大钊同志写的《史学要论》,把客观的历史跟写的历史分开,他的意思就是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去研究客观历史。写的历  相似文献   

15.
亦欢 《人物》2022,(9):2-2
在若干深遂的、厚重的封面人物之后本期杂志,封面是一位年轻人,他24岁,拥有一张尚未经过太多世事敲打的脸。这个夏天,带着一团热闹,他走进大众视线。他看起来总是那么快乐。快乐的人有什么好写的呢?写文章,我们倾向去写人的“不快乐”,人的困境,人的痛苦,人的纠结……因为在这些“不快乐”里,有人的决断与力量。  相似文献   

16.
蒋佩玉  曹颖 《神州》2009,(1):90-92
勇当先锋写忠诚2008年,初冬,"秋收起义红二团"驻地。面前他刚毅的脸上布满凝重。没有豪言壮语,他用一种几乎轻描淡写的口吻,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讲述中,他几次哽咽,但他硬是把含着的泪花忍了回去。也就在这种凝重而悲壮的气氛里,我们认识了他——"秋收起义红二团"的现任团长黄长清。  相似文献   

17.
正最近,班主任朱老师给我们下达了一道任务——每天写一篇班级日记。此令一出,底下是叫苦声一片——"啊?我们还要写日记?""NO,NO,NO!"……可在老师的威胁下,这些反动派给成功"消灭"了,于是班级日记登场了!第一篇日记是一位女生写的,她不仅写了日记,还给我们的日记本画上了精美的图案,这让同学们渐渐感到有兴趣了。第二篇日记是一位男生写的,他有趣的语言让我们身临其境,当读到第三篇时,同学们便被吸引住了,一个个坐得笔直,眼里放出金光,死死地盯住日记本。  相似文献   

18.
近两年,需要哀悼的人太多,悼文占了我所写文章的相当部分。没有想到,现在我要来为杨述写悼文。他死了。他和我一起生活39年,一起经过了胜利,也经历了无数酸辛和惨苦。现在,他所有的书籍、药包、亲手写的小条子、电话本,都还塞在抽屉里,与他自己为别人写的悼文手稿和别人吊唁他的来信混杂在一起放着。他的毛巾、脸盆都还在洗脸架上。我不愿收拾起这些东西。这样摆着,使我觉得我们的生活秩序还是照旧,他并没有从我的生活里消失,好像不久就会回来。几个月中,由于他已经病重不能行动,我又得工作又得护理他,负担沉重,曾使我挺心烦…  相似文献   

19.
胡乔木谈毛泽东与张闻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年4月13日,胡乔木约张闻天选集传记组的同志谈他回忆张闻天的文章。张培森、程中原、施松寒(已故)和我参加了谈话。胡乔木拿出一页已写的稿子说,他的文章原已动手,因有眼疾,不方便写长文。另脚也有病,虽是一时之疾,但是在4月份内影响大,而《回忆张闻天》一书截稿在即,所以找我们来救急。  相似文献   

20.
石楠 《江淮文史》2004,(2):135-138
2002年正月初八,是亚明先生离开我们仙去的日子。虽时过两年余.我仍然感到十分悲伤。每当目光落在我为他写的那本书上,或是见到我和他的共同友人的时候,我眼前总会浮现他的音容笑貌,想起我与他的忘年之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