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史料解读和实地考察,从文化传播角度,探讨了秦腔"南下扬州"的历史条件、迁移扩散的时空演变过程。笔者认为秦腔自明代成形之后,主要分布于以西安为中心的陕甘地区,伴随明清陕西关中"超省域"商贸格局的形成,大批陕西商贾异地流寓,为秦腔传至扬州提供了相应条件,至清代乾隆年间,秦腔在扬州盛行,并形成秦腔文化流行区。然而,因清廷禁戏令的多次制约及异质戏曲文化之间的相互竞争与整合,其流行热潮逐渐消弭。可以看出,扬州秦腔文化从"传入"到"盛行"至"消歇"的时空演变过程,是历史时期文化迁移扩散的个案展现。  相似文献   

2.
白彦涛 《神州》2013,(35):226-226
秦腔是流传于我国西北地区的民族剧种,经过流行地区的不同而衍生出不同的流派。秦腔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特殊的审美要求,而且对音韵、吐字方式等方面有相对独特的处理方式。本文以秦腔为研究对象,对秦腔的声调形成特点、基本旋律和唱腔字调的基本规律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3.
陇上秦腔艺术扈启贤秦腔是西北地区丝绸古道上的古老戏曲剧种,长期以来深受本地区人民群众的喜爱。西北地区的秦腔,是本地区人民群众长期以来共同创造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之一,是这块古老土地上的人民智慧的结晶。但是,由于地理、经济、文化、语言以及民俗的不同,所以...  相似文献   

4.
甘肃秦腔造型艺术●扈启贤刘继尧摄秦腔是西北五省、区共有的大型剧种,但各省、区在表演风格上却有较大差异。以装扮人物形象的造型艺术来说,甘肃更有其独到的特色。一、特殊的头饰:为了塑造一些特定人物形象,在头饰方面采用了一些独特的装扮方式。布节子也叫“英雄节...  相似文献   

5.
方嘉雯 《人文地理》2013,28(3):64-69
秦腔起源于古代陕甘一带民间歌舞,流行于陕、甘、青、宁、新等地。本文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采用文化扩散和整合的思维着重分析了秦腔文化形成的自然地理与社会原因,系统探讨了不同时期和地区秦腔文化的扩散类型、传播路径与整合特征。结果认为,秦腔文化扩散的主要方式是人口迁移与艺人游走,特点是多级化。秦腔文化景观反映当地发展史,是多种地域文化要素相互作用的产物,传播时的屏障作用具有正负双重影响。未来秦腔文化的发展要根植于群众并植入现代元素,以实现秦腔文化新的繁荣。  相似文献   

6.
秦腔司鼓的击打效果与舞台效果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亚生 《神州》2012,(33):202-202
秦腔司鼓是一种纯粹的民间艺术,作为秦腔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司鼓在打击乐的表演中,对于整个演出具有“半个导演”和“总指挥”的作用。特别是在民间的表演,秦腔司鼓不仅辅助秦腔表演艺术更加有效地开展演出,对观众进行情感渲染,而且在演出的整体过程中,“锣鼓家伙一台戏”涵盖了打击乐的效果和舞台效果的集中体现方式。  相似文献   

7.
秦腔何时传入新疆,已难确切加以考证。据《清实录》记载,乾隆四十年(1775年)在哈密已有秦腔班唱戏。嘉庆年间(1796~1820)在镇西县(今巴里坤县)已有秦腔德胜班在活动。当时较出名的艺人有吴麻子(花脸)、杨天寿(小旦)等。清光绪元年(1875年),左宗棠率军击败阿古柏入侵,收复新疆,大批陕甘籍的官兵进入新疆屯戍,秦腔艺人也随之纷纷来新疆,秦腔的影响日渐扩大。光绪十六年(1890年)以前,在迪化以唱梆子为生的秦腔艺人已有20余位。是年,兰州艺人吴占鳌组班起名“新盛班”,取新兴昌盛之意。新盛班成立后,他们在红山庙会上…  相似文献   

8.
张智虎 《丝绸之路》2014,(24):56-57
文章以《留下真情》为典型个案,思索秦腔艺术的当代复兴问题。认为唯有剧作家既拥抱当代生活、守望核心价值,又复古开新、承传精髓,才能创作出与时代心灵发生深切共鸣的优秀剧作。  相似文献   

9.
朱星联 《陕西史志》2005,(3):48-49,28
秦腔剧这个产生于三秦大地而又流传遍及西北五省及内蒙、山西、河南等临近地区的古老剧种,有其久远的历史渊源及深厚的社会群众基础。要继承、改革和振兴这一古老剧种,应该历史地了解这一剧种的形成衍变概况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0.
1938年4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工人代表大会组织的戏曲晚会上,看了秦腔《升官图》、《二进宫》、《五典坡》等剧的演出,在场观众情绪很高,掌声不断。毛泽东向坐在身边的工会负责人毛其华说:“你看,群众非常欢迎这种形式,群众欢迎的形式我们应该搞,但是内容太旧了,应该有  相似文献   

11.
正读《团结报》,见一篇张鸿俊同志撰写的题为《鲁迅先生为易俗社题匾》的文章,虽与作者素昧平生,但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他也是一位陕西乡党。和我一样,同是在沉郁厚重、喜乐哀怨的秦腔熏陶声中成长起来的一辈。迄今仍然难忘孩提之年对秦腔痴迷陶醉的情景,更难得的是,从小对这种传统艺术的热爱(或者说偏爱),并未受岁月沧桑的变迁和时间流水冲刷的影响,反而是一味钟情于此,弥久而不  相似文献   

12.
大约二十来年前,西安城墙四周的护城河沿岸突然聚集了许多唱秦腔拉京胡演豫剧的古戏班子。初到西安的人,还未进城,就会被锣鼓家什所吸引。一声秦腔,一曲京胡,一段豫剧,历史长河似乎没有带走千古帝王的业绩,它们留在了古城子民的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13.
大约20年前。西安城墙四周的护城河沿岸突然聚集了许多唱秦腔拉京胡演豫剧的古戏班子。初到西安的人,还未进城,就会被锣鼓家什所吸引。一声秦腔,一曲京胡,一段豫剧,历史长河似乎没有带走千古帝王的业绩。它们留在了古城子民的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14.
戏曲地理在文化展演空间感知与认同方面的积极探索,对深入拓展文化地理学的空间文化隐喻与再现等研究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微观尺度探讨了文化消费者对秦腔剧院的感知与认同差异,显示出秦腔展演空间对传递与隐喻地域文化特性、功能和意义有着重要影响。文化消费者在获得秦腔蕴含陕西地域文化记忆的同时,对秦腔地域文化内涵的审美性及其传递的文化价值功能性特征给予显著认同,体现出秦腔的社会群体教育功能价值的重要性;不同消费者对空间主体的价值取向存在差异,“我者”对有共同爱好和价值追求的“他者”产生亲切感、对群体则产生归属感,基于展演空间,秦腔文化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构建了一个地域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大约二十来年前,西安城墙四周的护城河沿岸突然聚集了许多唱秦腔拉京胡演豫剧的古戏班子.初到西安的人,还未进城,就会被锣鼓家什所吸引.一声秦腔,一曲京胡,一段豫剧,历史长河似乎没有带走千古帝王的业绩,它们留在了古城子民的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16.
北京雾霾最严重的那天,贾平凹在亮马桥附近一家宾馆接受了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的采访。本来身体就不好的他有了点感冒的征兆,他用沙哑的嗓音,不紧不慢地跟记者聊着。此次来京,贾平凹是为了参加全国图书订货会。他的新作《带灯》适时出版,成为订货会上的一个亮点。36万字,贾平凹忙了3年,写了3稿。它以一个在乡镇工作的综合治理办公室女主任"带灯"为主角,讲述她每天处理的乡村纠纷和上访事件,最终,带灯在一次恶性事件中受到  相似文献   

17.
皮影电影始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若峰 《旅游》2004,(6):68-72
“在村后庙前的空地上,或是刚收割过的庄稼地里。竖起四根杆子,挂上一张亮子,点了一盏油灯或拉个电灯,就具备了所有的演出条件。当明月冉冉升起,广袤无垠的黄土高原被淡淡的烟雾笼罩,习习的微风轻轻地抚摸着辛劳一天的肌肤,有一两声粗扩豪放的秦腔伴着高亢激越的板胡声传来,皮影戏就开场了。”  相似文献   

18.
以往很少有论者专门从饮食文化的角度去把握贾平凹风情散文丰富的意蕴。其实,贾平凹风情散文文本中弥漫着商洛等地多样的饮食文化色调,尤其在日常食俗、家园想象、食中谋道三个维度蕴涵着极其深刻的文化品格。也就是说,贾平凹是在借助饮食文化的描写,表达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进而完成其艺术世界的独特构建。  相似文献   

19.
吾,甲骨文作,《说文》:"我,自称也。从口,五声。"本义为第一人称代词"我",后常与"御"相通借,具有抵御义。因此从吾得声的一组字在"抵御"义上具有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20.
郭店竹简《唐虞之道》所记虞舜父亲的名字为"■寞"。学者已指出,第一字应释为"■",从"瓜"得声,读为"瞽"。第二字一般释为"寞",分析为从"宀"、"莫"声,但读为什么意见颇不一致。根据上博竹简《子羔》用作"瞍"的"卉"字从"艸(卉)"得声,本文认为"■寞"字所从之"莫"不是"从日在茻中"的"暮"字初文,而应该分析为从"日"、"艸(茻)"声,读为"瞍"。"寞"即文献中的"瞽瞍",二者为音近通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