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侗族琵琶歌     
《文史月刊》2014,(5):F0002-F0002
<正>侗族琵琶是侗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弹拨乐器。常用于侗歌的伴奏。主要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的侗族居住地区。侗家寨都有鼓楼,每逢节日和劳动之余,全寨的男女老少都会尽情地欢乐,弹起琵琶,传歌、对歌。侗族歌手在唱琵琶歌时,也常常用它伴奏,自弹自唱。侗族琵琶歌可分为抒情琵琶歌和叙事琵琶歌两大类。其歌唱内容几乎涵盖了侗族历史、神话、传说、故事、古规古理、  相似文献   

2.
张晓华  普罗 《世界》2006,(4):33-36
它是一首用蒙语唱出的歌,一首形式鲜活、流行很广的歌,一首让人一听就能上口的歌,它具有那种超越语言、文化和年龄的魅力,它在今年的春节晚会上让每一个渴望被感动的人得到他们梦寐以求的喜悦——  相似文献   

3.
郭创永 《神州》2012,(24):34-35
潮州歌册发源于唐代潮州、成熟于明清时期。源自潮州民歌中的“七字歌”。体裁上有两种:一种是“歌行体”,由“变文”演变成“弹词”,再演变成“歌册”。一种是“传奇体”,大多改编自“宝卷”、“陶真”、“话本”及“鼓词”等。潮州歌册主要分布于潮州、闽南和海外潮州人居住地,内容以佛经故事、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为主。在清代有一家专门印刷潮州歌册的商家叫“李万利商行”,印制、发行了大量的潮州歌册。潮州歌册以浓郁的地方特色受到当时的潮汕人(特别是妇女)的欢迎。在潮州文化史上占据一席相当重要的位置,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潮州歌册面临濒危,需要各级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潮州歌册,又称歌、歌文、说文、弹词,是用潮州方言诵唱的民间说唱本子,是一种民间说唱文学,[1]主要流行于潮汕、闽南地区,在港澳台、东南亚潮人中也有流行。它成于明中后期,盛于清乾嘉年间,发展于民国时期,受文化大革命冲击而衰落,如今几乎销声匿迹,很难一见。2008年,潮州歌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录项目名单。作为一种民间文化遗产,潮州歌册深受文艺界珍视,被收录于1983年8月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著名文史学家赵景深主编的《古代曲艺选集》中,辑撰了潮州歌册;著名俗文学家薛汕整理编撰了约40万字的《潮州歌册选》……潮州歌册俗中有雅,成为"中国说唱文学的百花园里一朵绚丽多姿的小花",[2]是潮汕历史  相似文献   

5.
藏北驮盐歌     
驮盐歌可分为:盐湖赞歌——途中悲歌——采盐欢歌——装盐歌——驮盐工具歌——祭祀歌等。 藏北牧民创作了丰富的劳动歌曲,几乎所有传统劳动都有不同的劳动歌,其中驮盐歌是最完整的一种,如果以内容进行分类就可以分出若干个章节:盐湖赞歌——途中悲歌——采盐欢歌——装盐歌——驮盐工具歌——祭祀歌等。  相似文献   

6.
风俗歌。风俗歌,又称“风习歌”、“习俗歌”,为反映传统风俗活动内容与特征的民间歌曲,可分为季节性风俗歌和非季节性风俗歌两种。前者是在特定年节、时令风俗活动时传唱,具有季节性;后者不受年节、时令所限,在婚嫁、丧葬、祭祀(满族祭祀活动大多有一定季节性)、礼仪等特定风俗活动中传唱,包括:“婚嫁歌”、“丧歌”、“仪式歌”、“祭祀歌”。“祭祀歌”等我们要专节另述,下面介绍一下“丧歌”。  相似文献   

7.
歌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歌圩”也叫“歌墟”是盛行于壮族地区的群众传统歌节。“歌圩”历史悠久,在宋人《太平表宇集》中,便有“聚会作歌”的记载。清代,有了进一步发展,规模渐趋扩大,内容也更加丰富。解放后,歌圩成了文化娱乐、体育比赛和物资交流相结合的民族节日。歌圩日期各地不一,一般在每年春秋二季。节期一至三五天不等。还有不定期的小型歌圩,一二十人即可进行。歌圩上,人们穿着节日盛装,尽情歌唱,歌声此伏彼起,昼夜不停。青年们更陶醉于“对歌”之中,他们的职表达了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追求与憧憬。包括:见面歌、邀请歌、盘歌、新歌、…  相似文献   

8.
郑长天 《民俗研究》2009,(1):166-178
湘南盘瑶的传统歌堂有世俗性的“冈介”歌堂和宗教性的“还愿歌堂”,这两类歌堂在歌唱主体和歌唱文本上均存在着一定的互渗关系,较为明显地体现出圣俗融通的特点。随着还愿歌堂在当地的衰落,“冈介”歌堂的传承也相应地受到了一些影响。两类歌堂之间存在的互渗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歌唱作为一种模式化的艺术资源,神圣或世俗并不是其本身所固有的内涵,而取决于它们被使用的场合与需要。  相似文献   

9.
汉代“盛唐”地望 ,古今大致有两种说法 :一说在南郡 ,与汉代枞阳相隔甚远 ;一说在汉庐江郡 ,在枞阳附近。自南北朝特别是唐代中期以还 ,后一说渐渐占据了上风 ,主导着地域区划的命名。与之相应的“盛唐枞阳之歌”也被视为一首歌诗的篇名。但从最早有关盛唐的论说、《史记》《汉书》的有关记载和行文方式以及后世盛唐在汉庐江说的立论根基等方面综合考察 ,汉代盛唐在南郡之说比较正确合理 ,而在庐江之说难以成立 ,“盛唐枞阳之歌”应是《盛唐之歌》与《枞阳之歌》的合称。  相似文献   

10.
南宗六祖慧能弟子释玄觉所作《证道歌》,以通俗的语言阐释永嘉禅观,在唐宋时期广为流传。敦煌文献保存有6个《证道歌》写本,是晚唐五代时期的《证道歌》版本,抄写随意,错讹较多;北宋道原《景德传灯录》是最早全文引录《证道歌》的传世文献。《证道歌》在北宋以后士宦文人间的广泛流传,与《景德传灯录》的入藏与刊刻密不可分;广州六榕寺存有宋刻《证道歌碑》,是现存唯一《证道歌》石刻,也是《证道歌》在两宋时期民间寺院传播的实例。本文再次探讨了敦煌本《证道歌》的作者、题署、抄写时间等问题,并结合传世文献梳理《证道歌》在唐宋时期的流传情况,同时对敦煌本《证道歌》进行校补。  相似文献   

11.
夏来了     
正不知不觉的,春姑娘已经悄悄地离去,夏姑娘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向了人间。夏天是一首歌,一首优美、快活的歌;夏天是一首歌,一首芬芳、清凉的歌;夏天是一首歌,一首生机勃勃的歌。你知道夏天在哪儿吗?你见过夏天吗?她穿过城市,飞过田野,翻山越岭,来到了森林。啊,森林顿时生机勃勃,绿树成荫。花儿们害羞地扬起美丽的脸庞,她们争奇斗艳,喷芳吐香。蝴蝶不停地在花中翩翩起舞,树枝上鸟语蝉鸣。你不觉得夏姑娘在你身边跳舞吗?  相似文献   

12.
陇西太平歌     
相传,尧时有老农于路旁击壤而歌,以后“击壤歌”就被看作是太平盛世的象征,故又称“太平歌”。陆游诗云:“击壤歌太平。”在甘肃陇西故地的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一种深受当地人们喜爱的“太平歌”。每至新春或其他农闲季节的晚饭之后,锣鼓声阵阵相催,人们不约而同地相...  相似文献   

13.
马莎 《贵阳文史》2013,(5):74-74
气吞山河的侗族大歌、婉转传情的琵琶歌、锣鼓喧天的婚嫁歌、悲悲切切的丧葬歌……您能找得出比“饭养身,歌养心”更贴切的写照吗? 有幸参加了在黎平县召开的“西部大开发与贵州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建设”研讨会,我们得以来到侗族大歌发祥地、有着“捡得完河边的石头,唱不完三龙的歌”之誉的三龙侗寨。三龙是侗族民歌原生态文化社区,这里的侗族人民用歌来陶冶情操,用歌的形式制定村规民约,用歌来表达喜怒哀乐。  相似文献   

14.
"歌队"是古希腊悲剧中一种特殊的戏剧因素。它在剧中不以舞台的扮演角色出现,类似于现代戏剧的旁白,但是歌队的抒情和叙事功能却对戏剧的艺术表达和观众的审美需求有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歌队抒情功能逐渐与叙事功能平分秋色,歌队传统也随之失落,甚至悲剧的艺术也逐渐消逝了。  相似文献   

15.
清江流域土家族的人生仪礼歌根植于保护生命、转换身份和愉悦生活的文化土壤中,主要表现为打喜歌、婚嫁歌、丧葬歌等歌体形式。人生仪礼歌的核心是生命仪式,围绕生命仪式构成的人生仪礼歌的文化表现多样化,歌唱活动成为人生仪礼中记录生命历程、赞颂生命精神的生活行为。清江流域土家族人生仪礼歌的生成和发展始终围绕生命与生活展开,蕴含在人生仪礼中的歌唱传统被唤醒、被激活、被创新,并且在当代民众生活中不断得以建构和传承。  相似文献   

16.
满族萨满神歌内容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满族萨满神歌内容浅析宋和平以原始宗教为形态的萨满文化,从遥远的古代社会流传至今,早已形成了满族民间宗教信仰所特有的仪式和内容。我们仅以满族萨满神歌中所反映的内容,对其进行剖析,看其有几部分内容的组合。一满族神歌分家神歌和野神歌,野神歌又叫大神歌。据国...  相似文献   

17.
几年前,在拉萨的大街小巷上随处可见一处又一处飘散着酒香的青稞酒摊,酒女们清亮、辽远的歌声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焦渴的酒徒驻足光顾,煞是热闹。 正象有人说的那样,藏族是歌的民族,也是酒的民族,藏族人民的生活中,歌与酒是不可分开的,有歌就有酒——有酒就有歌,藏族的许多著名歌曲。就是以“酒歌”的形式流传和保留下来的。 藏学名著《贤者喜宴》说:“酒是话的开头。”自从有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锦屏县中部的偶里、娄江、稳江、铜坡等地,历史上属于苗族款组织“二十一早半”地区,这里分布着一支操苗语黔东方言东部土语的近2万人的苗族,在他们中间以手本的形式流传着一支《分亲和改装歌》(歌名为笔者所加)。歌创作的具体年代不详,从歌中内容分析,当在清道光以后。歌不长,为男女对唱形式。原文如下:男:世间龙脉有转弯,平地风波出水塘,我俩讲了一夜话,邀姣讲句话根因。我俩讲句古情话,讲句古话人思量。三十三挑三挑半,王白令冲的根长。古情旧的摆古根,几时分亲到如今?从前嫁男不嫁女,如今嫁女为哪行?如今才唱…  相似文献   

19.
何蜀 《文史精华》2003,(1):18-31
●利用艺术为政治斗争服务在“文革”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在扼杀了“封资修”的歌曲后,“文革”中出现的语录歌、诗词歌、造反歌等无一不是有着鲜明的政治目的,并进而发展成为整人害人的一种手段。在本期的《“文化大革命”中的歌曲》一文中,以翔实的史料介绍了这些歌曲产生的背景、作用、影响及消亡等情况,再现了当时那种怪异的难以理喻的现象,至今令人深恩。  相似文献   

20.
侗族大歌是我国目前保存的优秀古代艺术遗产之一,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侗族大歌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已唱出国门,惊动世界乐坛。作为多声部民间歌曲,侗族大歌在其多声思维、多声形态、合唱技艺、文化内涵等等方面都属举世罕见。由于侗族大歌具备人类创作天才代表作的突出价值,2005年已进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作为中国"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候选项目"。2009年由贵州省文化厅、黎平县政府承担申报的《贵州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并批准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