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归义军晚期的回鹘化与沙州回鹘政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晚期以后的归义军政权已经式微,而在其东西两侧的问鹘势力对沙州地区的渗透却从来不曾停止。宋太平兴国年间,有关史籍中首次出现了“甘沙州回鹘”的提法;稍后在《辽史》里也有“沙州回鹘”、“沙州回鹘敦煌郡王”的称呼;而在甘州回鹘、归义军政权相继被党项吞灭后,有关沙州的史料中又出现了“沙州镇国王子”、“北孝可汗”之类的名号;在莫高窟、榆林窟及西千佛洞中则出现了许多属于这一时期的回鹘洞窟。这些迹象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极大重视,纷纷撰文发表了不同看法。总的说来,研究者大都承认沙州回鹘政权的存在,只是对沙州回鹘来…  相似文献   

2.
本文援引大量资料,详细论述了敦煌归义军政权的实设司职务的性质、作用、级别和所管辖的具体事务。  相似文献   

3.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转衰,吐蕃乘隙而入,用武力占领了西北诸州。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沙州人张议潮利用吐蕃内部矛盾,率众起义,赶走吐蕃人,收复伊、西、瓜、肃、岷、兰等十一州,同时献表唐朝廷,表示归顺。唐朝乃于沙州建归义军,以张议潮为归义军节  相似文献   

4.
敦煌曹氏族属与曹氏归义军政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曹氏在汉宋之际的敦煌是著名的姓氏 ,对两汉与五代、宋朝敦煌地方政治影响极大。敦煌曹氏的渊源有二 ,来自中原内地与来自中亚粟特。本文对汉代以来胡汉两支曹氏的渊源和势力发展进行考察 ,在此基础上推考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的族属郡望 ,最终认定曹议金家族是中亚粟特曹氏的后裔 ,五代初年夺取归义军节度使后冒充谯郡曹氏 ,藉以抬高门第 ;曹氏归义军政权实际上是以粟特人为主建立的政权 ,而此一时期莫高窟藏经洞所体现的敦煌文化正是粟特族为主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相似文献   

5.
沙州回鹘与西回鹘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引 言本人在“回鹘与敦煌”(森安孝夫1980)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河西走廊沙州归义军节度使独立政府与天山东部的西回鹘国之间在10世纪左右曾经有过紧密的联系。后来在“论回鹘藏文本(P.t.1292)佛教教义”(森安孝夫1985、)一文中提及,在“敦煌与西回鹘国”(森安孝夫1987)一文中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在其他论文中也都不时点到,包括《回鹘摩尼教历史研究》(森安孝夫1991)。“敦煌与西回鹘国”一文中提出的论点不仅在哈密顿的代表作《9-10世纪敦煌回鹘文稿》历史研究的介绍中得到完全接受,而且也在其他期刊中产生了相当大的反响,也得到许…  相似文献   

6.
7.
唐五代归义军政权对外关系中的使头一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五代归义军政权对外关系中的使头一职郑炳林,冯培红使头是唐五代归义军政权对外关系中出现的一个有特定含义的官职,其地位相当于使团首领,负责管理使团内部事物和处理对外关系。归义军建节沙州,遥隔中原,加上唐后期的衰弱不振和五代中原的动荡争战,中央朝廷不能给...  相似文献   

8.
唐五代归义军政权中队职问题辨析冯培红《通典·兵典一》记载唐代基层军事单位云:“凡以五十人为队”,设队头、副队之职①。队是唐代军队编制中的基层组织,其首领为队头、副队,职级低微,只统领五十人的武装。但由于队构成了唐代军事组织,成为基干队伍,行军作战往往...  相似文献   

9.
张氏曹氏归义军政权的胡汉联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议潮父张谦逸娶敦煌粟特人安氏建立了与粟特人的联盟 ,张议潮依靠这种联盟推翻吐蕃在敦煌的统治 ,建立了归义军政权 ,张议潮与粟特人安景出任节度使和副使。归义军政权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联合政权 ,粟特人在归义军时期起了决定性作用的少数民族。归义军节度使都非常注意胡汉联姻 ,通过这种联姻关系团结了敦煌地区的各族居民 ,在收复敦煌及河西地区的战争中以及巩固归义军政权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晚唐五代宋初敦煌张氏归义军政权辖下人口数量尤其是汉族人口多少,因事关吐蕃占领敦煌后对当地汉族百姓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以及归义军政权性质、敦煌居民构成等重要问题,所以有很多学者进行过探讨,但是所得数据相差很大.本文利用正史资料、敦煌汉文吐蕃文资料和令人相关研究,再次进行深入考证,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 吐蕃归义军时期敦煌寺院的财产收支中有一类特殊的项目,名曰"人事".关于"人事"一词,从古至今有着诸多含义,其含义之一即是指赠送的礼物或酬物.如韩愈<奏韩弘人事物表>云:"右臣先奉恩敕撰<平淮西碑文>,伏缘圣恩以碑本赐韩弘等;今韩弘寄绢五百匹与臣充人事,未敢受领,谨录奏闻,伏听进上.谨奏."  相似文献   

12.
敦煌归义军曹氏统治者为粟特后裔说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848— 10 3 6年间以敦煌为中心存在的归义军政权 ,大体上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以 914年为界 ,前期由张氏家族掌权 ,后期由曹氏掌权。前后期的归义军政权 ,在内政和外交等方面 ,有许多明显的不同 ,迄今没有圆满的解说。本文提出曹氏统治者出自粟特后裔 ,并从敦煌粟特曹姓的来源、粟特人担任归义军要职的情况、曹氏与回鹘于阗的联姻、粟特人在曹氏政权中的地位等方面加以论证 ,从而对曹氏政权的特性及其对敦煌历史的贡献 ,给予了比较合理的说明  相似文献   

13.
唐五代归义军与周边民族关系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史以来,河西地区为多种民族所杂居,民族成分较为复杂,割据势力不断涌出,造成了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对河西地区的政治军事形势产生深远的影响。秦汉之际,羌戎聚居,乌孙、月氏、匈奴先后控据其地。魏晋以后,十六国诸胡政权纷纷涌现,河西地区也出现了由氐、卢水胡...  相似文献   

14.
敦煌文献中保存了大量修功德记写本,这些写本到895年之后文体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叙述家世沿革变为发愿为主的功德记,主要使用于曹氏归义军时期。前者侧重于一个家族;而后者侧重于群体,与曹氏家族非世家大族缺乏荣耀历史有关。  相似文献   

15.
曹氏归义军时期,敦煌开窟之风依然盛行。其间曹氏家族及其族属在莫高窟开凿了诸多大型佛窟,所不同的是,部分新建洞窟窟顶四角出现四天王图像,其样式独特,在之前敦煌石窟未见类似案例。四角天王图像的产生,一方面是受西域于阗佛教思想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与当时曹氏内忧外患的政治格局密切相关。其特殊形制既表达了一定的宗教思想,也隐含了某种社会世俗意义。  相似文献   

16.
唐末沙州归义军张氏时期有关百姓受田和赋税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关于张议潮时期的户口、田地登记唐代沙州自建中二年(公元七八一年;一说贞元三年,七八七年)陷蕃直至大中二年(八四八年)张议潮收复近七十年间,吐蕃统治者改州县制为部落制,并推行一套比较落后的征发制度,当时钱货不行,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逮会昌之后吐蕃内乱,沙州一带又遭到战争摧残。张议潮于大中初年“遂摄州事,缮甲兵,耕且战,悉复余州。”张氏政权为了建立新的统治秩序和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曾经进行过户口和田地登记。  相似文献   

17.
唐政权与朝鲜半岛的关系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朝先后出兵灭掉朝鲜半岛上的百济和高句丽政权.析其地置熊津都督府和安东都护府,又在新罗领土上设置鸡林州都督府,不但恢复了汉魏时期对朝鲜半岛北部的有效统治,而且在整个半岛地区普遍设立了府、州、县,把这一地区直接或间接地纳入唐王朝统辖之下,这是中国东北古史研究中不能回避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8.
归义军首任节度使张议潮,在中原王朝的压力下入朝归阙,长期滞留长安。张议潮与张淮深之间的归义军节度使权力承袭并没有进行,只是暂时的委托,最后在张淮深不断入朝请求赐予旌节之后,为唐王朝所承认。张淮深时期,归义军内部分裂。张淮深与张淮鼎之间的承袭是通过政变。张淮鼎病死后,其子张承奉幼小,归义军大权被时任归义军使持节瓜州诸军事瓜州刺史索勋夺取。索勋利用托孤和姻亲关系,得到唐朝政府的承认,出任节度使。张议潮女儿带领李氏家族成员发动政变,推翻索勋统治,扶持张承奉为傀儡,而李氏家族执掌实权。张承奉出任节度使不久发动兵变清除李氏家族势力,将归义军节度使权力控制在自己手中。中原王朝的任命是归义军节度使承袭的主导因素,唐廷以此限制归义军节度使的权力,并且造成归义军政权的内部矛盾。同时中原王朝往往只是对既成事实的承认,所以张氏归义军节度使后期的节度使承袭只能通过暴力手段进行。  相似文献   

19.
吐蕃归义军时期,敦煌僧侣可以通过博换、买卖、请田、继承祖业等方式占有土地,而吐蕃和归义军政权在认可僧侣占田的同时,还通过对僧侣据地征税课役、控制僧侣土地所有权的变更等方式对僧人的私有土地经济进行管理,从而构成吐蕃和归义军政权对敦煌佛教教团经济管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曹氏归义军时期,敦煌政权的势力范围仅限于瓜、沙二州。归义军节度使府衙位于沙州,沙州又被称作"上州"。瓜州刺史慕容归盈、曹延恭先后在瓜州长期执政。由于地理、姻亲、政治等因素,导致归义军政权内部形成了瓜州派系。沙州府衙试图限制瓜州派系势力,曹元忠在瓜州增设会稽、新乡二镇就是相应的举措。以曹延恭为代表的瓜州派系获得了瓜州慕容家族等的支持。最终,瓜州、沙州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曹宗寿利用瓜州军队发动了政变,推翻了归义军节度使曹延禄的统治。"瓜、沙之争"是曹氏归义军衰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