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付瑶  刘小年 《黑龙江史志》2008,(16):111-112
唱和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特殊的类别,发展到中唐,形成空前盛世。刘禹锡和柳宗元作为中唐杰出的诗人,在唱和诗这个邻域里,必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旨在讨论两人唱和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正朱自清与俞平伯,是两位相交甚深、情谊绵长的友人。他们结识于杭州第一师范学校,之后信函往来不断,探讨人生,共办《诗》刊,相互唱和。1923年8月,两人结伴漫游南京秦淮河畔,并相约为文。由此为中国现代文学留下两篇异彩纷呈、题目相同的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后来服务终身的"清华",便是缘于俞平伯和  相似文献   

3.
正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奋起反清,追求民主自由。这一过程中,在中华这块热土上涌现的可歌可泣的人物,他们用心呐喊、用文抒发、用诗唱和,表现出强烈的革命情怀。通过革命者的件件诗作,我们可以深切感到革命先烈们的伟大襟怀和磅礴心声。孙中山题诗吊国殇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和民主革命家。他不以诗名,然而偶一为之,便成绝唱,如较著名的《挽刘道一》: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尚余遗业艰难甚,  相似文献   

4.
"勋庸弈载,位望优崇",河南于氏家族自于谨以武功起家,便一直活跃在隋唐五代的历史舞台上,其问入相者四人,入翰林者三人,主文修史,出镇方面者亦不乏其人.他们积极参与或者发起文人官僚之间的诗酒唱和,于志宁、于邵,于濆、于公异等三十余人,都在文学上有一定的成就.于邵堪称唐德宗时期的大手笔,于濆则于晚唐诗坛独树一帜.本文即从文学的角度出发,考察于氏家族文人的生平经历与文学创作,评介他们在文学上的造诣,并分析其特点.  相似文献   

5.
元代山东诗人共有126位,在地理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泰安、济南、济宁、菏泽等地,总体上呈现从西到东递减的趋势,与自然地理、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传统等因素有关。在时间分布上多集中在元中期与后期两个时期,与元诗发展的趋势相同。大蒙古国时期的山东诗人虽然数量有限,但对朝政与文化发展产生了影响。元代山东诗人中值得注意的是东平诗人群与全真教诗人群,体现出地域文化的影响。山东诗人参与很多赠答唱和与同题集咏活动,他们的西域纪行诗和上京纪行诗最具特色。  相似文献   

6.
从来世事皆如戏 演到团圆即散场──三、四十年代流传在鹿寨县中渡城的“琵琶行”与“长恨歌”吴狄硬充斯文,附庸风雅,应酬唱和中很难找到好诗。一心想当大诗人的风流皇帝乾隆,数下江南,到处题咏,据说一生共写过43854首诗(当然,其中不少是几个弄臣和帮闲文人...  相似文献   

7.
多彩的大唐盛世出了若干位女诗人。其中两位名妓、两位道士被人誉为“唐代四大女诗人”,薛涛便是其一。薛涛在成都长大、生活直至去世,曾与白居易等大唐顶尖的诗人唱和对诗,她的交往圈子中亦不乏朝廷宰辅。从她“门前车马半诸侯”的传奇一生中,我们约略可以触摸到唐代妓女、才女的精神与生活轨迹。  相似文献   

8.
辽宁博物馆藏有一件法书,为明代万历二十三年(1595)状元朱之藩和朝鲜李氏王朝时期的状元柳根的咏汉城唱和诗.  相似文献   

9.
顺治十八年(1661),王士祯出任扬州推官,发动了寄托缅怀故明深意的“青溪遗事画册”唱和,继之又发起了三次多人步韵唱和,其中“红桥”唱和试图在主题意蕴和创作词风上有所改变。唱和中的精神风貌及创作风格,虽得到了唱和中部分词人的认可,但其影响力却在多人步韵词坛上因缺少时代生命力而很快消逝。从王士祯首倡的扬州唱和可窥清初词人心态及清初词风之嬗递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0.
《潘氏八世诗集》是我省一部十分珍贵的地方文献。诗集由清道光年间潘元炜蒐集其先人八世十七位诗人的诗编辑而成。集中的诗大都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对研究贵州明、清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价值。清代著名学者莫友芝曾称“黔中潘氏乃贵州第一世家”,这并非溢美之词。潘氏自明嘉靖时,朗陵先生由翰林起家,先后有诗人十三位;其同宗另一支由潘平山先生起,三世有四位诗人,两支共十七位诗人,八世以诗世其家。这在贵州,乃至全国,亦是史所鲜见的。现就笔者浅见,谈谈潘氏诗人和他们的诗。  相似文献   

11.
北宋初年,许多诗人都以唐代诗人为榜样,诗坛上存在着各种不同流派和文风,有效法白居易的“白体”,有尊崇贾岛的“晚唐体”,而影响最大的是追踪李商隐的“西昆体”。 “西昆体的主要代表是杨仁,刘筠和钱惟演等,他们的诗较多的在形式上下功夫,重对偶、尚纤巧,堆砌典故,追求辞藻。其中杨仁把他们互相唱和的作品编成一部集子,名为《西昆酬唱集》。“西昆指西方昆仑群玉之山,相传是古代帝王藏书的地方。因为这部诗集所收的都是皇帝侍从之臣和馆阁学士的唱和之作,故名。由于这些诗人的政治地位和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使他们的诗风笼罩宋初,占领了近半个世纪的诗坛。欧阳修曾说;“自《西昆集》出,时人争之”,“杨刘风采,耸动天下” (《六一诗话》)。这些作家形成了“西昆诗派”,他们的文风也就被称之为“西昆体”。  相似文献   

12.
戊戌变法失败两年后,有“维新公子”之称的陈三立挈家定居南京,结交了一批江浙一带的朋友,李审言即其中一位.1996年,李审言哲嗣李稚甫先生披露了陈三立致李审言未刊信札八通.在陈函没有面世之前,我们只能根据陈三立《散原精舍诗》和《李审言文集》保存的唱和诗作对两人的交往进行粗线条的勾勒.现在有了通信史实,两人交往的背景、细节就呈现出来,静止的书面材料变得生动有味.把信札与唱和诗作结合起来考察,陈、李的人事关系开始明朗,两人的社交圈子与生存状态、性格情趣也从中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3.
编者按;今年4月8日是黄齐生先生遇难50周年,12月18日又是先生诞辰117周年。本刊特组织发表张克等同志的几篇文章,以表达对这位著名《有家和爱国民主人士的怀念。本文题目用的是黄齐生定居延安后写的一句诗。璠溪,水名,在今陕西宝鸡市东南,源出南山兹谷,北流入渭水。相传吕尚(姜太公)垂钓于此而遇周文王,辅佐文王、武王而定天下。黄齐生到延安定居后,和钱太微(名拯字来苏)作诗互相唱和,这句诗表达了他们要以吕尚为师,跟着共产党毛主席建立和建设新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曲折道路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由于他们艰苦斗争和卓越活…  相似文献   

14.
正"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61卷含嘉靖《辉县志》,其中第223—224页记有教谕赵智、训导金鱼、训导褚宁的诗,其中褚宁的诗被记作:"涌金亭上风光好,乘兴而来景更幽。杨柳阴中朱鸟集,菰蒲深处锦鳞游。万珠迸出须臾没,百脉同来日夜流。秋意萧骚村酿美,浅斟细看打鱼舟。"其实赵智、金鱼、褚宁3人的诗是唱和之作,褚宁的诗与其他两人明显不同,而且刻有3人唱和之作的原石尚存。该石现存于河南省辉县市百泉涌金亭内部南壁左侧,镶于墙中,位于上下排列的5块石碑的中间,即第3块,保存完整。石碑高82cm,宽38cm,碑文为:"予  相似文献   

15.
司马光和欧阳修是北宋中期两位著名的学者。他们在史学上和文学上都有卓绝一时的贡献。翻开司马光的文集,可以看到不少他和时人唱和的诗篇。这些人如吴冲卿充、宋次道敏求、范景仁镇、江邻几休复、梅圣俞尧臣、王介甫安石、刘仲更羲叟、韩子华绛、石昌言扬休等,同时也见于欧阳修的文集中。他们都是欧阳修很好的朋友。但是司马光和  相似文献   

16.
劉東海 《中华文史论丛》2013,(2):343-369,403
順治十八年(1661),王士禛出任揚州推官,發動了寄托緬懷故明深意的"青溪遺事畫册"唱和,繼之又發起了三次多人步韻唱和,其中"紅橋"唱和試圖在主題意蘊和創作詞風上有所改變。唱和中的精神風貌及創作風格,雖得到了唱和中部分詞人的認可,但其影響力卻在多人步韻詞壇上因缺少時代生命力而很快消逝。從王士禛首倡的揚州唱和可窺清初詞人心態及清初詞風之嬗遞的深層原因。  相似文献   

17.
郑板桥与满族名人的交往傅耕野郑板桥(1693—1765)名燮,江苏兴化人。清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一生三次入都。时当康乾盛世,诗文书画,风靡朝野。板桥不仅与汉族书画家汪士慎、李、金农、黄慎、高翔、罗聘、高凤翰等人诗酒唱和,时人称之“扬州八怪”...  相似文献   

18.
张昌华 《人物》2011,(2):50-57
卢冀野和于右任是忘年之交,和郁达夫诗酒唱和,和郭沫若有交往也有过节,和郑振铎情谊甚笃。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个月黑风高的冬夜,南京城南一小巷深处,一文学青年用双手卷做喇叭状,大喊"卢冀野——卢冀野——卢冀野!"  相似文献   

19.
《远条堂草》明代万历年间贵阳著名诗人谢三秀的诗集,清代莫友芝认为《远条堂草》卷首《寒夜饮杨愿之太史石林精舍醉歌》一诗作于万历丁未(1607)冬,并由此推定此诗集是"万历己酉(1609)前后三数年作"。本文从与谢三秀交往甚密,并有诗歌唱和的"太史杨愿之"(杨师孔,字愿之)1607年前后的行踪入手考证,又引杨师孔《秀野堂集》为重要外证,将这首诗的作年推断为1610年冬,并认为《远条堂草》应是谢三秀1610至1615年间的诗歌作品集。  相似文献   

20.
《旅游》2009,(12):F0004-F0004
古镇沙家浜位于鱼米之乡常熟东南部,形色秀丽,风景婉约,离市中心约半小时车程,这里曾是常熟先人最初的家园之一,历史上唐伯虎和许秋江的诗酒唱和,顾炎武宁林书院的琅琅书声,引领着众多骚人墨客在此轻舞飞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