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史·职官三》(中华书局点校本)"钦天监"条云:"每岁冬至日,呈奏明岁《大统历》。"其后小字云:"成化十五年改颁明岁历于十月朔日。"按:文中所载呈历时间有误,其后小字亦存歧义,而王颂蔚《明史考证捃逸》及黄云眉《明史考证》对此均未察纠。  相似文献   

2.
李流芳(1575—1629年),字长蘅,一字茂宰,号檀园,歙县(今安徽歙县)人,侨居嘉定(今属上海市)。明万历举人,工诗善书,尤擅绘事,山水花鸟,无一不精。著《檀园集》、《西湖卧游图题跋》。其事见《明史·文苑传》。李流芳在嘉定与唐时升、娄坚、程嘉燧相唱和,诗文书画,照映海内。说者谓"唐  相似文献   

3.
党宝海 《文献》2001,(2):114-132
千佛庵坐落在山西隰县县城西北一华里处的凤凰山巅,寺院从明万历四十年前后开始募建,崇祯二年(1629)创建正殿,崇祯十七年(1644)大殿落成.  相似文献   

4.
正辽饷是明末辽东驻军的饷项,始征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主要用于辽东的军事需要。万历、天启、崇祯三朝都开征辽饷。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平均每亩土地加增辽饷银九厘,计收五百二十余万两。到了崇祯四年(1631年),开征的辽饷提高到一分四厘。之后又因内地军事加增剿饷和练饷,"三饷"加派最多一年达两千万两,极大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5.
《明史·七卿年表二》载:陈新甲于崇祯十五年“八月下狱,弃市。”同书《庄烈纪二》又记:崇祯十五年八月“丁卯,兵部尚书陈新甲下狱,寻弃市。”夏燮《明通鉴》亦从其说,将陈新甲下狱的日期系于崇祯十五年八月丁卯。按是月朔为戊戌,丁卯为三十日,即八月最后一天。此说将陈新甲下狱、弃市的时间置于该年八月,其被杀自然也不会晚于丁卯,这也就是说,他的下狱、弃市发生在同一天。实际上,并非如此。关于陈新甲之下狱,《崇祯实录》崇祯十五年七月条记:“丁酉,兵部尚书陈新甲下狱。”谈迁《国榷》卷98、戴笠吴殳《怀陵流寇始终录》卷15亦有相同的记载。王鸿绪《明史稿·庄烈帝二》亦  相似文献   

6.
陶易 《文史天地》2014,(3):52-54
正一、举人大挑之缘起明清时期,举人作为科举正途出身,其地位和前途虽比不上进士,但远比秀才要优越宽广。举人可以考进士,可以考内阁中书,可以入国子监读书再通过考试做官(《明史·选举志》云"举人、贡生不第、入监而选者,或授小京职,或授府佐及州县正官,或授教职"),可以捐六部主事或候补道台,还可以出任地方书院的山长。在某些特定时期,举人还有直接选任部司推官或知县、同知的机会,比如在明代洪武初期(《明史·选举志》说天下初定,官多员缺,举人俱免会试,赴京听选)、崇祯后期(参《明史》卷二百七十四《雷縯柞传》)以及清顺治初年。  相似文献   

7.
明世宗被缢杀于"嘉靖二十年"的错误记载、《明史》卷二十八《五行一·疾疫》的大量错漏,说明万斯同的《明史稿》中的正确记载部分,常被后来的王鸿緖《明史稿》、张廷玉《明史》错误漏写或删改。因此,有时应当更加重视万斯同《明史稿》的史料价值,万斯同《明史稿》与张廷玉《明史》二书应当是一种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8.
李永茂,河南邓县人。在南明永历初,官拜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明史》、《明史稿》及《南疆逸史》皆无传。李清《三垣笔记》也未言及。其弟李充茂,为他写有《行状》一篇,流传极罕。王夫之《永历实录》有《李永茂……列传》,与《行状》大相径庭。今按《行状》,列其生平大略如下。李永茂,字孝源,号约生。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生,十五补诸生,天启七年丁卯(1627年)举于乡,崇祯十年丁丑(1637年)成进士,授北直隶大名府浚县知县。在职五年,因镇压农民起义军、抵御清军、抑豪强、治灾荒有功,崇祯十五年(1642  相似文献   

9.
《文献》2014,(4)
<正>古人作史重视志的纂修,清人顾炎武甚至有"无志不得为完史;有志而不淹贯,不得为良史"①之语。堪称"良史"之一的《明史》,自康熙十八年至乾隆四年间,经过三大阶段的纂修,先后形成了万斯同《明史·五行志》、王鸿绪《明史稿·五行志》和张廷玉等《明史·五行志》三种本子。关于《明史·五行志》,学界少有研究②。本文兹就《明史·五行志》③形成过程、各志特点及其价值简述如下,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浑仪、简仪合金成分及材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保存的明代浑仪和简仪,是现存中国古代测天仪器中较完好的两台,是十分宝贵的科学遗产,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浑仪、简仪是正统二年(1437年)开始铸造的中国传统的测天仪器,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明史·天文志》、《明实录·英宗朝》、《明实录·世宗朝》、《明会典》中都对两仪的制作年代、后期改造及修整有所记载。  相似文献   

11.
<正>众所周知,顺治通宝满汉文钱已经发现有江、蓟、陕、昌、河、同、宣、浙、原、宁、临、东12种,每种存世量都很大,而唯独缺少了满汉文福。《清(皇)朝通志·食货略九》记载:"(顺治)六年开浙江、福建、山东各省铸局。"从钱币实物看:福建局光背钱(顺治六至八年铸)、背上福(顺治八至十年铸)、背福-厘钱(顺治十至十三年铸)都大量存在,但唯独没有"满汉福"。但是,史料对顺治满汉福确有着非常详实的记载,如:《清朝通志·  相似文献   

12.
古钱     
直百五铢、直百、蜀五铢直(值)百五铢,蜀钱。《三国志·蜀书·刘巴传》注引《零陵先贤传》:"(刘备)及拔成都,……军用不足,备甚忧之。巴曰:‘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价),令吏为官市。’备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直百五铢钱径2.6—2.8厘米,重8—9.5克。有的背面模铸阳文"为"字,旧说益州犍为郡铸;或释"(贝为)"字,(贝为)即资财,从贝为声。直(值)百,后期蜀钱。直百即直百五铢省文,钱文"直百"二字横读,有传形。  相似文献   

13.
《石巢传奇四种》创作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书磊 《文献》2003,(3):151-163
《石巢传奇四种》作者阮大铖(1587-1646),字集之,号圆海,又号石巢、百子山樵、皖髯.安庆府怀宁(今安庆市)人.万历三十一年(1603)中举,万历四十四年(1616)中进士,官户科给事中.天启四年(1624)以谋迁吏科阴结魏忠贤,又惧东林党攻己,未满一月即请归.崇祯元年(1628)起光禄卿.崇祯二年(1629)阮大铖名在逆案,削职为民,后流寓金陵.弘光时,起兵部侍郎,进尚书.清兵渡江,走江东,不久降清,从攻仙霞岭暴死.  相似文献   

14.
<正>周末清理抽屉,偶然发现几年前收藏的崇祯通宝满文钱(见图1和图2),端详良久,又翻阅丁福保《古钱大词典》、华光普《中国古钱大集》、萧乾《中国古代货币史》、唐石父《中国古钱》和朱耀廷主编的《中国古代钱币》等资料和文献,均没有找到明确答案。只是在刘征先生主编的《大明泉谱》(2009年10月第1版第236页)中定义为"二体钱"(面汉文,背满文),并列出有正样、面长孔和旋背共三种版别,市场参考价格分别为30元和60元,同时标明为"后铸",至于后铸的准确时间和  相似文献   

15.
正一、永乐通宝铸行背景概况永乐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生于1360年5月2日,卒于1424年8月12日)的年号,他是朱元璋第四子,(公元1402年7月17日-1424年8月12日在位)被称作"永乐大帝"。明朝初期推行纸钞为主的货币流通制度,政府积极推广使用大明通行宝钞,铜钱铸禁无常。据《明史·食货志》  相似文献   

16.
1977年8月,义乌县百货公司进行基建时,在距地表1米左右深处挖出铜权一个,伴出银锭二锭,现由我会收藏。铜权高7.2厘米,重373.5克。正、背面均铸有阳文楷书"龙凤七年"铭文(见图)。据《明史》载: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中原红巾军领袖刘福通等在毫州拥韩林儿为帝,国号宋,年号龙凤。龙凤七年即公元1361年。此铜权应即为韩宋政权所铸。  相似文献   

17.
李东阳《自书诗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阳(1447~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湖南茶陵人。明天顺八年(1464年)进士,历仕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四朝,官至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太监刘瑾为虐,东阳多有保全。《明史》本传说他"潜移默夺,保全善类,天下阴受其庇"。工诗、文,为文典雅流丽,《明史》本传说"朝廷大著作(按如《宪宗实录》、《大明会典》、《历代通鉴纂要》及《孝忠实录》等)多出其手"。以台阁大臣主持诗坛,为茶陵诗派领袖。卒谥文正,著有《怀麓堂全集》、《怀麓堂诗话》和《燕对录》等。湖南省博物馆藏李东阳《自书诗卷》,宁波绢,纵36.4、横743.5厘米。书于正德八年(1513年)。书《钱塘江潮歌》、《西湖春晓图》、《清明日西庄作》、《城西省墓归  相似文献   

18.
明代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铸行的崇祯通宝,是明代钱币中版式最杂、背文最多、存世量最大的钱币,也是我国历史上钱法混乱、铸地众多,版式繁杂的货币之一。笔者手头资料不多,可知的有《陕西金融》钱币专辑(18),即明代钱币研究专辑,刊登有孙仲汇、戴建兵、殷光中等知名学者关于明代钱币的论述。均涉及到崇祯通宝的铸行情况,虽着墨不  相似文献   

19.
《文献》2014,(2)
<正>一、《永乐大典》录《世说新语》的数量今《永乐大典》共录《世说新语》(以下简称"大典本")142则,其中第139(《排调》42)"桓豹奴是王丹阳外甥"则(卷七七五六)与第7则(卷二九四九)、第112(《品藻》28)"王右军少时"则(卷一一○六三)与第51则(卷一一○六三)、第48(《品藻》25)"世论温太真是过江第二流之高者"则(卷一一○六三)与第136则(二○三○八)重出,实际辑录为139则。在这139则中,  相似文献   

20.
<正>中华书局校勘本《明史·地理志》"山西太原府河曲县"条云:"府西北。元省。洪武十三年十一月复置。"然而,洪武十三年之前已经设置了河曲县。自上世纪60年代起,学者们对《明史·地理志》做了许多校勘类工作,都未涉及河曲县沿革。《明代政区沿革综表》与《〈明史·地理志〉疑误考正》亦未指正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