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在2013年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抗日战争研究》主编高士华请我同德国相关学者联系,把德国对第三帝国的反省过程介绍给中国读者。虽然对此没有专门研究,但是我认为把德国对该问题的研究介绍给中国读者很有意义,所以就马上答应了。通过跟几位学者商量我选择了四个题目,考虑到中国读者对这个问题的兴趣主要是想了解为什么德国的反省跟日  相似文献   

2.
蒋廷瑜 《广西文史》2004,(4):83-87,92
中国大陆南部是世界上铸造、使用铜鼓历史最长、保存铜鼓数量最多的地区,也是拥有铜鼓历史文献最丰富的地区。中国学术界对铜鼓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6年,上海市博物馆郑师许著《铜鼓考略》出版,辑录了大量铜鼓文献,也介绍了国外学者研究铜鼓的情况,将德国学者黑格尔的铜鼓分类法介绍给中国学者。  相似文献   

3.
田若微 《沧桑》2014,(2):104-105
青铜器以及青铜器纹饰历来是学者们重点研究的对象,在东西方不同的学术背景下,对青铜器及其纹饰的研究方向和解读也各有千秋。中西方学者本质上不同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他们不同的研究态度和研究眼光,造就了他们不同的关注点和不同的思维模式,西方学者不同于中国学者的独特见解和另辟蹊径,也给我们开启了别样的思维之门,为中国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另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4.
近年美国关于近代中国城市的研究王笛80年代以来,近代中国城市研究似乎成为美国中国史研究的“显学”,有成就有影响的学者纷纷加入中国近代城市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本文将考察最新的(大多是90年代的)研究成果和他们讨论的主要问题,或许可以给国内学者关于近代中国...  相似文献   

5.
刘扬  侯亚梅 《文物春秋》2012,(4):3-10,21
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的大门由法国学者开启。从20世纪20年代法国神甫桑志华在庆阳发现我国第一批有正式记录的旧石器,到21世纪最近几年法国学者博伊达等与中国学者合作参与龙骨坡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在近百年的时间里,法国学者参与了庆阳、水洞沟、萨拉乌苏、泥河湾、龙骨坡等一批重要遗址的相关工作。本文主要梳理法国学者与上述遗址的关系,并概述这些遗址新近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有一位学者在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以及加拿大、美国等地之间,往返奔波,为了把当代中国的文化介绍给西方,同时把西方文化的优秀部分介绍到中国,而不懈努力。他就是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院长、《文化中国》杂志总编辑、华裔学者、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客座教授梁燕城。梁燕城1951年在香港出生。他早年曾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主修中西哲学。后赴美国夏威夷大学深造,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到香港以后,继续进行中西文化的研究,并开始通过多种方式,沟通中西文化。尽管生长在英国殖民统治之下,但是他从小就心系祖国,有着强…  相似文献   

7.
瓷器是中国的重要发明,又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西方学者的心目中,中国的瓷器被视为“世界文化的窗户”。诚然,中国陶瓷早在汉、唐时期,经古丝绸之路和“海上陶瓷之道”流传到埃及、非洲和阿拉伯国家,给那里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和美的享受,但是,中国瓷器给世界文化以最广泛、深  相似文献   

8.
抗战后期,李约瑟来华援助战时中国科学,被中央研究院授予通信研究员。他考察该院各研究所,与傅斯年等学者有着广泛交往,在为中央研究院提供科学器材和文献、发表学术论文和加强与英国学术界交流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央研究院学者则为李约瑟写作《中国科学技术史》和英国学者来华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陆奇 《黑龙江史志》2011,(22):15-16,27
上世纪20年代,瑞典学者喜仁龙教授利用中国地方志文化等史料,调研并撰写《北京的城墙和城门》等学术专著,这是中华方志文化早期走向世界的一个缩影,开启了外国学者利用中国地方志文化研究并宣传中国古建筑艺术的先河。我国著名学者周谷城教授、侯仁之教授对喜仁龙教授热心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和古建筑艺术,体现出志书的史料价值和古建筑的艺术...  相似文献   

10.
魏宏运教授是中国现代史研究的知名专家,是20世纪50年代最早投身中国现代史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在主持华北抗日根据地史料的收集整理,率先与国外学者合作进行口述史调查研究,改进、拓宽民国社会史研究的方法与领域,培养中国现代史研究领域的年轻学者,积极推动中国现代史研究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做出卓越的成就。  相似文献   

11.
美国学者柯文提出的"中国中心观"在中国史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以往的相关探讨多将目光局限于"中国中心观"本身及附带的理论内涵等问题,探讨的结果不尽如人意。实际上,如果没有国内外形势变迁催生的美国学界的"反思"潮流,以及费正清等人的大力支持等诸多因素,"中国中心观"或许不能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中心观"是为解决"冲击—反应论"的弊端而提出的,给困境中的美国中国学指明了一个前行方向。但它并非完美,有着自身的适用范围和理论缺陷。  相似文献   

12.
刘茵 《文物世界》2001,(6):68-72
北京大学考古系高明教授,是一位年过古稀的老学者,1926年生,祖籍天津。1956年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留校,从事中国考古学、古文字学的教学与研究。曾多次辅导考古专业同学田野考古实习,先后给本科及研究生开设中国古文字学、甲骨文、铜器铭文、战国文字、说文研究、殷周青铜器研究等多门课程。撰写出版了8本学术  相似文献   

13.
有关清代秘密结社尤其是天地会是中外学者研究过较多的课题 ,讨论过的问题不少 ,比如天地会的起源、创始人、宗旨与性质。这方面的论著也出了一些 ,中国大陆及台湾方面有庄吉发的《清代天地会源流考》2、赫治清的《天地会起源研究》3,西方方面有谢斯络等主编的《十九、二十世纪中国的人民运动与秘密社会》4等书。近年出版的加拿大学者王大为 (David Ownby)所著的《清代早、中期会党与秘密社会》5 (以下简称《秘密社会》)一书是近几年来西方汉学界研究这一问题的又一重要成果。由于该书研究深入并具有自己特色 ,笔者欣然将此书介绍给中国史…  相似文献   

14.
过去,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将中国古代和中古社会称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主要是为了证明"五种生产方式"理论对于中国的适用性,同时也是出于革命的需要,要给社会定性.从而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之说长期成为定论.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学者挑战传统的"五方式论",奴隶社会非人类历史必经阶段以及中国历史上不存在奴隶社会的观点已成众多学者的共识,但是中国有无封建社会(另一种说法是中国中古社会是否为"封建社会")的问题尚未解决.近来对此的讨论逐渐升温,表明学界日益发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中国的三线建设逐渐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国外学者对三线建设的基本概念、三线建设与中国国防军事工业及经济发展的关系等问题都做了不同的解读,这为我们借助国外研究成果,审视当前国内三线建设研究的成绩与不足提供了参考。中国学者既要积极借鉴西方学者研究三线建设的新视角,也要认清国外学者研究中的不足及其存在的问题,深入挖掘三线建设的精神、内涵及其在新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全国律师协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日本民主法律协会联合主办的“关于战争责任和战争诉讼中日学者研讨会”,于1999年11月16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举行。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北京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会会长刘述礼,中日友好协会会长文迟,以及小野寺利孝等日本学者与律师,罗焕章等中国学者与律师,分别在会议发言,对日本的战争责任和战后中国受害者诉讼问题进行了研讨。针对东京地方法院1999年9月22日《关于七三一部队、南京屠杀、无差别轰炸等中国受害者对日本损害赔偿要求案判决的…  相似文献   

17.
"夏王朝否定说"形成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古史辨"学派"疑古"过度导致对夏的否定。文献有关夏史的记载相对简略,缺乏出土文字准确无疑的实证;国外学者对中国史学特点和研究状况了解深度不够,国内外学者之间缺乏充分的沟通;部分西方学者对中国学术研究存在较为严重的偏见,中国学者不同程度地对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关注不够等,是"夏王朝否定说"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对于日本文化的特点,可谓众说纷纭。仅对日本文化类型而言,至少有欧美学者的“耻感文化”、日本学者的“杂种文化”或中国学者的“多元文化”等不同表述。作为世界文化之林中一枝独秀的奇葩,  相似文献   

19.
百年前,一位西方植物学家在中国收集标本的同时,拍摄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和环境的照片。百年后,一位中国生态学者沿着同样的路线,在同样的地点,重新按下了相机快门。这一百年间,中国西部的变化到底有多大?2008年汶川地震又给西部大地带来了怎样的撼动?  相似文献   

20.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侵略当局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场战争,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为新中国的巩固、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俄罗斯陆续公布和解密了一批有关抗美援朝战争(朝鲜战争)的历史档案,翻译出版美国、韩国、日本等学者研究著作的增多,研究中出现了许多不同认识。中国人民为进行这场战争付出了重大代价和牺牲,应对这场战争的必要性、正义性和积极意义应给予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