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卫才华 《民俗研究》2008,(4):119-135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部,位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曾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历史上中原汉民族与北方各少数民族发生着冲突与交融,这里是人口流动最为频繁的地区,成为中国北方最重要的移民发生地。明清之际,山西形成了声名远播的“大槐树移民”和“走西口”移民,  相似文献   

2.
陈永志 《收藏家》2008,(7):25-32
在中国的正北方,东西横亘着一条茫茫的青色屏障,它就是中国史书中经常提到的“阴山”,也就是现在的大青山。它东起晋北,西与河套地区的狼山衔接,成为中国北方草原与中原农耕地带的自然分界线。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在这里碰撞、对接、融合,留下了一幕幕千古传唱、可歌可泣、鲜活而又生动的历史故事。  相似文献   

3.
自从罗香林先生的《客家研究导论》和《客家源流考》发表后,客家学成为一门显学,倍受海内外学术界所关注。罗香林先生的一个突出贡献在于认为客家是中原汉民族南迁后在闽粤赣形成的一个民系。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原说”受到了重大挑战。换一个角度而思,房学嘉先生提出的客家形成“本土说”和谢重光先生深化的客家形成“混合说”,显著地丰富了罗香林实际奉行的“中原移民说”。主源于中原移民的客家形成说,在本文关于客家人通过民间信仰建构历史记忆的田野资料,可以管窥一斑。  相似文献   

4.
辛晓光 《神州》2020,(4):44-44
柳河县境内青铜时期的文化遗存多集中在三统河流域,这些文化遗存的年代贯穿了整个青铜时期,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柳河境内的土著居民已同中原及周边各民族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如罗通山城内曾出土贝币、铜贝,应是西周时期的货币。柳河向阳西山遗址的西山坡上,一次出土20多枚铁铤铜镞,均为驽机用箭。其中有两件上刻铭文“左锝工”“右锝工”,应是赵国铸造。赵国兵器传入东北,其原因大约是战乱和移民携带而来。进一步证实了北方与中原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5.
“巴图鲁”,意为勇士,一说为蒙古语,一说满语,有多种音译。前面还往往加上“刚勇”、“毅勇”、“诚勇”之类满汉语杂糅的“勇号”。看来,从前我国北方某些马背民族都有这个专门赐给骠悍健儿们的美称。元杂剧《汉宫秋》中也出现过“把都儿”一词,似乎说明远在汉时匈奴人即早有这一称呼。如果说中原的汉族农业文明一直高于北方马背民族的游牧文明,历史上却多次发生北方马背民族长驱直入中原,以强有力的暴力手段制服汉人,谋取乃至成就霸业的事实。不过,远从公元三、四世纪的十六国(台湾柏杨先生则认为达十九国)次第割据中原时代起…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地区历来是汉与游牧民族杂居之地,是联通中原与北方边塞交通要道,是兵家必争之地。自从西汉实行移民和戍边军队屯田的政策以来,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边疆的牧业共同发展,大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使得这一时期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到了东汉时期庄园经济的发展,贵族地主养尊处优,终日无所事事,狩猎则成为他们的娱乐活动。在鄂尔多斯汉墓壁画当中出现许多狩猎的场景,显示这一时期的贵族地主仍然保持传统的骑射习俗。  相似文献   

7.
南宋都城临安的移民,可分为两宋之际迁入的北方老移民、此后迁入的北方新移民和东北移民,以及南方移民三类。因移民迁出地及其负载文化的不同,临安文化在南北融合的同时,也经历了原以南方文化为主,到以北方文化为主,并融入胡化色彩,最终朝着以南方文化为主,同时又带有一定古老的北方文化特色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8.
李娜 《福建史志》2005,(4):51-53
翻阅闽南族谱,追溯闽南人祖先的源流时,我们会发现史料清楚地记载着闽南人的根在中原或北方,闽南人基本上都是从中原或北方迁徙而来的,主要聚居在幅建的厦门、泉州、晋江、南安、惠安、同安、金门、安溪、永春、德化、漳州等市(县)。自明清开始,福建大量向台湾移民,据数据统计,目前全台湾约75%的人讲闽南话。因此,台湾也是闽南人的主要聚住地。  相似文献   

9.
东汉末年曹操能够在雄豪并起的北方脱颖而出,统一中原,传统观点普遍认为是因曹操擅长法术、善于用兵,与其谥号“武帝”相符。本文推研众多史料后发现,曹操取胜中原的关键是他在东汉末年特殊的社会背景下采取了正确的“用儒”政策,借儒家的大旗笼络了一大批以儒家名士为代表的世家大族,致使“天下忠正效实之士成愿为用”壮大了自己的势力,得以逐鹿中原。  相似文献   

10.
婺源与徽州的历史文化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平 《江淮文史》2003,(4):117-143
化是一种历史现象。由于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加之大量离乡徽商与仕宦的归里,使中原化在徽州(前称新安郡)这块土地上相互渗透、整合,逐渐成为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化。南宋以降,这里更是风昌隆,至明清而达到鼎盛,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义之邦”,在全国领取风骚约800年之久,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1.
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开置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交趾地区就成为汉帝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整体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后300余年间,两汉中央王朝之所以能够始终维持对这一地区稳固的郡县统治,不仅因为她于此实施有效的行政管理,合理经营,也与通过各种途径徙居交趾的内地移民有着重大的关系。随着大量内地移民落籍交趾三郡,同时伴随移民而带来的中原内地文化在南部边疆的全面传播,及其对当地土著文化的整合,为交趾地区统一于两汉王朝奠定了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条件,促进了该地区与中原内地整体发展的不断加强,从而使交趾三郡成为汉帝国不可分割的南部边疆。内地移民是汉代南部边疆开发的生力军,是交趾三郡统一于汉王朝多民族国家整体的主要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2.
陈进国 《民俗研究》2006,(1):165-184
福建地区现有的大部分居民,主要渊源于中原、北方汉民(严格地说是外省汉民)的不断南迁和繁衍,以及与“重巫尚鬼”的闽越土著(先住民)长时段的族群融合。两晋至唐宋时期,中原、北方汉民的移居入闽,较大规模有三次,并形成相应的地  相似文献   

13.
吴芳 《江淮文史》2008,(3):130-137
在我国西汉时期,名将霍去病曾经对匈奴民族屡屡侵犯中原发出感慨:“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在2000多年前的那场较量中,最终汉王朝取得胜利,匈奴一部分被驱逐出了中国北方,另一部分留在中原。  相似文献   

14.
随着外部威胁的加剧,高昌国末期的砖志中出现了一些以本地的“交河郡”为籍贯的书写,这是“高昌人”认同觉醒的表现。高昌国的灭亡以及部分高昌人内迁中原让入居内地的高昌人感受到自身文化习俗的特殊性,也促进了“高昌人”认同的增强,这在龙门石窟的题记中也留下清晰的表达。贞观年间来自中原的卫士、移民等外来势力涌入唐西州,部分高昌人的遗民认同潜滋暗长;永徽初年麹智湛及徙居中原的高昌豪族返回西州,他们的“高昌人”认同与当地既已存在的遗民认同合流,进而出现了永徽、龙朔年间墓志中“高昌人”书写显著增多的现象。此后对唐朝认同的逐步增强,处于自发状态的“高昌人”认同因为无法得到强化,最终归于消亡。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全球化的滚滚浪潮,世界各地人口正以前所未有之规模跨境流动。国际移民的现实意义及潜在影响,业已吸引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21世纪是移民的世纪”成为国际移民学界的共识。在此大背景下,素有世界银行年度“旗舰报告”(flagship report)之称的《2006年全球经济展望  相似文献   

16.
一、世界客都的由来 客家民系是在中国长期历史中形成的汉民族内一个特别民系。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客家文化是中原古文化的延伸和扩展。中国自秦汉以后一千多年间,由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或天灾战祸等原因,中原汉人多次向南迁徙,数量超百万之众。南下汉人形成若干支系,其中进入赣南、闽西、粤东北山区的中原汉人,与古越族后裔畲、瑶等土著居民杂处,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创造出与中原文化相通、又兼具南方特色的文化,称为“客家文化”。这些南迁汉人,操一种浓厚中原古音,并杂夹江淮官话的语言,称为“客家话”,讲这种话者称“客家人”。  相似文献   

17.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由于大量征兵,“满洲移民”侵略计划受到严重影响。为挽救移民侵略失败的命运,1938年初,日本政府决定组织“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移民。但规定被募集的日本青少年移民必须在“内地训练所”和“现地训练所”进行为期3年的实际训练,然后方能成为独立的开拓民。为此日本在国内建立了内原训练所,在现地建立嫩江等94个训练所,对日本青少年移民进行强制性的教育和训练,灌输“皇国精神”和军国主义思想,其目的在于培养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扩张服务的驯服工具。  相似文献   

18.
林航 《文史天地》2013,(2):28-32
“一国两制”在当今中国社会可谓家喻户晓。殊不知在一千年前的古代中国早就已有了“一国两制”。公元10世纪下半叶宋辽金时期,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辽,创世纪地实施“一国两制”,统治多民族的辽国并与中原抗衡达二百多年之久。  相似文献   

19.
山西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常说,“五百年前是一家”,“家”在哪里?“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首代代相传、唱了六百多年的歌谣,曾让多少移民江南塞北、漂泊海外的槐乡子孙后代流下思乡的泪水,梦系魂绕地眷恋着故乡之根呢?元朝末年,中原...  相似文献   

20.
南宋浙江由于战争、经济、政治等原因,迁入了大量北方移民,对宋代浙江地区尤其是杭州地区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量移民的迁入使南宋浙江地区纺织技术迅速发展,同时也加剧了服饰的奢侈之风。移民带来的北方服饰文化和南方服饰文化发生剧烈冲撞之后,逐渐形成了以南方服饰文化为主同时带有一定北方遗留的新浙江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