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徐树铮函电看徐树铮与1918年国会选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会选举是民主政治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一个国家的民主主要体现在选举,而在1918年国会选举中,各派系之间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通过贿赂、指令等方式拉拢选举人;另一方面,通过预先制定候选人等方式,以确保当选,从而达到种种个人和集团利益。安福系领导人徐树铮就是通过上述手段操纵本次选举,使得民国民主政治陷入种种危机。这种现象的存在,恰恰证明了政党政治、民主选举只是一个幌子,是军人干政、一党专政的一种变异的民主外衣。  相似文献   

2.
议会政治下的国会选举通常会透露出社会政治意识的走向。战后的日本议会政治,是在战前议会政治基础之上植入美国式民主政治理念,以英国式民主政治为范本确立起来的。而1949年1月日本国会大选,则可以看成是战后日本议会政治由英国式民主政治模式转为日本式民主政治的标志性选举。藉助这次选举,保守性质的政党开始确立优势地位、派阀政治出现、中间政治意识失势等战后日本社会政治诸多特征都呈现出来。研究1949年1月的日本大选,对于把握战后日本保守政治体制的形成和日本社会政治意识的分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劲松 《安徽史学》2003,(3):45-48,54
第一届国会选举在中国政治现代化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力图从各政党对选举问题重视、政党候选人争取选票方式以及选民投票心态等方面对此次选举加以评析,借以说明它基本上是在法律许可范围内进行,各选民自由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倾向。从总体上看,这是一次成功的选举。  相似文献   

4.
张永 《安徽史学》2007,(4):53-60
民初国会选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非暴力方式的政权角逐.以国民党、共和党为代表的各个政党采取了各种各样的竞选方式和竞选策略,其中有暴力、行政作弊等恶性的方式,有舆论斗争、金钱作用等中性的方式,也有公开演说、政党组织、法律诉讼等良性的方式,虽然有很多缺点,但总体来说这是一次具有合法性的选举.民主制度需要深层的现代政治文化为依托,从传统"一元文化"到现代"多元文化"需要一个长期的转化过程,竞选中暴露出的政治文化缺陷预示了在中国建立民主制度的道路必定曲折艰辛.  相似文献   

5.
国会.是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制度的产物.由两个以上政党的当选议员组成.选举国家元首.任命内阁.制定宪法、法律.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中心。清末光绪皇帝变法维新.试图引进西方的政治体制,于1907年8月颁发设立资政院的上谕.“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是带有议会性质的机构.对皇帝起资议作用。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设立了两院制的国会,名义上维持着“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实际上国会和政府都为北洋军阀所操纵。本文拟对民初——1912年至1914年间存在的国会概略论述。这一时期的国会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各省都督府代表的…  相似文献   

6.
商品经济与民主政治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契约关系、竞争关系、集团利益、供求关系等商品经济范畴在民主政治中都有相应的体现。从逻辑上说,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民主政治的扩大是并行不悖的。然而,政治民主化作为一种世界历史的进程却是极为曲折的,某些情况下并不同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成正比。因此,有必要探究制约着民主化进程的种种因素。  相似文献   

7.
论第一届国会选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12年底到1913年初,中国举行了第一届国会选举。这是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及其政党效法资本主义国家,推行资产阶级“议会政治”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选举。但是,长期来史学界对此很少有研究成果发表,本文拟从立法、竞选到结果等方面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选举是一种程序,一种过程,一种手段。民初第一届国会选举,是一次西方式的议会选举在中国的大演习,对整个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和政治体制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催生和引发一系列积极的社会政治变迁,也酿成了从未有过的剧烈对抗和较量。  相似文献   

9.
代议制在中国的厄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行于西方国家的代议制政体,是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成果,也是资产阶级民主的最主要内容和主要表现形式。它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原则是三权分立,组织形式是设立国会,其职能由宪法作保证。根据这种制度,在国民普遍选举的基础上产生代表民意的代议士(议员),组成拥有国家最高权利的代议机关——国会。国会具有立法和组织内阁监督政府的职能,为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政府则对国会负责。代议制在限制行政机关权力过分庞大,防止野心家专制独裁,调节资产阶级各派系之间的关系,维护资产阶级的根  相似文献   

10.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两大基本民主制度,分别承载着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共同成就了我国民主政治的优越性。笔者希望能从厘清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中国特性着手,阐明中国民主政治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广泛性等优势。  相似文献   

11.
民主是个好东西,不是对个别的人而言的,也不是对一些官员而言的;它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而言的,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的。坦率地说,对于那些以自我利益为重的官员而言,民主不但不是一个好东西,还是一个麻烦东西,甚至是一个坏东西。试想,在民主政治条件下,官员要通过公民的选举产生,要得到多数人的拥护与支持;其权力要受到公民的制约,他不能为所欲为,还要与老百姓平起平坐、讨价还价。单这两点,很多人就不会喜欢。  相似文献   

12.
1946年"制宪国大"的代表历经十年,终在1946年完成代表选举。该选举分为区域选举、职业选举、特种选举和国民政府指定等。其中以区域选举人数最多,具有一定代表性,通过此文述论,以期为我国当代民主政治建设贡献锦薄之力。  相似文献   

13.
张勋复辟失败后,出现了北方"安福国会"与南方"非常国会"对峙的局面。本文通过"安福国会"和"非常国会"的对比,就其合法性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印证在中国建设和完善民主政治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有待于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条件的成熟。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克林顿时期总统与国会围绕是否给予中国贸易最惠国待遇问题的争论的历史考察,可以发现在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形成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从行政与立法机构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看,关键时刻总统和国会两院在事关国家利益的重大问题上最终总能达成共识;第二,从行政和国会与两党之间及两党相互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看,对经济问题的考虑是它们的共同点,也是美国对华政策的重点,美国对华政策中的政治利益往往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第三,从政策实现的途径来分析,总统靠游说国会和呼吁公众支持来实现自己的政策,国会则靠立法来体现其主张,而且国会在大多时候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而总统则在多数时候保持反应式的决策模式。  相似文献   

15.
1913年初,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大获全胜,参、众两院均获多数席位,共和、民主、统一三党所获席位之和与国民党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可是不久,在国会开幕后举行的两院议长选举中,国民党在参议院获得了胜利,而在众议院遭到彻底失败,不但议长一席属之三党,即副议长一席也为三党所得。为什么在众议院居多数的国民党遭到如此失败?而众议院议长的人选,直接关乎于国会生活的进行,关于民初的政局。本文试对这一历史现象,作一叙述,对国民党失败的原因,作一粗略地分析。  相似文献   

16.
刘宝军 《民国档案》2016,(1):131-140
1946年4月28日,上海市举行参议员选举以组建上海市参议会.选举基本上是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投票、开票,尤其是公开计票和当场公布选举结果,充分体现了选举的法制化和选举程序的规范化;但是,选举管理上的疏漏造成了选民人数失实、选举资格不符、选票流失严重等问题,尤其是在选举过程中出现了贿买、明抢、私藏选票等违规行为,以及“党控”现象,说明当时的中国,距离民主政治的理想,还有很遥远的一程.  相似文献   

17.
民初建立的包括国会在内的一整套民主共和制度是一种供给主导型的制度变迁,这种变迁模式的成败取决于提供制度变迁的权力主体是否具有权威和理想。这一制度第一供给主体是南京临时政府,他们有理想但缺少权威,第二供给主体是北京政府,他们有权威但无理想。国会作为民主政治生活中限制个人独裁、维护公民权利的根本措施,就无法成功地在中国运行。制度需求的缺失也是造成国会失败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刘欣怡 《上海地方志》2023,(2):77-84+96
“民主共和”是唐绍仪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唐绍仪幼年赴美留学期间是其“民主共和”思想萌芽的重要时期;第一次南北和谈期间,唐绍仪初步公开了他“民主共和”的政治思想;担任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后,唐绍仪“民主共和”的政治思想日益公开化,并具体化为对西方民主制度中内阁、国会、约法等要素的效仿和学习;此后,唐绍仪在辞任内阁总理及与袁世凯决裂等事件中,体现出对“民主共和”思想的维护和贯彻。袁世凯去世后,愈发紧张的“内忧外患”局势及此前“民主共和”实践中的受挫均使唐绍仪认识到,“和平”对国家和人民十分重要,动荡时期国会和约法不可持续,由此,在“民主共和”思想中加入了“和平”这一思想前提。这也体现出唐绍仪的“民主共和”思想与中国国情和时局发展的联系日益紧密,其“民主共和”思想逐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越南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的一些成绩,在中国媒体和学界引起了一些关注、赞扬乃至艳羡。这些成绩包括:越共通过党内直选、自荐参选、差额选举(包括选总书记、省委书记)、党内质询制度、重大事项由党内无记名投票来决定等初步实现了党内民主,同时国会方面也实行了差额直选、自荐参选、允许举行竞选活动、直播国会代表对官员(包括总理)的质询.  相似文献   

20.
新书微讯     
《文史天地》2013,(7):95-95
《国会现场:1911-1928》内容简介1911年,辛亥风云突变,告别帝制的中国,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当此时,开国会、立宪法、建立共和政体,成为举国上下的最大诉求。仿佛国会一开,即可中华崛起。作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的中华民国,政体的枢纽在于国会。以梁启超、宋教仁为首的议员,在国会上选总统、制宪法、监督政府、弹劾官员,距离一个宪政民主的中国,仿佛只有一步之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