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在收集的“半两”钱中,发现三枚背阴文“半两”钱。一般“半两”钱的读法是由右至左,这三枚背阴文“半两”钱,均是“两”在穿右,“半”在穿左,故应称为背阴文“两半”钱,或背阴文传形“半两”钱。所见几篇文章,皆称为背阴文“半两”钱,为便于讨论,本文仍从旧称。三枚之中,一枚面无内外郭,径2.35、穿0.78、厚0.1厘米,重2.5克。背平,有阴文“半两”二字,“半”在穿左,“两”在穿右(图1)。第二枚面有外郭,径2.36、穿0.9、厚0.1厘米,重2.1克。背平、有阴文“半两”二字,“半”在穿左,“两”在穿右。但阴文“半”字少第四笔,“两”字缺第二笔(图2)。第三枚面有外郭,径2.4、穿0.82、厚0.1  相似文献   

2.
余藏西汉吉语厌胜五铢两枚:(一)重4.14克,直径2.7厘米,面外郭,穿右“五”左“铢”篆书,穿下半星;背内外部,穿右连下有“宜官秩吉”四篆书,穿上连左有七星,穿下连左有六星。(图一)(二)重2.9克,直径2.5厘米,面外部,穿右“五”、左“左”篆书,穿下半星;背内外郭四出文,穿右”长宜”、左“子孙(合文)篆书,上四星有联索,下三星有联索。(图二)两  相似文献   

3.
陈锐 《安徽钱币》2008,(1):17-18
介绍笔者珍藏的一枚宝泉局嘉庆通宝部颁样钱,此钱大样,角头双点“通”,开口“贝”,满文“宝”不出头。宝泉局设有五厂,此版为四厂铸钱标准样式。其径28.5mm,穿5.5mm,厚2.0mm,重6.8g。铜质精润,穿口修整打磨光洁,外郭边缘呈鲫鱼背隆起,文字精整,笔画细硬方直,棱角分明,锋芒毕露。钱文“宝”字末笔捺与背满文“泉”字末笔收尾奇大。  相似文献   

4.
2002年11月,泉友王君从上海国际拍卖公司喜得十六国时古钱“凉造新泉”壹枚。该钱钱清晰,篆书,对读,“泉”字中笔不断,素背;面背均有内外郭,穿郭整齐;钱背穿左上角有一处硬绿锈,通体生坑红绿锈,品相极佳。经测得直径20.6、穿6.1、厚14毫米,重2克。  相似文献   

5.
笔者不久前在赵泰老先生处帮助整理安徽泗县平山出土罐藏数千枚半两钱时,拣出一枚花穿半两。其径24.0mm,穿6.7mm,重3.3g,正八角型花穿(其中面穿向内有坡度),角与角对称精确,花型美观,平背光洁齐整。“半两”二字含汉隶风格,方正严谨.“人”字短两,钱文与穿孔八角形图案风格统一,肉好平坦、圆整,外廓有一点流铜注角,通体生坑锈色斑斓,包浆完整。从整体风格推断,此钱应为文景时代所铸。  相似文献   

6.
1994年4月24日,朱怀津先生在山东昌邑用一枚银永乐通宝交换泉友的崇祯通宝背“季Ⅱ”铜钱。此钱系购自威海乡间农民手中,黄铜质地。面径26.4、背径25.9、面穿宽4.8、背穿宽6.2、厚1.6、背郭宽4.0毫米,重5.2克。面扁崇、示祯,双点通口头,尔宝开足,背右“季”,左“Ⅱ”,宽背郭,肉间绿锈。精湛、秀美,有官炉风貌。是一枚少见的折二钱(图一)。  相似文献   

7.
绍斌 《安徽钱币》2006,(4):49-49
泉友姜根银珍藏两枚瘦金体“崇宁通宝”厌胜钱,均青铜质地,褐绿包桨,传世古旧,品相上乘,径34mm,穿9mm,背图各异。其一,背穿上三戟(中双刃,左右单刃),穿下莲座,左右双藤环绕,藤端谷穗,寓意“宝戟嘉禾”,重12.3g。其二,背穿上、左、右各有一只喜鹊,动静各异,造型生动,穿下树枝,寓意“喜鹊登枝”,钱重12.5g。  相似文献   

8.
笔者最近获得一枚以“一两”计重的圜钱(封三下左,图1),现将该币介绍如下。该币属极开门的生坑黑漆古包浆,圆形圆孔,形制古拙,面背均无郭。穿孔正面大,背面小,币背呈平面状,面径、背径大体相等(因边缘经过锉磨)。面径:27、面穿约9、背穿约5、厚3.5mm、重11.7克。币面文字旋读“一两”。该币出土于楚国故地,其“两”字的写法与秦时圜钱及“半两”钱上的“两”字写法迥然不同(图2、图3),而与“三孔布”背文“两”字的写法一致(图4)。由于该币从未见诸任何著录,故特别予以报道,供学术界研究、参考。近见“一两”圜钱@李良宁…  相似文献   

9.
传世有一种乾隆通宝背“安南”钱,史书不载,诸谱未录。此钱遗世也确属少见,笔者搜罗古钱近20载,于去岁始获二品。生坑硬锈,钱文楷书,顺读,背文右安左南,阔缘。有“生”隆与“正”隆两式,前者(见图1)径24.4mm、穿5mm、重2.93g。后者(见图2)径24.4mm、穿5mm、重2.75g,两品缘阔均4mm。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笔者在本县农村先后发现并收藏到两枚较奇异的古钱。 一.面双月纹“大定”钱 该钱径22mm,穿8mm,厚1.2mm,青铜质地,生坑,厚包浆,面背有穿郭。正面钱文为直读楷体“大定”二字,穿左右各有内张月纹(图1)。据出让者介绍,此钱若干年前出土于一座墓葬。既为“大定”,是否金世宗年间所铸(大定十八年曾铸大定通宝钱)?经查阅诸泉谱及金史《食货志》等书无果,不由陷入茫然。那么,它是否不属于流通货币,而是一种花钱?  相似文献   

11.
古钱     
朱活 《文物》1981,(10)
秦半两钱《史记·平准书》《索隐》引《古今注》:"秦钱半两,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今见秦半两钱大小轻重不一,钱径一般3.2—3.4厘米,重8克左右;钱文突起而狭长,略具弧形;无内外郭,背平素。有重过10克以  相似文献   

12.
我县文化馆藏有一枚西汉四铢半两,径2.4、穿0.9厘米,穿上横郭(见图)。秦汉半两钱,大多无记号。西汉文帝五年到景帝六年,国家、地方、官民皆可铸币,因而出现了品类繁杂的半两钱,这时的铸币上偶尔出现一些记号,但是也并非无意而成,有的星月、竖  相似文献   

13.
1997年10月6日,三台县委D江镇村民在修筑公路时,于地下掘出文物数件。经鉴定.内有战国青铜剑一柄和半两钱数枚。半两钱.铜质,圆形方穿。其一.重约8克,直径3厘米.穿径1厘米;无内外廓;上下均有火口.人口宽07厘米;‘’半两”二字对读.阳丈.隐起.五篇篆.书风粗放。钱背平夷。其形制特征与青川墓MSO出土的战国秦半两钱之6十分相似。①其它几枚半两钱.大d。轻重略有出入。。与半两钱同时出土的一柄青铜剑.约重55O克。锈迹斑驳,两愕有残损;但剑体保存完好。通长565厘米。剑身长47厘米.中厚O.8厘米.隆脊有核.脊侧平斜无…  相似文献   

14.
新莽时期的“货泉”钱出土和传世品种类很多,如就所见,钱径有大有小,钱郭有厚有薄,内郭或有或无,或单或双,外郭成宽或狭,或平或斜。并且有重文、传形、合背、合面、上星点、下星点、面星点、背星点、孔决文、背四出等很多类型。但是,我们在清理千余枚窖藏“货泉”时,发现了一枚重笔“货泉”(见图),尚未见于史书记@。这枚重笔“货泉”形状与一般“货泉”相同,有内外郭,钱径2.3厘米,郭厚0.11厘米,穿宽0.6厘米,重2.6克,“货泉”二字皆为篆书,“泉”字也是中直断为二。与一  相似文献   

15.
董良义  董文萍 《中国钱币》2013,(5):76-77,I0006
蛇目半两,是西汉铸造的一种版式较特殊的半两钱。最早见于清李佐贤编著《古泉汇》收录一枚(图为手绘),释曰:“外郭特宽,与肉相平,半两字半在肉,半在郭”。  相似文献   

16.
建国以来两甾钱的发现和研究蔡万进,寇川,陈国友两甾钱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一种圆形方孔青铜铸币,币文“两甾”,篆文横读,分两种形制:一种面背无内外郭(下简称无郭两甾);一种面背均有外郭,无内郭(简称有郭两甾),“甾”即“锱”省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重量单...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春节前,我收到一枚喀局当百咸丰元宝。据原主人介绍,这枚大钱系和田某农家钉在房门上作避邪用,故钱缘被钻一小孔,内外郭也遭到人为磨损,但钱文清晰,钱貌无损。其地张锈色包浆自然,为传世之物,红铜材质。面汉文“咸丰元宝”,背穿上下为汉字“当、百”,穿左满文、右维吾尔文“喀什噶尔”。钱径39.5mm,穿径11.0mm,缘阔约5.7mm,厚2.1mm,重20.4g(封二)。  相似文献   

18.
马聪 《中国钱币》2011,(1):45-46
2009年6月间,笔者在甘肃天水市张家川当地收集到一批出土不久的四铢半两,经清洗泥污后发现有外郭,并且与常见有郭四铢半两有所不同,因此引起了笔者的特别注意,找有关书刊均未见收录。现介绍出来,供大家研究。 这批半两实有七枚,均为红斑绿锈,外郭较常见四铢半两外郭都阔,钱体厚重,面方穿背圆穿,两字从长双人,详情如下:  相似文献   

19.
2002年春.笔者在吐鲁番火焰山一带(即高昌故城所在地)收集到一枚汉粟双体文“开元通宝”钱(见图)。钱面的铭文为“开元通宝”,“元”字首横加长(大头元),第二笔左挑,连点走之儿“通”,为中期开元通宝钱;钱背为突厥粟特文.粟特文在钱背的廓和穿之间围成一圈。经测,径26mm,穿6mm,厚1.8mm,重3.4g,钱锈入骨,青铜制作,钱体虽有锈蚀,但钱文清晰,内外廓周正。  相似文献   

20.
这枚五铢钱上的缀文已达到8个字之多,其钱体特征、吉语,与缀文半两钱很接近。故可以断定这两枚钱都是西汉时“吉语厌胜钱”。缀文半两钱,正面缀文是“日入千金”,背面缀文是:“长毋相忘”(图3) ,其特征是重斜穿、八柱、上鼻、下环。这种钱的形制比较奇特,也很稀少。该缀文半两钱的形制和缀文与周仲芬藏的“日千半两”,张齐斋藏的“长母半两”,王荫嘉藏的“长相思半两”,陈仁涛藏的“日入千金”(图见《陕西金融钱币专辑》第1 0期6 0页)极类似。钱背缀文“长毋相忘”反映了西汉时人们崇尚朴实、诚信、笃敬之风。像这种吉语以及残缺不全的成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