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文化遗产保护为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的文化遗产保护学,具备学科建设的各种要素,但现有学科现状不能满足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需要,而明确学科地位,处理好其他相关学科与文化遗产保护学的关系,加强建设学科队伍和科研建设是文化遗产保护学科建设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建设颇为学术界关注。南京大学贺云翱教授认为:虽然文化遗产事业因为兴起时间及学科建设时间短暂、实践积累不足、原有学科存在一定的阻碍作用等原因,学术界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科建设产生一些疑虑,但文化遗产学具有强烈的现代性、社会性、跨学科等特点,与考古学、文物学及博物馆学等相近学科有明显的差异,其学科建设具备符合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中国国情发展需求的优势以及应对全球化的对策优势,教育主管部门、国家有关部委和高校应紧密结合,高校、科研机构与博物馆等应通力合作,充分借鉴先进国家特别是日韩等邻国的经验并勇于建设和创新,学术刊物积极发挥引领与平台作用,共同推进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并且,随着文化遗产学进入教育部学科名录,成熟的文化遗产学的大学科体系的建设将会得到有效推动。  相似文献   

3.
21世纪初至今,文化遗产的概念日渐为国人所认识、接受并实践,与此同时,文化遗产学的建构不断为学者、业者所关注与探讨,蔡达峰、潘如丹、曹兵武、杨志刚、苑利、孙华、贺云翱、李志超、彭兆荣、徐嵩龄、李军、张廷皓等专家学者发表了诸多论著,探讨了文化遗产学的学科体系、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文化遗产的概念、文化遗产的保护等,有效推动了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建设与理论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正2020年12月5-6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项目"文化遗产与文化传播"平台主办,北京师范大学非遗研究与发展中心、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承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学科建设"国际学术论坛召开。在大会主旨发言环节,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一级巡视员王晨阳认为,现在已经形成了高校参与和非遗保护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下一步应加大对非遗保护师资的培养力度,在职业院校开设非遗保护专业课程,加强高校非遗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  相似文献   

5.
潘鲁生  王佳 《民俗研究》2023,(1):18-25+156
中国有五千年不曾间断的文明,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生生不息。历史上,中国传统艺术体系包括宫廷文人艺术与民族民间艺术;近现代受西方文化遗产保护观念和学科发展的影响,学术研究的自觉被激发;21世纪以来,快速城镇化引发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学术思考,学科建设提上日程。我们应立足国际视野,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框架下,建设文化遗产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推动文化遗产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过程论思想能够深化我们对于文化遗产之为过程的认识,过程控制有益于我们进行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持文化遗产的健康生命,推进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惠及广大民众、增进社会和谐的最终目标.与此同时,随着文化遗产学学科的逐步确立,学科性质、学科特色、研究对象等问题已达成基本共识,但其思想基础与研究方法仍悬而未决,过程论思想同样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从国际方面和中国的四个保护层级来看,近20年的非遗保护实践在政策导向与具体操作上都有了很大的调整和修正,也更有助于对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与此同时,在非遗教育推广、非遗学术研究以及非遗学科建设等方面,还需澄清基本概念及其关系,以为未来的发展做准备。为此,从宏观的视角看,可以进行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文化遗产"的概念和观念的导向转换,并从中国文化大传统出发,以整体保护和传承的观点来认识每项文化遗产,最终从观念、产业、消费、伦理以及日常生活等多方面来看待传统对个人认同、地方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影响,以便构建起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学科体系,从多元人类文化的跨文化交流中吸收营养,丰富生活意义,维系各个层面的认同。  相似文献   

8.
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法是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基本依据.本文通过梳理近百年来国际法中关于旅游利用方面的内容,揭示了国际法对旅游利用的认识与态度的变化趋势.本文认为,国际法对文化遗产旅游利用的认识与态度的重要转变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即:从对环境影响的关注到对经济社会文化影响的关注;从对遗产的原真性与完整性保护需要的关注到对社区发展与游客精神体验需要的关注;从对待旅游利用被动、消极的态度到主动、积极的态度.我国当前的文化遗产旅游利用实践远未与国际法接轨,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的立法尚处于缺失阶段,因此须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相关立法以引导和规范文化遗产旅游利用的实践.  相似文献   

9.
正3月23日,中国文物报社邀请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2位知名专家学者,召开"中国文化遗产学科建设与《中国文化遗产》办刊方向专家咨询会"。与会专家围绕中国文化遗产学科建设的近年实践、面临的基础理论和前沿性问题等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对如何将《中国文化遗产》双月刊打造成中国文化遗产学科建设的支撑性学术平台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现按发言顺序将有关专家发言要点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0.
2015年是《东南文化》创刊30周年。30年来,《东南文化》始终将学术性置于首位,立足东南、面向全国、兼顾海外,关注考古学、历史学、博物馆学、古代文化艺术等学科和领域的学术前沿、学术热点和重大课题研究,在学术界与期刊界享有盛誉。2009年《东南文化》改版,致力于中国大陆东南、港澳台地区以及东亚日、韩等国家的文化遗产的考古发掘、探索研究、陈列展示与保护利用的理论研究,以"探索地域文明,保护文化遗产,引领学科发展,培养专业人才"为学术使命,不断提升人员素质和期刊品质,有效推进了文化遗产领域的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十三五"期间,《东南文化》将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推进重要栏目建设,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更好地履行学术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